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0篇
林业   5篇
综合类   16篇
畜牧兽医   29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2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51.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我省应用土法生产白僵菌已在信阳等6个地区推广。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榆树金花虫、玉米螟等农林主要害虫,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深受群众欢迎。为了更好地适应防治农林害虫的需要,我们根据菌厂提出的一些疑难问题,进行了研究,摸索到一些菌种分离、保存和菌粉检验的简便方法。现简介如下,供各地参考。  相似文献   
52.
53.
泡桐丛枝病防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泡桐是河南省主要速生树种,全省已栽植两亿多株。由于泡桐丛枝病的蔓延,每年病死桐苗约一百八十万株,新栽幼树病死约一百万株,桐材年生长量因病减产约二十三万立方米。1978—1981年本协作组曾对泡桐丛枝病的病原、发病规律和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本文是防治技术研究的总结。  相似文献   
54.
大白菜雄性不育两用系的选育与利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证明,自然界存在的大白菜雄性不育材料的不育性,大都受细胞核内的隐性基因所控制。基因的对数一般很少,多数仅一对。不同雄性不育系的不育基因往往不相同,如“127”系受ms_1控制,72011系受ms_2控制。不同不育系不育花雄蕊的外形也有明显的差异。 利用在大白菜自然群体中或自交后代中寻找天然雄性不育株,和利用人工转育的方法均能有效地选育出雄性不育两用系。大白菜雄性不育两用系原种可在隔离区内靠昆虫授粉繁殖。利用它与父本系3∶1隔行定植,在初花期拔除母本行可育株,即可获得高纯度的一代杂种种子。  相似文献   
55.
“去丛灵”治疗泡桐丛枝病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河南省已栽植泡桐4亿株,由于缺少检疫和防治措施,使丛枝病日趋严重。据调查,4—6年生泡桐,病株率达70%以上,全省因丛枝病危害,每年少生长相木约23万立方米,损失约三千余万元。当前防治泡桐丛枝病多采取修除病枝和选用无病种根等措施,尚难控制丛枝病的蔓延。为了寻求有效的药疗措施,1983—1986年,用研制  相似文献   
56.
河南红枣产量居全国首位,近年来由于枣锈病流行,损失甚重,据内黄、新郑两大枣区估计年减收干枣3千余万斤。1980年红枣采收季节,曾测定新郑枣区重病树和轻病树的鲜枣百粒重,灰枣因锈病使鲜枣百粒重减少50.2%,鸡心枣减少37%。病株的果粒大多皱缩,果肉很少,不堪食用。枣锈病引起早期落叶后,还促使病株在秋季二次发芽,影响次年产量。 夏孢子的越冬和侵染  相似文献   
57.
泡桐溃疡病由葡萄座腔菌引起,泡桐腐烂病由黑腐皮壳菌引起。病株多发生在庭院附近及村旁已郁闭的泡桐片林内。及时刮除病斑并涂以去丛灵、福美砷或波尔多液等药液,具有良好疗效,且有助于病斑愈合。  相似文献   
58.
自从1967年国际上发现类菌质体 MLO(或称 MLB)参与植物病害以后,植物病理学科开始了一个新篇章。其形态及分子结构的观察,由于电子显微(钅井)的广泛利用,已经成为研究这些微细结构有机物的普遍而必须的工具.鉴于电子显微(钅井)的装备,目前还有一定局限性。开辟一条较为简易的途径,来观察类菌质体在染病植物上的存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途。如果常规切片后,通过有关的染色步骤,增加其分辩力及能见度,使菌质体成为凝聚状,则一般光学显微(钅井)视野下,也能观察到类菌质体的存在.本文系用泡桐丛枝病的  相似文献   
59.
山茱萸炭疽病发病规律和防治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5~1988年在西峡县发现山茱萸的炭疽病菌主要以菌丝在僵果及果柄上越冬,1年生枝条上有潜伏侵染带菌现象.病菌可通过伤口侵入或直接侵入,潜育期3~4天.该菌从5月中旬到9月下旬均可侵染果实,侵染率与降雨量呈正相关;发病期与果实成熟度也有密切关系;发病程度与品种成熟期早晚及蛀果蛾的危害有关.室内药效测定表明,退菌特和拌种双抑菌效果最好.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以波尔多液效果最好,多菌灵、拌种双、退菌特等防效次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