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1篇
林业   32篇
农学   1篇
  10篇
综合类   38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15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为了构建适合于冀北坝上地区人工防风固沙林群落稳定性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法,对该地区不同林龄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樟子松人工林和北京杨人工林共计8块样地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①构建了群落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土壤理化性质(田间持水量、空气孔隙度、全N、速效P、速效K)、林木生长状况(胸径平均生长量、材积平均生长量、枯落物生物量、苗木更新)和林下草本植物多样性(Margalef丰富度指数、Richness丰富度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等3个方面12项指标;②不同人工林稳定性比较: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稳定性>樟子松人工林稳定性>北京杨人工林稳定性.不同林龄比较结果为:9年生和30年生华北落叶松林为高度稳定,15年生华北落叶松林和24年生樟子松林为轻度稳定,8年生华北落叶松林和5年生北京杨林为不稳定,6年生樟子松林和25年生北京杨林为很不稳定.  相似文献   
32.
为探究退耕还林树种仁用杏的固碳价值,进行了仁用杏不同林龄生物量特征研究。采用标准木法(乔木层)和样方收获法(草本层、枯落物层)分别获取6a(初产期)、12a(盛产期)、18a(盛产后期)张家口小五台山地区仁用杏生物量,并分析其结构组成、分配规律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不同林龄仁用杏林的总生物量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加,6a、12a、18a仁用杏生物量分别为15.81t.hm-2、31.43t.hm-2、50.53t.hm-2;(2)在整个生态系统中,乔木层生物量占绝对优势,分配率高达83.72%~96.11%,按林龄从小到大分别为13.11t.hm-2、30.19t.hm-2、44.97t.hm-2,其次为草本层,占1.46%~10.82%,枯落物层所占比重最小,仅为2.43%~5.46%;(3)不同林龄乔木层各器官生物量分配规律不同,6a为干>枝>根>叶>果实,12a和18a均表现为枝>根>干>果实>叶。仁用杏器官生物量分配规律与用材林及其他经济林均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33.
华北地区几种常见园林绿化树种节水性和抗旱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压力-容积(PV)技术和切枝蒸腾法测定了华北地区6种常见绿化树种叶片的多项水分参数值(ψ_s~(sat)、ψ_w~(tlp)、RWC~(tlp)、V_a/V_p、ε~(max)、气孔关闭前后的组织相对含水率、d值、最大气孔蒸腾速率),并结合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对各树种的节水性、抗旱性、保水能力、渗透调节能力进行了综合分析、比较和分类。结果表明:①针叶树为了保持光合作用的进行导致了低的保水能力,使得它们具有弱的节水性和强的抗旱性;阔叶灌木与此相反。②3种针叶树的节水性相近,圆柏抗旱性最佳,侧柏抗旱性居中,沙地柏抗旱性较差。③阔叶灌木中,大叶黄杨节水性最佳,金叶女贞和紫叶小檗的节水性相近;而大叶黄杨和紫叶小檗的抗旱性相近,均优于抗旱性最差的金叶女贞。  相似文献   
34.
本研究以山东省平邑县弘毅生态农场为例,通过货币及能值分析,以1年为周期,比较"鸡-玉米-小麦"有机模式与"玉米-小麦"常规模式生产力差异。结果表明:有机模式净货币收入为常规模式的3.8倍,2种模式投入产出比分别为1∶2.3和1∶1.8;系统能值投入表现为:有机模式为常规模式的22.8%,化肥占常规模式能值投入的91.32%,成为其成本过高的主要原因;有机模式能值产出和系统产出率分别为常规模式的1.7倍和7.5倍。投入相同量的能值,有机模式比常规模式产生更多的支持与服务功能,表现出"低投入、高产出"农业特点。  相似文献   
35.
流沙固定及土壤改良是冀北沙漠化土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体系的关键环节之一。本研究通过对冀北沙漠化土地黄柳生物沙障内与裸露沙地的风速、积沙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观测分析,研究了黄柳生物沙障的防风阻沙效益及土壤改良效益。结果表明:黄柳沙障后1 m,0.5 m高度处的防风效能为28.69%,黄柳沙障内下垫面粗糙度为裸露沙地的4.5倍,黄柳基部积沙量为0.09 m3。黄柳沙障内0~10 cm、10~20 cm、20~40 cm土壤极粗砂粒(1.0 mm)含量分别比裸露沙地减少了92.84%、95.38%、82.85%,细砂粒(0.25~0.1 mm)含量则分别比裸露沙地增加了57.09%、44.93%、46.37%,土壤非毛管孔隙度较裸露沙地提高了24.85%、41.30%、22.86%。黄柳沙障内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微生物总量分别比裸露沙地高出30.93%、54.54%,沙障内土壤酶活性亦有增强,其中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明显,其活性在0~40 cm土层比裸露沙地高出37.69%。  相似文献   
36.
