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3篇
林业   8篇
农学   45篇
基础科学   3篇
  5篇
综合类   52篇
农作物   37篇
畜牧兽医   24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31.
玉米生理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当前玉米生产中空秆、缺粒与秃尖、倒伏等生理病害发生的症状、原因进行分析,同时对防治对策进行探讨,以达到玉米高产优质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2.
菲利普孢囊线虫(Heterodera filipjevi)是最近在我国新发现的小麦病原线虫,在黄淮冬麦区对小麦生产构成威胁。2009-2011年2个生长季在河南省许昌市进行的田间病圃抗性鉴定中,小麦-黑麦6R(6D)染色体代换系(带有抗病基因CreR)对H. filipjevi Hfc-1致病型表现高抗反应型(HR),小麦品种太空6号表现中抗反应型(MR),其亲本品种豫麦49表现高感反应型(HS)。利用Pluronic F-127胶体为介质,研究了不同抗性小麦品种根尖对线虫的吸引性。结果显示,无论品种的抗性水平如何,其根尖单独存在时均能够吸引线虫的二龄幼虫;当3个品种(系)的根尖同时存在时,6R(6D)根尖吸引的二龄幼虫数量显著少于太空6号和豫麦49。采用酸性品红-次氯酸钠染色法观察线虫对根系的侵染,发现不论抗性水平高低,二龄幼虫都能侵入寄主根的组织,但至侵染后期,6R(6D)和太空6号根中的线虫数量显著少于豫麦49。这些结果表明,虽然线虫能够侵入抗病品种的根组织,但是大部分二龄幼虫却不能继续发育而形成孢囊。这为了解小麦对H. filipjevi的抗性机制提供了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133.
以拟南芥的端粒重复序列(TR)为引物(TTTAGGG)3,在栽培大豆中扩增并克隆了1个574 bp的DNA片段.序列分析表明:该片段与大豆端粒相关序列的相似度高达92%~99%,与白玉草TR-TAS的间隔区的相似度为79%,与大麦和玉米等其它植物的TAS的相似度在16%~35%之间;这一片段含有14个拷贝的拟南芥类型端粒重复单元,并且还有30个重复单元发生了碱基突变(缺失、替换与插入).该端粒相关序列具有1个25 bp的保守重复单元,串联重复13个拷贝,且该序列的A+T含量高于60%,体现了卫星DNA的特征.该序列被定位在大豆3号染色体的近末端.  相似文献   
134.
1BL/1RS易位染色体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来自周麦18/郑麦9023//周麦18回交组合的156个BC1F5品系(其中89个为1BL/1RS易位系,67个为非1BL/1RS易位系)为材料,研究1BL/1RS易位染色体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在周麦18和郑麦9023遗传背景下,1BL/1RS对产量及其相关性状无显著正向作用,与SDS沉淀值呈显著负相关,与白粉病抗性无显著相关。说明来自"洛类"系统的1BL/1RS易位染色体在特定的遗传背景和生态条件下没有明显值得继续利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5.
用黑麦总基因组DNA做探针进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小黑麦×普通小麦3个衍生系930553、930560和930612的黑麦染色质。荧光原位杂交显示这3个品系中都有1RS染色体臂与一小麦染色体臂发生易位,易位的断点在着丝点附近。在体细胞有丝分裂细胞周期的各时期中都可见到明显的杂交信号。1RS染色体臂在间期表现为线状杂交信号贯穿细胞核。C-分带表明3个受检易位系为1BL/1RS易位。  相似文献   
136.
唐麦4号是对小麦白粉病(Blumeria graminis f. sp. tritici)具有良好抗性的T1BL·1RS育成品种, 遗传分析结果表明, 唐麦4号携带1个抗白粉病半显性单基因, 暂命名为PmTm4。采用唐麦4号为抗病亲本的杂交组合(唐麦4号/Clement)F2代抗、感病分离群体和F3代家系, 利用集群分离分析法(BSA)建立了与PmTm4连锁的分子标记连锁图Xcau12—Xgwm611—PmTm4—XEST92—Xbarc1073—Xbarc82—Xwmc276。根据小麦7BL连锁图的标记顺序和抗白粉病基因连锁标记在中国春缺体-四体、双端体和缺失系上的定位结果, 将PmTm4基因定位于小麦7BL染色体臂末端。以上研究结果为唐麦4号抗白粉病基因在育种中的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基因累加提供了便利。  相似文献   
137.
