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7篇
林业   4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1篇
  28篇
综合类   38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1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对菜地土壤N2O排放及其来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该研究采用同位素自然丰度法,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北京地区菜地有机肥和无机肥配施对土壤释放N2O及同位素位嗜值SP(site preference)的影响,以期获得不同肥料及其配比下土壤N2O的来源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施用无机肥释放的N2O显著高于有机肥,其累积排放量是有机肥的6.63倍,且无机肥施用比例越高,排放量越大;各肥料组合在施用后7天内均以反硝化作用生成N2O为主,贡献最高达到78.89%,SP为6.97‰,之后硝化作用逐渐增强并成为主要途径,最高占比达76.48%,SP为25.24‰;培养期内施用无机肥可以促进反硝化作用,平均占比52.98%,SP为15.52‰,而有机肥会使硝化作用增强,平均占比71.35%,SP为23.55‰。因此,在北京潮褐土地区菜地土壤施用有机肥对N2O有良好的减排效果,可为蔬菜生产中肥料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羊草草地生态系统干湿沉降氮输入量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自制的雨量收集器及其他设施在松嫩平原的羊草草地收集了1~12月干湿混合沉降物,利用蒸馏法测定了沉降物中的铵态氮和硝态氮及全氮的含量。结合沉降物的体积计算其沉降量,无机氮的年际沉降量约为11.35kg N/hm  相似文献   
13.
14.
不同根系分泌物对土壤N2O排放及同位素特征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植物根系分泌的主要组分(有机酸、氨基酸、糖类)对土壤N2O排放及其微生物过程的影响,为选择适宜的植物进而控制土壤N2O排放提供支撑。【方法】通过室内试验分别添加草酸、丝氨酸、葡萄糖于土壤中模拟根系的3种主要分泌物,每种分泌物设置两个浓度水平:低浓度(150 μg C·d -1)和高浓度(300 μg C·d -1),另设置添加蒸馏水的对照组,共7个处理。将土壤置于120 mL玻璃瓶中进行培养,24 h内采集气体样品7次,每次培养2 h,获取N2O排放速率、日累积排放量和同位素特征值(δ 15N bulk、δ 18O和SP(site preference,SP=δ 15N α-δ 15N β))。【结果】添加3种根系分泌物组分后,土壤N2O排放速率均逐渐升高,且均高于对照。高浓度处理组N2O累积排放量为:葡萄糖((3.2±1.3)mg·kg -1·d -1)处理>丝氨酸((2.6±0.5)mg·kg -1·d -1)处理>草酸((1.4±0.2)mg·kg -1·d -1)处理,低浓度处理组为:草酸((2.7±1.3)mg·kg -1·d -1)处理>丝氨酸((1.8±0.4)mg·kg -1·d -1)处理>葡萄糖((1.6±0.8)mg·kg -1·d -1)处理;添加根系分泌物的不同处理间土壤N2O的δ 18O值无明显差异,并稳定在24.1‰—25.6‰,且均显著高于对照((20.1±1.5)‰);土壤N2O的δ 15N bulk值与添加根系分泌物的种类有关,其中草酸处理组为(-20.06±2.22)‰、丝氨酸处理组为(-22.33±1.10)‰、葡萄糖处理组为(-13.86±1.11)‰、对照组为(-23.14±3.72)‰。各处理土壤N2O的SP值的变化范围为13.13‰—15.03‰,根系分泌物浓度越高,SP值越低。综合分析不同处理4个指标(N2O排放速率、N2O的δ 15N bulk、δ 18O和SP值)的不同时刻的检测值与日均值的校正系数,添加根系分泌物后第16小时各处理4个指标的校正系数最接近于1。【结论】在NH+ 4-300 mg N·kg -1的土壤环境下根系分泌物促进N2O的排放,且在培养期间(24 h)土壤N2O排放速率逐渐升高。高浓度处理组葡萄糖对土壤N2O排放速率促进效果最强,低浓度处理组草酸对土壤N2O排放速率促进效果最强。与对照组相比,根系分泌物的添加使N2O的δ 18O值显著升高;与对照组相比,葡萄糖的添加使δ 15N bulk值显著升高。根系分泌物浓度越高,反硝化作用对N2O的贡献越大。  相似文献   
15.
