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1篇
林业   32篇
农学   1篇
  10篇
综合类   38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15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太行山区林木根系单根固土生物力学及疲劳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揭示河北太行山区崇陵小流域林木根系固土能力,选取太行山区崇陵小流域内的20年生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和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单根拉伸试验的方法,测定3、5、7mm 3个径阶下最大抗拉力平均值和平均抗拉强度,对根系疲劳前后固土的力学特性及根系疲劳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疲劳前后油松和侧柏根系的最大抗拉力与根径呈正相关关系,回归曲线采用幂函数拟合;2)疲劳前后油松根系最大抗拉力平均值和平均抗拉强度均高于侧柏,疲劳后2种林木根系抗拉强度随根径的变化规律与疲劳前一致;3)疲劳后不同径阶油松和侧柏最大抗拉力和抗拉强度均有提升,疲劳后油松和侧柏根系3个径级(3、5、7mm)的极限抗拉力比疲劳前分别增加了69.2%、36.5%、37.7%和13.7%、12.9%、32.9%,疲劳后油松和侧柏根系的平均抗拉强度分别是疲劳前的1.50倍和1.19倍;4)林木根系滞回曲线表现出明显的周期循环特征,最初几个周期"滞回环"饱满且间隙明显,"滞回环"间距随着循环周期的增加越来越密集,几乎形成闭合曲线,逐渐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22.
风沙活动、土壤干旱和人为干扰是限制冀北沙荒地植被自然恢复的主要因子。该研究以冀北沙荒地封禁区、未封禁区为研究对象,自然保护区为对照,采用野外采样与室内种子萌发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施予干旱、良好水分、水渍3类水分条件处理和埋深0.5cm和2.0cm的2种沙埋处理,分别研究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多样性,并探讨地上植被与土壤种子库间的相似性关系。结果表明:封禁区、未封禁区均为良好水分条件下物种数最多,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最大,而自然保护区在任何水分条件下物种多样性指数均较高,且物种数均明显高于封禁和未封禁区,说明水分是限制沙荒地土壤种子库种子萌发的主要因子,封禁对自然保护区种子库种子萌发影响较小。封禁区和未封禁区不同沙埋处理物种数及物种组成完全相同,自然保护区沙埋0.5cm处理的物种数明显高于沙埋2.0cm的处理,并以多年生草本为主,双子叶植物居多,偶有乔灌木出现;封禁区、未封禁区未出现灌木和乔木,说明沙埋对封禁区、未封禁区土壤种子库多样性影响较小,对自然保护区影响较大。封禁区、自然保护区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Sorensen相似性指数表现为:良好水分干旱水渍,未封禁区表现为良好水分条件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相似性最小,表明水分条件对封禁区、自然保护区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关系影响较大,对未封禁区影响不大;无论何种沙埋处理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相似性指数均较低,说明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物种组成差异较大,种子库与地上植被关系受沙埋厚度影响较大。在土壤水分条件良好时封禁条件下物种多样性高于未封禁条件,说明土壤水分条件适宜时,封禁措施能提高地上植被物种多样性;封禁区、未封禁区、自然保护区无论何种处理,Sorensen相似性指数均较低,表明封禁措施对土壤种子库物种数量与地上植被关系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3.