土壤铅、镉胁迫对红瑞木生长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不同处理浓度水平的Pb,Cd单一胁迫对红瑞木生长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栽植红瑞木土壤中的Pb,Cd两种重金属临界值可分别设定为500 mg/kg和50 mg/kg.各单一重金属胁迫下,随着浓度的增加,红瑞木的株高生长受到抑制,生物量逐渐降低;叶面积减少,叶绿索的合成受到抑制;细胞膜透性增加.红瑞木3种保护酶对于不同处理水平的重金属的响应不同,在低浓度范围内3种酶均有较好的协同效应,表现出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在高浓度处理水平时,3种酶的活性呈现下降的趋势,并都低于对照.重金属Pb,Cd单一胁迫对红瑞木生长抑制作用为Pb>Cd.  相似文献   
37.
经过对乌兰布和沙漠东缘不同沙丘部位灌木树种的生长状况,固沙效益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花棒、梭梭、沙拐枣、油蒿、杨柴是该地区固沙着选植物种,固沙效益良好,但在不同沙丘部位其生长状况不同,应采用不同的配置方式。  相似文献   
38.
为明确冀北坝上地区主要人工林降雨再分配特征,在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大滩镇以林分结构相似的榆树(Ulmus pumila)和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每场降雨2种人工林林冠截留各水文分量,分析其降雨再分配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榆树和樟子松人工林的林冠截留量与林外降雨量分别呈指数关系和对数关系。(2)郁闭度较小的情况下,2种人工林的林内降雨量与林外降雨量都呈线性关系。(3)榆树和樟子松人工林分别在林外降雨量为0.25 mm和4.58 mm时开始产生树干茎流,且与林外降雨量均呈线性关系;榆树树皮对树干茎流的阻拦和吸收作用大于樟子松。(4)2种人工林的林内降雨量均显著大于林冠截留量和树干茎流量;在降雨量较小时,林冠截留量显著大于树干茎流量,随着雨量级的增加,树干茎流量会超过林冠截留量。(5)风增大了榆树人工林的林内降雨量并减小了林冠截留量和树干茎流量,对樟子松人工林林冠截留各水文分量影响不大。综上所述,不同人工林对降雨再分配作用会受到降雨量、树干、林冠等特征和风的影响,樟子松人工林的林冠截留作用更为稳定。  相似文献   
39.
目的研究不同复垦年限对铁尾矿废弃地土壤质量的影响,为揭示铁尾矿废弃地复垦土壤演替规律、生态治理提供依据。方法本文以唐山迁安马兰庄镇不同复垦年限(1、3、5、7和15年)铁尾矿废弃地为研究对象,以裸尾矿为对照,综合考虑0 ~ 20 cm、20 ~ 40 cm、40 ~ 60 cm土层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状,通过灰色关联度模型和相关关系分析法构建土壤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并以隶属度函数计算指标隶属度,以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最后运用加权求和模型对铁尾矿区复垦土壤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土壤质量评价适用的最小数据集(MDS)包括5项指标:真菌、磷酸酶、脲酶、非毛管孔隙度和全氮,磷酸酶和脲酶因子荷载量和灰色关联度均较大,是评价该区复垦土壤质量的关键性指标。基于最小数据集的土壤质量指数(MDS-SQI)与基于全体数据集的土壤质量指数(TDS-SQI)有极显著相关关系(R2 = 0.911),加权求和模型计算结果显示不同复垦年限土壤质量指数(SQI)大小顺序为复垦15年 > 7年 > 5年 > 3年 > 1年 > 裸尾矿。复垦1 ~ 15年间土壤质量综合值呈回归式抛物线增加,复垦1 ~ 7年内土壤质量提高缓慢,恢复7年后土壤质量迅速恢复,至第15年达到最大值。不同复垦年限土壤质量垂直剖面变异趋势基本表现为随土深的增加逐渐下降。结论土地复垦可改善铁尾矿废弃地土壤质量。该结论为揭示铁尾矿废弃地复垦土壤演替规律、生态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0.
当今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需要兼具木材科学理论知识和设计创作与实作的能力,为此,以台湾屏东科技大学木材科学与设计专业学科建设为案例,从招生录取、课程设置、教学设施等方面入手,对其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做了简单的分析与思考。在此基础上,分析比较河北农业大学与其差距和优劣,结合河北农业大学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际,从完善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班主任导师制度的建立及教师评鉴、评聘制度的完善等方面提出河北省地方院校该学科建设策略,并就开展与屏科大木设系的合作等方面提出了想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