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1篇
林业   32篇
农学   1篇
  10篇
综合类   38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12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51.
2010年4月-2010年9月,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晴天日条件下华北南部低丘山地34年生的侧柏人工林林地土壤呼吸变化特征及其与撂荒地的差异.结果表明:撂荒地和侧柏林土壤呼吸速率月变化趋势均呈单峰曲线,且土壤呼吸速率最大值均出现在7或8月份.观测日侧柏林土壤呼吸速率平均值为3.853μmol/(m2·s),比撂...  相似文献   
52.
为了阐明白桦华北落叶松次生林的动态变化规律,对燕山北部白桦华北落叶松次生林种群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了白桦和华北落叶松种群的径级结构、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结果表明,燕山北部白桦和华北落叶松种群,中径级个体多,大小径级个体少,呈现衰退型趋势。从期望寿命来看,白桦种群和华北落叶松种群在Ⅱ径级时,期望寿命达到最大,表明此阶段种群生理活动达到旺盛期。随着径级的增加,白桦和华北落叶松死亡率和消失率基本呈现相同的趋势,即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在小径级和大径级时,其死亡率高,表明这两个种群有衰退的趋势。适当间伐白桦和华北落叶松对其次生林天然更新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3.
河道公路绿化植物毛白杨对重金属元素的吸收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保定市河道公路不同年龄毛白杨Pb,Cd,Cu,Zn,Cr,Ni含量进行了研究,并测定了毛白杨根际土壤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土壤Cd污染严重.整体上3 a生的毛白杨吸收重金属的能力大于5 a生和10 a生的毛白杨,并且重金属含量呈现Zn>Cu>CA>Cr>Pb>Ni的规律.毛白杨吸收的重金属表现为叶、根部和树皮较大,枝和树干较小的基本趋势.Pb,Cr,Zn,Ni重金属转移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Cd的转移系数随着年龄的增加呈现增加的趋势.年龄较小的毛白杨具有较高的富集系数.毛白杨富集Pb,Cu,Zn,Cr,Ni的能力较差,但具有较强的Cd富集能力.Pb,Cd,Cu,Zn富集系数叶部较大,但Cr,Ni富集系数树皮较大.  相似文献   
54.
为了解植被恢复对尾矿生态修复效益,以铁尾矿区人工造林的沙地柏(Sabina vulgaris)、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灌木林为研究对象,以裸尾矿为对照,调查林分垂直结构、林内植物多样性、生物量,并测定土样粒径分布、团聚体含量等物理性质。结果表明:1)2种人工灌木林群落结构简单,垂直结构均分为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组成不丰富,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度指数均表现为紫穗槐林沙地柏林。紫穗槐林总生物量(20.78t/hm2)约为沙地柏林总生物量(7.31t/hm2)的3倍。相对来说紫穗槐林下草本发育的更好,生长状况优于沙地柏林。2)2种灌木林下土壤粒径含量分布均为250μm左右的砂粒含量最多,30μm以下的粉粒含量较少,2μm以下的粘粒最少。沙地柏林10~40cm处150μm的细粒物质较多,紫穗槐林下0~10cm土壤150μm的细粒物质较多。裸尾矿随深度增加,250μm粒径的粗粒物质含量增加。3)紫穗槐林地土壤0~60cm大团聚体(0.25 mmd10 mm)总含量最高(29.3%)、沙地柏林地次之(28.7%)、裸尾矿样地最低(18.3%)。沙地柏林随土壤深度增加,大团聚体含量呈现增加趋势;紫穗槐林0~10cm表层土壤的大团聚体含量较高,裸尾矿随深度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55.
条桑在河北省东部平原沙地和丘陵梯田广泛种植,与农作物间作是其主要栽培模式。2006年在河北省迁安市进行了桑粮间作田条桑根系断面积、根量、根系直径分布特征及其对土壤水分、养分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根系分布主要集中在20~40 cm土层内,此范围内的根系重量占总根量的60%~80%。根系以直径小于3 mm的细根居多,占总根量的30%~40%,大于7 mm的粗根数量很少,占总根数的5%~15%。平原沙地条桑根系主要分布在距桑丛中心100 cm范围内,桑丛外缘100 cm处的根量仅为总根量的6.52%,水平延伸幅度较窄,根系垂直分布明显;丘陵梯田条桑根系水平延伸可达桑丛外250 cm处,只有少量根系垂直深入岩石中,水平分布趋势明显。条桑根量、根系直径、根系断面积分布依立地条件及土层深度的不同而异。桑丛中心外1 m处深层土壤含水量增加,桑丛附近2.5 m内没有存在严重的土壤水分亏缺。平原沙地和丘陵梯田桑丛附近条桑富集土壤养分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56.