以铁尾矿区人工营造的沙棘-桑树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从沙棘和桑树的各个部位(根、干、枝、叶、皮)、单个植株以及混交林生态系统结构(乔木层、草本层、枯落物层、土壤层)3个层面,测定分析Fe、Mn、Cu、Zn、Cr、Pb、Ni、Cd等8种重金属离子的积累、分配和富集特征,为铁尾矿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森林修复生态系统构建以及保障与维持系统的平衡、可持续性提供科学依据。2个树种植株的各个部位,均以树根和树叶中的重金属元素含量较高,其次为树皮和树枝,树干中的含量最低,而且2个树种植株的根系对8种重金属元素的富集能力普遍较强,树皮和树叶对Pb、Cr、Cd的富集能力高于其他部位。2个树种在单株水平上均对土壤Ni的富集能力最强,对Fe的富集能力最弱,但沙棘对Fe、Mn、Cu、Cr、Pb和Cd的平均富集能力比桑树强,而桑树对Ni的富集能力比沙棘强,二者对Zn的平均富集能力相当;沙棘单株对8种重金属元素的总积累量为3.094 2×10-3kg/株,桑树为2.402 0×10-3kg/株。2个树种的混交林地土壤中,Fe元素贮存量占总贮存量的98.79%,Mn元素占0.94%,其他6种元素合计共占0.27%;沙棘根际土壤重金属的平均含量低于桑树,特别是Cd含量低于桑树。混交林生态系统结构各层次的重金属元素贮存量从大到小依次是土壤层、枯落物层、乔木层、草本层。以上研究结果提示,在铁尾矿上营建对重金属元素富集能力强,而且树种间对不同重金属元素的富集具有互补性的沙棘-桑树混交林,是一种较优的治理铁尾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模式。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长角豆中肌醇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研究不同溶剂、不同提取温度和不同提取时间对长角豆中肌醇提取率的影响,确定粗提工艺后对粗提物采用正交试验法确定最佳精制条件,并用GC法对其中的肌醇进行定量分析.[结果]长角豆中肌醇的粗提工艺为:40%乙醇做溶剂、提取温度为80℃、提取3 h;最佳酶解条件为:pH4.5、植酸酶浓度4.0%、酶解温度40℃,精制后肌醇含量达10.76%.[结论]该研究可为长角豆中肌醇的提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5.
该研究以保定地区主要园林绿化针叶树种沙地柏、侧柏、圆柏和阔叶灌木大叶黄杨、金叶女贞、紫叶小檗为试验材料,运用切枝蒸腾法,测定了叶片气孔蒸腾和角质层蒸腾。试验结果表明:①侧柏的节水性较好,沙地柏次之,而圆柏最差。②金叶女贞有较好的节水特性,大叶黄杨较差,紫叶小檗位于二者之间。③针叶树种的节水性不如阔叶灌木树种,但耐旱性和阔叶灌木树种相近。  相似文献   
26.
冀北山地不同生境下土壤种子库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冀北山地未封禁区、封禁区、自然保护区的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密度、多样性,并探讨了地上植被与土壤种子库间的相似性关系。结果表明:①冀北山区种子库主要以多年生草本为主,1年生次之,半灌木很少出现。未封禁区与自然保护区种子库密度较大,分别为3 446.21、3 405.35粒.m-2,封禁区内最小,为2 009.07粒.m-2;②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自然保护区>封禁区>未封禁区(P<0.01);③未封禁区和封禁区的土壤种子库物种相似性较高,均与自然保护区相似性较低。未封禁区、封禁区和自然保护区种子库与地上植被间的相似性系数分别是:0.235、0.272和0.333,随着生境条件的转好,其相似性指数增高。  相似文献   
27.
一、选好地块,施足底肥,精细整地由于夏季高温干旱和大雨倾盆是常有的事,因此,应选择地势较高的地块,要求四沟配套,旱能浇,涝能排。夏大白菜生育期不足60天,施肥  相似文献   
28.
通过对天然次生油松林下更新状况的调查,编制静态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研究分析河北木兰围场自然保护区内不同立地条件(坡底、坡中、坡顶)下天然油松次生林的年龄结构和更新动态,结果表明:(1)影响天然次生油松林更新的主要因子是郁闭度、灌草盖度。较高郁闭度、较高湿度更利于油松更新,幼苗更新密度最大值达4.192株/m2。(2)该保护区不同立地条件下油松种群年龄结构均为增长型年龄锥体;0~10a生个体数最多,坡中处最多达525株;生命期望最大值集中于10~20a龄级,该龄级属于生理旺盛期,应予以保护。(3)不同立地条件下油松种群的存活曲线变化趋势相似,油松存活率均在10~20a生间急剧下降;在20~60a生间,除坡底30~60a生存活曲线逐渐下降外,坡中和坡顶的存活曲线均大体趋于稳定,但60a生后3块标准地存活曲线均大幅下降,其中坡底处油松种群在70a存活率最小,为0;整体而言,存活率由大到小依次为坡顶、坡底、坡中。  相似文献   
29.
