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7篇
林业   4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1篇
  28篇
综合类   38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1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 毫秒
61.
依据黄淮麦区及其周边地区的36个农业气象观测站20a的观察资料,分析了影响冬小麦拔节期的主要因子;建立了已拔节概率随时间变化的方程,分析其重要参数的地区分布。并讨论了造成地区差异的原因和生产应用上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2.
旱地农业研究支撑我国农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3.
蒸散量是农田水循环中水分损失的主要途径,其准确估算对节水灌溉具有重要意义。单源的Penman-Monteith (P-M)模型是最常用的蒸散量估算方法,但模型中冠层阻力的合理参数化一直是研究中的难点。该研究选取常用6种冠层阻力模型,使用北京顺义2 a(2020年和2021年)的波文比实测结果,分析不同模型进行冬小麦冠层阻力及蒸散估算的可行性。结果表明:1)无参数校正条件下,6种模型均低估了冬小麦冠层阻力,同时高估了蒸散量。其中,Todorovic模型(TD)的普适性最好,其模拟的冠层阻力、蒸散量与实测值的R2都在0.605及以上;耦合的冠层阻力模型(CO模型)普适性最差,冠层阻力、蒸散量与实测值的R2分别为0.113、0.046;2)进一步使用2021年的试验数据进行模型参数校正、2020年的数据进行验证,发现校正后的JA、CO、GA、KP及FAO56-PM模型计算的冠层阻力和蒸散量与实测值的一致性大幅提高。除JA模型低估冠层阻力外,其余均高估冠层阻力、低估蒸散量。其中KP模型模拟的冠层阻力和蒸散量效果最好,R2均在0.907及以上,而其余5种模型估算精度也较好。6种模型的估算精度排序为KP、GA、TD、FAO56-PM、CO、JA。综上,所评价的模型校正后均可作为P-M模型的冠层阻力输入来估算冬小麦蒸散量,但TD 模型不需要参数校正,在数据不足时可作为首选;而KP模型参数较少,校正后拟合精度最高,在数据充足时可作为首选。研究结果对华北地区使用P-M一步法计算冬小麦蒸散量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4.
旱作作物不同尺度瞬态气体交换和水分利用效率同步观测的研究,对于节水高效农业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均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该文采用涡度相关技术和LI-COR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测定旱作春玉米灌浆期冠层、叶片瞬时CO2和H2O汽交换速率,并分析其瞬态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旱作春玉米灌浆期0~100 cm根层土壤相对湿度为40%时,日变化过程中晴日中上部位叶片的光合速率高峰值为1.3 mg·m-2·s-1(29.82 μmol·m-2·s-1),与同纬度地区灌溉玉米的光合速率高峰值相近;而群体下光合速率高峰值为0.9 mg·m-2·s-1(20.65 μmol·m-2·s-1),只及同纬度地区灌溉玉米灌浆期光合速率高峰值的54.5%;群体和叶片水分利用效率高峰值分别为0.16 g(CO2)/g(H2O)和0.06 g(CO2)/g(H2O),正午前后分别维持在0.0055~0.0123 g(CO2)/g(H2O)和0.0113~0.0197 g(CO2)/g(H2O),叶片尺度的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在10∶00以后的时段内明显高于群体水平。  相似文献   
65.
为筛选适合华北农田冬小麦生产的水肥调控模式,2006-2008年在北京昌平采用正交试验设计,设置有机肥、氮肥、磷肥、钾肥和灌水5因子(每个因子4水平),形成16个水肥组合,探讨了冬小麦生长、产量及土壤水分的水肥调控效应。结果表明,适量补水和施肥增加了土壤贮水量,提高了小麦抗旱能力和产量。在水肥因素中,氮肥是小麦增产的关键。当施氮量在150kg·hm-2以下,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当施氮量超过225kg·hm-2时,产量反而随之降低。每公顷灌水1 500~2 250m3较为适合小麦生长和产量形成。多灌水会使水分下移,根层土壤水分降低;少灌水会影响肥效,产量低。在平水年份,每公顷施有机肥3 000kg、氮肥(N)150kg、磷肥(P2O5)150kg和钾肥(K2O)225kg及灌水2 250m3适宜高肥力土壤冬小麦生长。  相似文献   
66.
