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7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12篇
  7篇
综合类   65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45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51.
鲆鲽类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是扩大消费市场。沿海地区对海产品的消费已成习惯,开拓内陆地区鲆鲽鱼类消费市场被视为重要突破口之一。本文通过对内陆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的郑州市海鲜产品消费状况进行考察,分析市场消费影响因素,为探讨拓展内陆鲆鲽类产品市场提出参考。  相似文献   
152.
许多系统的源代码由大量重复、类似的代码段组成。从体系结构的角度看,意味着整个体系结构中许多组件的功能大致相似。生产线体系结构将系统中重复出现的元素作为可重用的、理想情况下能进行自我配置的组件。本文给出了小框架概念,并探讨了用小框架实现RPC生产线体系结构以减少重复组件的个数,是行之有效的软件系统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53.
为了验证氢氟酸(HF)处理是否可改变不同降解程度有机质的性质和结构,本研究配制不同浓度(0、2%、10%)HF对发酵前后的玉米秸秆进行酸洗处理,结合常用化学表征手段、分子生物标志物技术和稳定碳同位素比值,探究酸洗液和固体样品中有机质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发酵后玉米秸秆有机氮含量增加1.15~1.51倍,有机碳含量变化不明显,导致C/N显著降低,但是不同浓度HF处理后,有机碳和有机氮含量并没有明显改变;发酵前、后玉米秸秆中有机质的δ13C值分别是-12.83‰±0.25‰、-13.63‰±0.09‰,不同浓度HF处理发酵前和发酵后的玉米秸秆的δ13C基本不变;发酵前、后玉米秸秆固体中木质素总量分别为(18.81±7.44)、(12.01±1.75)mg·g-1,HF处理发酵后玉米秸秆中木质素的降解参数和来源参数不变。HF处理会导致部分溶解性有机质的流失,发酵后玉米秸秆中含氧官能团优先降解,部分溶出性木质素流失,但木质素的结构不会改变。  相似文献   
154.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级联反应在植物响应生物与非生物胁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获得转基因马铃薯,进一步探索 StMKK1在信号转导和胁迫响应中的功能,从四倍体栽培品种马铃薯Desiree 的cDNA中克隆到 StMKK1基因302 bp的目的片段,并将目的基因的正向片段利用EcoRⅠ和KpnⅠ,反向片段利用HindⅢ和XbaⅠ与重组载体35s-pART27进行连接,构建成35s- StMKK1-pART27-RNAi表达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将35s- StMKK1- pART27-RNAi载体导入马铃薯品种Desiree中,得到7株沉默的阳性马铃薯转基因植株,不同的转基因植株中 StMKK1基因的沉默效率经检测均在92%以上。  相似文献   
155.
高寒高纬度地区高蛋白大豆新品种圣豆43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圣豆43是黑龙江圣丰种业有限公司以北疆九1号为母本,以垦鉴豆27为父本进行杂交选育而成的大豆新品种。简要介绍了该品种选育过程、主要特征特性、栽培技术要点以及目前推广形势。  相似文献   
156.
土壤有机质,特别是其相对稳定的组分,是控制污染物尤其是有机污染物吸附稳定的关键因素。微生物介导下的有机质再合成产物,即“微生物碳泵”作用下的有机碳,对稳定性碳库有重要贡献,其打破了以植物衍生物碳复杂分子结构为主导的稳定性碳库的传统观点。因此,理解“微生物碳泵”作用下,有机碳稳定性机制及其与污染物的相互作用成为环境地学研究的新挑战。本文综述了不同微生物群落组成和无机矿物组分作用下,微生物来源的有机碳组成和性质及其稳定性研究;并重点强调“微生物碳泵”作用下,稳定性有机碳与污染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最后,展望了“微生物碳泵”作用下稳定性有机碳的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提升土壤固碳能力、实现“固碳减排”举措、帮助土壤污染修复治理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7.
生物炭因其具有多孔、比表面积较大、含氧官能团较为丰富且芳香性较强等优点而在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生物炭应用于土壤后难以从土壤颗粒中分离出来,从而制约了其对农业面源污染物吸附行为的预测。分子标志物技术在表征有机碳行为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苯多羧酸(Benzene polycarboxylic acids,BPCAs)分子标志物方法的引入,可为表征生物炭与磷之间相互作用提供新的视角。因此,本研究采用批量吸附实验,考察了烟秆和松木及其制备的生物炭对磷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随热解温度的升高,生物质及其生物炭中各BPCAs含量及苯六甲酸(Benzene hexacarboxylic acid,B6CA)对BPCA的贡献率随热解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生物炭的芳香缩合度不断增强;两类生物炭对磷的吸附量均随热解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其中400℃烟秆生物炭和200℃松木生物炭对磷的吸附量最大。表面含氧官能团的减少和静电排斥作用降低了生物炭对磷的吸附,而较大的比表面积使烟秆生物炭的吸附量高于松木生物炭。烟秆生物炭中B6CA含量高于松木生物炭,因此其对磷的吸附量较松木生物炭高。  相似文献   
15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