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综合类   20篇
水产渔业   36篇
畜牧兽医   38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6 毫秒
11.
为建立一种能够快速、灵敏和特异地检测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的SYBR Green Ⅰ荧光定量PCR方法,本研究以ALV-J原型病毒株HPRS-103的pol基因3′端与gp85编码基因之间的保守区域(5 258 bp~5 802 bp)为检测目的片段,构建重组质粒并作为靶基因,通过对其浓度、引物浓度和退火温度的优化,建立了ALV-J SYBR Green Ⅰ荧光定量PCR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的最低检测限度为2.36×102拷贝/μL,比普通PCR高100倍;与其他禽源病毒无交叉反应;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5%.表明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稳定性和灵敏性.采用该方法对100只临床病鸡进行检测,ALV的检出率为44%.随机选择10只感染阳性鸡,检测病毒基因在心脏、肝脏、脾脏、肺脏和肾脏中的分布与表达水平,结果表明ALV-J在各主要脏器中均有分布,但以肾脏中的病毒表达量最高.  相似文献   
12.
采用表型鉴定与细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从患病草鱼体内分离的病原菌株16-1进行分类鉴定,综合该菌株的表型特征与16S rRNA基因序列,确定其为维氏气单胞菌。随后,对该菌株的细胞黏附特性及其携带的黏附素基因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显示,分离菌株能以聚集性方式黏附于鲤鱼上皮瘤细胞(EPC)周围,平均黏附菌数随共孵育时间延长而增加,90 min达到峰值,说明该分离株具有良好的细胞黏附性。黏附因子检测表明,该菌株同时携带ompAI、ompAII和ahl13种黏附素基因,这些黏附素基因在分离菌株与不同来源参考株之间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介于95.8%~99.5%和95.0%~100%(ompAI),96.3%~99.1%和97.9%~100.0%(ompAII),78.6%~99.6%和75.5%~99.4% (aha1),说明所携带的ompAI和ompAII黏附素基因在不同来源的维氏气单胞菌之间具有较高的保守性。  相似文献   
13.
为了制备草鱼重组TAB1蛋白(rCiTAB1)及其特异性抗体,首先以草鱼头肾组织c DNA为模板,PCR扩增Ci TAB1基因全长序列,并依次构建重组克隆质粒p MD19-T-Ci TAB1与重组表达质粒pET-32a-Ci TAB1。该重组表达质粒经0.5 mmol·L~(-1) IPTG,37℃诱导表达12 h后获得以包涵体形式表达的重组CiTAB1蛋白(rCiTAB1)。然后,采用3种不同方法对包涵体蛋白进行变性,发现与高浓度尿素直接变性法和洗涤后尿素变性法相比,洗涤后梯度尿素变性法处理后的蛋白纯度最好,经透析复性后得到浓度为2 mg·mL~(-1)的r Ci TAB1。最后,将rCiTAB1蛋白与白油佐剂及免疫增强剂混合,室温下混合1.5h乳化成免疫原,3次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兔抗CiTAB1抗体,经间接ELISA方法和免疫琼脂双向扩散试验测得免疫后第33天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效价分别为1∶1 048 576和1∶16。Western blot检测到一条分子量约为72 kDa的特异性条带,表明该抗体能特异性识别r Ci TAB1蛋白。研究结果为后续深入研究CiTAB1蛋白功能提供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4.
采用PCR方法从鱼源霍乱弧菌Y1株(Vibrio cholerae Y1)扩增毒素共调菌毛蛋白A(toxin-corcgulated pilin A,TcpA)基因并克隆至pMD 18-T载体.序列分析显示tcpA基因ORF长675 bp,编码224个氨基酸(GenBank登录号EU649677).同源性比对发现,该基因与GenBank中登录的7个霍乱弧菌参考株相应基因序列的核苷酸同源性和氨基酸同源性均很高,分别为99.6%~ 99.7%和98.7%~ 99.1%,表明TcpA蛋白相当保守.将tcpA基因亚克隆到表达载体pGEX-4T-1,并进行IPTG诱导表达,SDS-PAGE分析发现分子量约为47.0 kD的重组TcpA融合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重组TcpA融合蛋白可与鼠抗Vc Y1菌株菌毛蛋白抗血清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用纯化的重组TcpA融合蛋白免疫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制备抗血清,双相免疫扩散试验检测抗体效价达1:16,且该抗血清能够明显抑制Vc Y1菌株对HEp-2细胞的黏附.草鱼免疫后第25天用Vc Y1菌株攻毒,结果相对免疫保护率达到73.33%.研究结果表明,组TcpA蛋白仍保留着天然菌毛蛋白的免疫原性、免疫反应性和免疫保护性,重组TcpA蛋白可作为霍乱弧菌的候选诊断抗原和疫苗抗原.  相似文献   
15.