利用黄河中游三个站点近50a的气象资料,研究了A^°ngstrǒm—Prescott系数不同取值对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当A^°ngstrǒm—Prescott系数as和bs分别相差56%和93%时,引起的ET0差异月值在0.6%-26.2%,年值在173.1—197.4mm(18.2%-21.9%)。A^°ngstrǒm-Prescott系数不同取值对ET0的影响程度随地点而变化,即随海拔和日照时数的增加,对ET0的影响程度相应增大。因此在高海拔和高辐射地区,应对A^°ngstrǒm—Prescott系数进行校正。尽管FAO56PM推荐的A^°ngstrǒm-Prescott系数在世界各地广泛应用,但依据本文结果尚不能确定其在中国能否直接使用。随着辐射数据的不断积累,有必要对这些系数进一步研究、验证和校正。  相似文献   
67.
羊草草原豆科牧草生物固定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样线和样方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东北羊草草原豆科牧草的频度、密度和生物量,用微量凯氏定氮法测定豆科牧草和参照植物的氮浓度,用15N同位素稀释法测定豆科牧草的氮素固定比例,并结合生物量测定结果,计算豆科牧草的年际生物固氮量为1.5kgN/hm2.  相似文献   
68.
柠檬酸对温室土壤磷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室菜地土壤面临磷肥大量投入, 磷肥有效性低下等问题, 为提高土壤中磷素的有效性, 减少磷肥施用, 亟待开展相关研究。以番茄为供试对象, 研究温室番茄地施用柠檬酸对土壤有效磷时空变化及番茄产量的影响, 试验设置磷肥和柠檬酸2个因素4个水平, 采用完全随机设计, 分别为:0(CA0)、0.42(CA1)、0.84(CA2)、1.26(CA3)kg·hm-2和0(P0)、96(P1)、168(P2)、240(P3)kg·hm-2.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 施加柠檬酸后土壤pH极显着降低(P<0.01),CA3P0处理使土壤pH降低了0.62;不施加磷肥时, 柠檬酸促进土壤磷素的释放, 提高了土壤有效磷的含量;施加磷肥后, 柠檬酸和磷肥交互作用可以显着提高表层0~20 cm土壤有效磷含量, 但是过多施用柠檬酸和磷肥CA3P3处理使表层0~20 cm土壤有效磷含量降低, 使20~40 cm土壤有效磷含量增加, 并提高有效磷向下运移的可能性。合适的柠檬酸和磷肥配比CA2P2既可以获得较高番茄产量6.02 t·hm-2,又可以减少30%的磷肥施用量, 同时降低磷素向深层运移的风险。  相似文献   
69.
农业水资源安全的定义及其内涵和外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为了给农业水资源安全下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同时给出这一定义的内涵和外延,本文在综述水安全、水资源安全、水环境安全3个概念不同的定义,辨析它们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推敲了农业水资源安全概念的组成要素,得出农业水资源安全应该是水资源的供应保障农业不受威胁,没有危险、危害和损失。这一定义的内涵包括农业水资源安全的自然属性、社会经济属性和人文属性3个方面。其外延涉及广义和狭义的农业水资源安全,以及由农业水资源安全引发的粮食安全、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农业经济安全、农村社会安全等。定义这一概念可以为开展农业水资源安全研究、确定农业水资源安全的理论框架、建立农业水资源安全评价体系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0.
不同氮肥处理对土壤和番茄中稳定性氮同位素丰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盆栽番茄的方式,根据氮肥类型和施用量,设置8种肥料处理(以纯氮计):C1(有机肥,9.5g)、CU1(有机肥、化肥均为4.75g)、U1(化肥,9.5g)、C2(有机肥,19g)、CU2(有机肥、化肥均为9.5g)、U2(化肥,19g)、C3(有机肥,29g)、CK(不施肥料),分析各处理的土壤、番茄叶片和果实δ15N的变化,比较不同部位δ15N的差异.结果表明,(1)施用有机肥能显著提高土壤、叶片和果实的δ15N(P <0.05),而施用化肥则显著降低其δ15N(P<0.05).纯有机肥(C1、C2、C3)处理番茄叶片和果实δ15N分别为6.02‰ ~ 12.75‰和4.69‰~8.24‰,纯化肥(U1、U2)处理为2.83‰~5.53‰和2.66‰ ~4.50‰,纯有机肥处理δ15N显著高于纯化肥处理.(2)番茄植株不同部位δ15N的比较结果为老叶>新叶>新茎>果实>老茎>侧根>主根,表明氮素由根部吸收经过茎的运输到达叶片和果实的过程中,15N逐步富集.(3)建议将利用氮稳定同位素技术鉴别番茄果实纯有机肥和纯化肥处理的δ15N的阈值设定为5‰,有机种植检测可以借鉴此法设定相应的临界值,以鉴别有机种植和非有机种植.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可以区分植物中氮素的来源,从而得知作物生长过程中的施肥情况,为有机食品检测提供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