不同立地下白桑-花生间作系统生物量及营养元素的积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种不同立地下桑粮间作生态系统的土壤状况、生物量、生产力及营养元素积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种立地条件下土壤理化性质存在明显差异,丘陵梯田白桑平均冠幅、条长、基茎、条数、地上总生物量分别只有平原沙地白桑的80.00%、70.85%、76.19%、68.46%和67.75%;平原沙地和丘陵梯田桑粮间作系统地上总生物量分别为10.64和5.65t·hm-2,其中平原沙地系统内白桑占47.84%,花生占52.16%,丘陵梯田系统内白桑占54.69%,花生占45.31%,平原沙地系统生产力达到11.11t·hm-2a-1,为丘陵梯田的1.90倍;2种立地下5种营养元素总积累量差异明显,分别为281.98和140.80k·hm-2,其中平原沙地系统内白桑占37.03%,花生占62.97%,丘陵梯田系统内白桑占45.22%,花生占54.78%;不同立地条件下,丘陵梯田间作系统5种营养元素总量的归还率为34.43%,比平原沙地高23.23%.  相似文献   
57.
造林对铁尾矿地养分含量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属矿产开采过程中形成的大量尾矿给当地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对于尾矿的生态治理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蓝崇钰等,1996;束文圣等,2000;郝秀珍等,2005)。铁尾矿是尾矿的一种,它是由铁矿石直接粉碎而成,其物理化学性质与普通土壤有很大不同,给生态治理带来很大困难。从  相似文献   
58.
赤峰地区樟子松人工林适宜生境条件的选择与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樟子松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生长表现良好的常绿乔木树种之一。近几十年来,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得到了大面积的引种栽植并获得成功。在赤峰旺业甸地区樟子松人工林生长表现同样良好,利用灰色关联分析原理,证明在该地区,对樟子松人工林生长起关键影响和制约的立地因素条件有:海拔高度、坡度、坡向和土层厚度。各个因素对樟子松人工林生长状况的影响程度排序为林龄>海拔高度>坡度>坡向>土层厚度>坡位>土壤类型  相似文献   
59.
木兰围场3种典型林分枯落物及土壤持水能力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探讨木兰围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白桦华北落叶松次生林和白桦次生林枯落物和土壤的持水规律。以这3种典型林分的枯落物和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浸水法和环刀法分别研究3种林分枯落物和土壤的持水特性。结果表明:3种林分枯落物的蓄积量表现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18.84t/hm2)白桦华北落叶松次生林(15.28t/hm2)白桦次生林(9.53t/hm2)。白桦华北落叶松次生林的枯落物最大持水量最大,为31.10t/hm2;而白桦次生林最大持水量最小,为21.40t/hm2,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水时间呈对数关系,关系式为Q=aln(t)+b;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呈幂函数关系,关系式为V=ktn。枯落物在前0.5h内吸水速率最大,在4h左右时下降速度明显减缓,在24h时的吸水速率基本趋于0。3种林分枯落物有效拦蓄量表现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23.42t/hm2)白桦华北落叶松次生林(20.24t/hm2)白桦次生林(15.51t/hm2)。在0-60cm的土壤层中,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容重均值最大,为1.32g/cm3;白桦华北落叶松次生林最小,为1.10g/cm3。白桦华北落叶松次生林的土壤总孔隙度均值最大,为53.65%;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最小,为47.45%。土壤的毛管孔隙度均值呈现出白桦华北落叶松次生林(42.61%)华北落叶松人工林(40.68%)白桦次生林(36.01%)的趋势。白桦次生林的土壤有效持水量最大,为175.99t/hm2,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最小,为67.70t/hm2。综合3种林分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持水能力,可知白桦华北落叶松次生林储水能力强于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和白桦次生林。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不同坡位黄柳光合与蒸腾的日变化规律,明确不同坡位黄柳光合生产与蒸腾耗水的关系。[方法]以冀北沙荒坡地黄柳沙障为研究对象,采用LI-6400光合测定仪,测定不同坡位黄柳光合、蒸腾及其光合有效辐射、气温、叶面温度的日变化,并以光合、蒸腾速率计算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数据。[结果]不同坡位黄柳光合速率(Pn)日变化有差异。下坡黄柳光合日变化为双峰曲线。中坡光合为下降曲线。上坡黄柳光合日变化呈现曲折下降趋势。下坡黄柳光合速率日最大值、日均值分别为0.340和0.220μmol/(m2·s);中坡黄柳光合速率日最大值、日均值分别为0.290和0.210μmol/(m2·s);上坡黄柳光合速率日最大值、日均值分别为0.350和0.220μmol/(m2·s)。[结论]研究结果为提高冀北沙漠化土地黄柳防风固沙功能及其黄柳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