普通小麦品种“豫麦66”抗白粉病基因的鉴定与分子标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豫麦66是对小麦白粉病(Blumeria graminis f. sp. tritici)具有良好抗性的小黑麦后代品种。本试验通过抗病鉴定与遗传分析, 明确了豫麦66携带1个抗白粉病显性单基因, 暂命名为PmYm66。采用2个以豫麦66为抗病亲本的杂交组合(豫麦66/铭贤169和豫麦66/ND3509)F2代抗、感病分离群体和F3代家系, 利用集群分离分析法(BSA)找到了与PmYm66连锁的分子标记XKsum193、EST48、EST83和EST84, 抗病基因和分子标记的顺序为EST48—EST83 (EST84)—Xksum193—PmYm66, 并通过中国春缺体-四体、双端体和缺失系将PmYm66基因及其连锁的分子标记定位在2AL染色体臂末端。多小种鉴定结果表明PmYm66(豫麦66)与2AL染色体臂上已有的Pm4a(Khapli/8Cc)和Pm4b(Armada)基因存在致病反应型差异。  相似文献   
138.
随着科尔沁肉牛养殖数量不断增加,科尔沁肉牛肠炎呈现出高发趋势,严重危害肉牛的健康成长,如果治疗不及时,极易导致病情加重,甚至死亡。基于此,对科尔沁肉牛常见的肠炎腹泻诊断和治疗进行综合概述,以提高养殖者对该病的认识,掌握其防治要点,保证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139.
黄淮冬麦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流行程度年际间变化较大,给赤霉病抗性品种的田间选择造成很大困难,因此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技术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为明确 Fhb1基因在轮选136背景下对赤霉病抗性的影响,本研究以6个长江中下游麦区抗赤霉病品种(系)为供体,与黄淮冬麦区骨干亲本周麦16的矮败小麦近等基因系进行杂交,并分别与周麦16及其衍生品系轮选136进行2次回交,创建6个BC_2回交育种群体。利用功能标记跟踪后代 Fhb1基因,结合单花滴注接种和自然发病鉴定,检测分子标记选择的效果。根据三个环境表型鉴定结果,发现161个携带 Fhb1抗性等位基因( Fhb1-R)的BC_2F_3株系平均病小穗数和严重度均低于中感赤霉病对照淮麦20和轮回亲本轮选136。其中,60个BC_2F_3株系(37.3%)的病小穗数和严重度在三个环境下表现一致,显著低于淮麦20。在入选的122个BC_2F_4品系中,93个品系(76.2%)的赤霉病抗性优于淮麦20,36个品系(29.5%)优于或相当于中抗对照扬麦158。基因型分析结果表明,赤霉病抗性优于淮麦20的93个BC_2F_4品系除了携带 Fhb1-R外,还携带轮选136的抗性位点 Qfhb.7D。本研究为黄淮冬麦区小麦抗赤霉病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了重要信息和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140.
端粒是构成真核生物线状染色体末端重要的DNA-蛋白质复合结构,端粒DNA由简单串联重复序列组成.端粒对染色体、整个生物基因组,甚至对细胞的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端粒结合蛋白能与端粒DNA上的特异序列相结合,为染色体末端加帽,防止外切核酸酶对其的降解以及染色体末端间的融合,从而保证了染色体的稳定性.端粒DNA的合成由一种特殊的具有反转录活性的核糖核蛋白(端粒酶)参与完成.端粒酶是由RNA模板和蛋白亚基组成的核蛋白颗粒.本文从端粒的研究历史、端粒的结构与功能、端粒结合蛋白、端粒酶的功能及在植物中的研究等方面总结了端粒和端粒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