【目的】砂寻求最合理的铁尾矿基质改良措施,为铁尾矿土壤改良与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铁尾矿砂与无机肥、有机肥和土壤的不同配比处理的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改良方法对尾矿基质理化性质及油松和樟子松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随无机肥施肥比例增加,铁尾矿土壤密度、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饱和持水量和总孔隙度与100%尾矿砂处理均无明显差异;随着有机肥施用量增加,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饱和持水量及总孔隙度均明显增大,土壤密度呈下降趋势,其中10%猪粪施肥配比与100%尾矿砂处理差异显著(P <0.05);随着掺土量增加,铁尾矿土壤密度逐渐降低,而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饱和持水量逐渐升高,掺土比例达到75%时,除了田间持水量,其他指标均与100%尾矿砂处理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 <0.05),电导率和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全氮全磷全钾养分含量、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随施肥与掺土比例的增加而显著增大;10%猪粪施肥配比处理的全氮、全磷含量最大,分别是100%尾矿砂处理的6.38和3.33倍,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是100%尾矿砂处理的5.78,12.5和4.32倍;随掺土比例增大,尾矿中全磷含量减小,而掺土后全钾含量显著增高;掺土比例达到25%时,速效养分含量开始明显提升,客土处理达到最大值(78.41,44.43和58.67 mg·kg -1);施5%比例的有机肥和添加无机肥 NH4NO31.76 g、KH2 PO40.88 g的混合处理的速效养分含量与单纯施5%比例猪粪的单因子处理差异不明显;掺土比例25%和添加无机肥 NH4NO31.76g、KH2PO40.88 g混合处理的速效养分含量也和掺土比例25%的单因子处理无显著差异;掺土和施加无机肥会促进油松和樟子松幼苗的生长,施有机肥则会抑制它们的生长,相同处理情况下,油松较樟子松出苗率高、生长情况好。【结论】有机肥对铁尾矿基质的理化性质、全效养分含量和速效养分含量都有显著的改善作用,掺土处理对提高碱解氮、速效钾含量作用明显,但有机肥与无机肥、掺土与无机肥的混合配比对提升速效养分的效果不明显。不同处理对油松和樟子松的生长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表现为掺土和施加无机肥促进2树种生长,施加有机肥抑制2树种生长;在相同的处理情况下,油松比樟子松的生长要好,更适合作为铁尾矿废弃地修复树种。  相似文献   
30.
通过借用退化沙荒地附近种源地土壤种子库的客土方式,分析客土+保水剂、客土2种不同措施对退化沙荒地土壤改良和植被恢复的作用,为沙荒地植被自然恢复与重建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种子库物种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且双子叶植物居多,未发现乔灌木植物种子,种子密度是种源地(1 524.64粒/m2)沙荒地(843.76粒/m2)。2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在0~10cm土层内表现为:客土+保水剂客土沙荒地,在10~20cm和20~40cm土层内3种处理样地无明显差异。3客土和客土+保水剂处理地,其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均远高于沙荒地,客土地的生物量(937.80g/m2)是沙荒地生物量(287.11g/m2)的3.27倍。但根冠比是沙荒地(1.85)客土(1.69)客土+保水剂(1.04),说明土壤干旱在某种程度上利于植物根系的发育。4不同改良措施下草本Margalef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客土+保水剂客土沙荒地;Pielou指数和Simpson指数是客土地与客土+保水剂处理地之间相差不大,但都明显高于沙荒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