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篇
农学   5篇
综合类   14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30篇
植物保护   1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苹果树腐烂病树皮带菌部位和侵入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苹果树腐烂病菌是伤口寄生菌,其菌丝经带有死组织的伤口或经死组织侵入。但在田间,还常见到在没有伤口或死组织的部位也发了病。为此,作者试图通过试验的方法,明确苹腐菌经树皮表面死组织和经叶痕、果柄痕、皮孔侵入,并在其中潜伏的可能性。 病原菌侵入和扩展要求条件不同。苹腐菌侵入后,当侵染点周围组织健康时,一般不能立即扩展致病,而潜伏侵染。此时,往往不易判定菌丝是否已侵入。为此,做了以下三个试验:  相似文献   
32.
33.
12个玉米群体产量相关性状的密度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蒙群1、蒙群2、蒙群3、蒙群4、蒙A群、蒙B群、蒙C群共7个自有群体和中综5号、中综7号2个国内合成的群体以及3个加拿大引进群体C群1、C群2、C群3为供试材料研究产量相关性状的密度效应。试验设计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密度为主区,2个处理,分别为75 000、150 000株/hm2;玉米群体为副区,共12个处理。通过增密效应分析得出,在秃尖长、穗行数、行粒数、穗长、穗粗、百粒重产量性状中,行粒数和穗长适宜作为耐密的选择指标,蒙群2、蒙群4、蒙A群、蒙B群4个群体的耐密性优于其他8个群体;在抗性性状中,倒伏率和空秆率是衡量耐密性的重要指标,蒙A群、蒙群1、蒙群4、C群1、中综7号群体的耐密性优于其余7个群体。综合产量与抗性指标,蒙A群、蒙群4适宜增密种植,蒙群1、蒙B群、蒙C群、中综7号群体可适当增密,C群2、C群3、蒙群3、蒙群2、C群1、中综5号群体不适于增密。  相似文献   
34.
自动气象站地面资料在审核中如何找出失真数据,从失真资料中分析出自动气象站要素传感器故障,对失真记录如何处理和解决。  相似文献   
35.
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在许多作物上已获得了高密度的分子遗传图谱,并定位了许多主要农艺性状的QTL,而在牧草上这方面的研究尚属空白。为提高育种中对牧草产量性状优良基因型选择的效率,对高丹草的单株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株高、分蘖数、叶片数)进行QTL定位,确定其在染色体的位置及其遗传效应,探讨其杂种优势产生原因。在以高粱413A和棕壳苏丹草杂交获得的248个F2:3家系构建的作图群体中,应用AFLP和RAPD两种标记技术构建了高丹草(Sorghum×Sudangrass)的遗传连锁图谱。共包含168个标记,分布于10个连锁群,图谱总长度为836cM,标记间平均图距为4.98cM。采用Joinmap/QTL4.0对高丹草单株产量及其三大构成因素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QTLM9个,分布在8个连锁群上,其中,第1和3连锁群最多,各为4个和3个。单个QTL解释性状表型变异的5.20%.51.50%。检测到的19个QTL中,表现加性效应的有1个,占5.26%,部分显性效应的有3个,占15.79%,显性效应的有6个,占31.58%,超显性效应的有9个,占47.36%。超显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在高丹草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中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36.
高丹草是代表性的利用杂种优势的饲用牧草, 本研究以杂种高丹草及其亲本三叶期叶片为试材, 采用双向电泳、质谱技术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 进行了蛋白质组学研究。凝胶上检测到的可重复蛋白点400多个, 其中杂种与亲本间达到了显著水平的差异蛋白点34个, 包括显性( 单亲沉默3个, 偏高亲表达17个, 偏低亲表达5个)和超显性表达( 特异表达1个, 超高亲表达6个, 超低亲表达2个)模式, 因此推测显性和超显性效应共同促进高丹草杂种优势的形成, 且显性效应作用更大。同时, 成功鉴定出其中的27个蛋白点涉及到8个功能类别, 即:光合作用、碳水化合物代谢、胁迫响应、ATP合成、蛋白质合成、电子转移、信号转导及未知蛋白。高丹草所占比例最大的光合蛋白多数呈上调表达, 表明杂种叶片光合作用增强进而同化更多的有机物是杂种优势形成的主要原因。网络互作的关键节点蛋白为杂种优势特异蛋白的基因操作提供了靶蛋白。本研究在蛋白质水平为高丹草杂种优势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也为其他饲草作物的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7.
苹果果实轮纹病(Physalospora Piricola)是我国北方苹果产区重要病害,发生面广,危害严重,经济损失较大。本所生产园金冠品种采收时轮纹病病果率占10%左右,贮藏一个月后,病果率高达30一50%。在华北  相似文献   
38.
采用喷雾接种法对梨4个种28个品种的果实进行了轮纹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果实抗性不同,水红宵、金梨、八月酥、栖霞小香水、居里、黄县长把、秋子表现抗果实轮纹病;不同品种群间抗性差异显著,白梨系统中存在着丰富的抗性资源;不同品种感病程度不同,西洋梨品种三季单果侵染点数最多,感病最重;不同品种贮藏期发病速度不同;套袋对控制果实轮纹病的发生起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39.
25%阿米西达水悬浮剂防治葡萄霜霉病试验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阿米西达(Amistar)是近年商品化的农用杀菌剂新品种,该药为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有效成分嘧菌酯,是一种广谱性杀菌剂,源于热带雨林一种食用蘑菇产生的天然抗菌物质Strobilurin,适宜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中应用.我们曾于2001年用该药进行过防治葡萄霜霉病试验,看出阿米西达用于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不仅有保护作用,而且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为了进一步明确该药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我们于2004年和2005年又对该药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并以生产上常用药剂三乙膦酸铝和代森锰锌为对照药剂进行比较,以明确阿米西达防治葡萄霜霉病的药效.  相似文献   
40.
“双季栽培”对青莜麦的产质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青莜麦"双季栽培"技术的研究,选用适宜品种和最佳播种期,并在生产上广泛推广和应用,为养殖业提供优质饲草料以及提高奶牛产奶量,提供理论依据.试验设品种和播种期两因素,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结果表明:晚熟品种的叶片数为9片,比早熟品种增加2片;从叶面积系数上,晚熟比早熟品种在第二季比第一季分别高1.06~1.08;从光合生产率上,晚熟比早熟品种的孕穗至抽穗期分别高0.17~1.26 g/(m2·d);从光合势上,分别提高21 762.57~23 370.09m2·d;从全株干质量上,分别提高0.76~1.01 g/株;从产草量上,内农大莜1号和莜2号比对照增产45.83%~53.51%和41.67%~49.12%;第二季播种期以7月20日的产草量75 537.8 ks/hm2最高,比对照分别增加76.95%和38.87%,"双季栽培"青莜麦产草量达150 000 kg/hm2;从籽实产量上,内农大莜1号产量达3 789.8 kg/hm2,比对照增产26.33%~67.71%,从饲草和籽实的营养成分,内农大莜1号和莜2号均比其他莜麦品种的高,比饲用玉米亦高.选用内农大莜1号和莜2号高产、优质新品种,第一季顶凌播种,第二季7月20日为最佳播种,在生产上广泛推广和应用,为养殖业提供饲草料,开辟了又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