为了示踪研究拟态弧菌感染草鱼的动态过程,将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编码基因EGFP克隆至质粒pBAD24,并转化到拟态弧菌04-14菌株构建荧光标记重组菌.重组菌经阿拉伯糖诱导后,能高效表达EGFP蛋白;荧光显微镜观察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均发现重组菌能够发出明显的绿色荧光信号,且传至30代后质粒稳定率仍为100%;生物学特性检测结果显示,与野生株相比,重组菌的形态、生长特性和细胞黏附性均未发生明显改变.用标记重组菌浸泡感染草鱼,定点采集鳃、肠道、肌肉、头肾、脾脏和肝脏,借助荧光信号检测4d内细菌在不同组织脏器中的动态分布.结果发现感染4h后即可在肠道和鳃中检测到绿色荧光信号,标记菌检出量分别为3.60×108和2.36×106 CFU/g,直至10 h,其含量无明显变化,12 h后含菌量逐渐下降,但持续存在直至鱼死亡.标记菌在肌肉、头肾、脾脏和肝脏中呈现相似的动力学,感染24 h后才检测到荧光信号,24~ 85 h时间段含菌量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48 h达到峰值,检出量分别为9.58×104(肌肉)、8.75×104(头肾)、1.50×104(脾脏)和4.50×104 CFU/g(肝脏),但均低于肠道中的检出量,结果表明肠道是拟态弧菌黏附定植与繁殖的主要靶器官.  相似文献   
16.
嗜温气单胞菌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嗜温气单胞菌(Aeromonadmesonphilic)广泛分布于水、土壤及人类的粪便中,对鱼类、畜禽和人均有致病性,对本群细菌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进展,其中嗜水气单胞菌是一种典型的人-兽-鱼共患病病原[1],可引起多种水产动物的败血症和人类的腹泻,往往给淡水养殖业造成惨重的经济损失,目前引起了国内外水产学界、兽医学界和医学界的高度重视。本文就嗜温气单胞菌的分类地位、毒力因子及其与致病性的关系作一简述。1分类地位气单胞菌属(Aeromonas)的细菌分为两大类[2]:一类为嗜冷气单胞菌群;另一类为…  相似文献   
17.
36株气单胞菌外毒素溶血性和致病性的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溶血试验和动物试验检测36株气单胞菌外毒素的溶血性和致病性。结果显示其中30株细菌产生的外毒素有溶血性。溶血价在菌株间差异较大。毒素的溶血介与对实验动物的致死率有明显相关性,溶血价在1:16以上的外毒素对小鼠的致死率均为100%,溶血价在1:8以下的餐毒素对小鼠的致死率在0 ̄100%。此外,两株浊和气单力培养物无菌上清液无溶血性,但对小鼠的致死率达66.6%,可能与细菌产生了胞外蛋白酶有关。  相似文献   
18.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bursal disease virus , IBDV)是鸡的重要传染病病原之一,除了直接引起3周龄~6周龄易感鸡发病死亡外,更为重要的是破坏机体的免疫器官,引起免疫抑制,导致鸡群丧失对其它病原的免疫力,给世界养鸡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主要从病毒的特性、基因组结构和病毒蛋白及变异几方面对IBDV研究进展进行浅述。1主要特性1.1分类由于IBDV在鸡胚肾细胞上培养出现的细胞病变、对某些理化因素的抵抗力及电镜下形态同呼肠孤病毒(RH)V相似,所以一开始被误…  相似文献   
19.
草鱼细菌性败血症的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8~ 1999年六安市万亩渔业基地的多种鱼类发生了细菌性疾病的流行 ,其中草鱼受损更为突出。为了研究起因 ,从根本上有效地防治此类疾病的流行 ,我们对该地区草鱼的疾病进行了诊断 ,并进行了有关流行病学的调查。1 诊断与调查方法1 1  1998年 6~ 10月和 1999年 5~ 7月 ,在六安市万亩渔业基地的精养鱼塘收集患病草鱼 ,现场观察 ,记录肉眼鉴别的症状 ,并将其用冰桶保存 ,带回实验室解剖观察后 ,对各器官进行显微检查 ;同时取症状基本一致的同批患病草鱼 (保持低温在 6h内 ) ,分离细菌。1 2 细菌的分离、培养 :无菌操作取呈弥漫性的…  相似文献   
20.
417株沙门氏菌菌型分布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417株沙门氏菌菌型分布调查李槿年(安徽农业大学230036)郭符则(蚌埠市防疫站)沙门氏菌型繁多,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是人畜共患的肠道致病菌,除了引起伤寒、副伤寒外,也是人类细菌性食物中毒和人、动物腹泻病的主要病源,对畜牧业生产和对外贸易的发展都有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