氮循环过程的微生物驱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氮循环在生物地球化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氮循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微生物驱动的氮素转化,而在转化过程中必然会造成不同形式氮的同位素效应。为更好地了解和溯源氮循环过程,本文从氮循环的物质通量、微生物作用及氮同位素效应等角度进行系统地论述,并对氧化亚氮 (N2O) 分子内的特异同位素值区分微生物过程做了详细介绍。结果表明,人为固氮是环境中活性氮增加的主要原因,也进一步促进了氮素转化的各个环节。通过解析氮素循环中微生物过程的形成机理和评估每个过程的同位素效应,为进一步探索微生物的功能基因和氮素同位素效应的内在联系提供依据,对阐明氮循环过程中微生物驱动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而两者的结合也为解决自然条件下氮素转化各过程的溯源难题指明了方向,也将成为今后研究的热点,并在揭示氮素转化机制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刺角天牛(Trirachys orientalisHope)据文献记载分布河北、北京、山东、河南、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四川、海南及台湾等省(市)。据在济南调查危害柳树、合欢、国槐、刺槐、毛白杨、银白杨(见于北京)、银杏等树木的枝干,以20年生以上的大树和老树受害较重;柳树是济南的市树,受害最重。但迄今为止,对刺角天牛生物学特性研究报道甚少。为此,我们自1986年对其生物特性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本文仅将刺角天牛幼虫龄期测定和幼龄阶段积温两个方面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日本自60年代后期,随着工农业发展和人口增加,在水资源丰富的湖泊周边地区由于污染物的过量排放导致湖泊水体污染。日本环境省为了保护湖泊水质,制定了“湖泊水质保护特别措施法”。同时,农林水产省在湖泊地区相继制定了“农业环境规范”、“可持续农业生产方式”、“农田、水体、环保对策”等一系列环境友好型农业综合生产技术措施,促进湖泊地区水质保护和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围绕日本两大代表性湖泊琵琶湖和霞浦湖,介绍了日本湖泊地区水质保护综合对策的形成、成效及其发展,以及在此基础上环保型农业政策体系的提出、发展和实施效果,以及环保型农业政策指导下的湖泊保护对策及目标等;并指出了日本环保型农业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我国探索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提供更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覆膜集雨与限量补灌对土壤水分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依据北京昌平2005-2006年冬小麦田间试验,探讨覆膜集雨和限量补灌措施对土壤水分及产量影响。结果表明:限量补灌明显的增加了田间土壤水分和耗水量,1.6 m土层耗水量比对照增加45.8%,比覆膜增加29%~39%,产量是对照的1.63~1.95倍,比单纯覆膜增产32%~58%,结合覆膜比单纯补灌略增加上层土壤水分,但产量效应不明显;在覆膜面积占种植面积40%,降雨是常年水平一半的条件下,覆膜集雨提升上层土壤水分,降低深层土壤水分,1.6 m土层耗水量较对照增加3.68%~12.23%,且对深层水的利用是对照的1.55~1.69倍,小麦抗旱能力增强,增产63%~95%, 1 m土层水分生产效率提高55.8%~73.8%;在都有覆膜的前提下,追肥比早秋施肥和一次基肥更好地保持了苗期土层水分。总体来看,覆膜结合补灌追肥和限量补灌措施抗旱增产效果显著,值得在华北地区旱地农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芒果多酚的微波萃取及抑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提取芒果多酚最佳工艺条件及芒果多酚的抑菌作用,采用微波萃取法对芒果核多酚进行提取,并用滤纸圆片法测定其粗提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伤寒杆菌的抑菌效果。结果显示,芒果多酚的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60%、料液比1∶30(g∶mL)、微波功率385 W、提取时间1min、抽提3次,在此条件下芒果多酚提取率达10.56%。芒果多酚溶液的抑菌效果为大肠杆菌>伤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其对应的最低抑菌浓度为0.2mg/mL、0.2mg/mL、0.4mg/mL、0.5mg/mL。结论:芒果多酚具有一定的抑菌能力,可用于食品贮存与加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