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36篇
农作物   10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4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01.
苹果树在一年的生长发育中,不可避免地要遭受到病虫的侵袭和骚扰,造成叶片斑斑点点,果实萎缩畸形,枝条脆弱易折,根部皮层腐烂,严重的甚至树体死亡。为了提高果实品质和果树抗逆能力,减轻病虫为害,实现优质高产,在冬季除要对苹果树实行合理的修剪外,还必须做好苹果园冬剪后的管理工作。 (1) 果园大清理。将剪除的病枝、病梢、枯  相似文献   
102.
2,4-D丁酯麦田除草效果及其对小麦安全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小麦2叶1心至拔节前用2,4-D丁酯做茎叶处理的除草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小麦2叶1心至返青期施用72%2,4-D丁酯乳油对小麦田越年生杂草有理想除草效果。冬前施用2,4-D丁酯对小麦有一定药害,使小麦产量受到影响,用药越早,小麦产量越低。在产量构成因素中,以穗数受药害影响最大;冬后小麦返青至拔节期施用2,4-D丁酯,对小麦产量无影响。  相似文献   
103.
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素质的提升。本文剖析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存在的“培育对象素质低, 参加培训不积极;培育体系不科学,培育方式不全面;培育内容不精准,培育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以江西农业工程职业 学院为例,系统构建了“一结合,两提升”的新型职业农民模式,以期成为具有典型性、推广性和示范性的新型职业农民 培育模式。  相似文献   
104.
金针菇属口蘑科,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并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在菇类中别具一格.我国栽培的金针菇,是从国外引进的,但野生金针菇在我国许多地方有分布.应用人工创造的生态条件和用紫外线诱发等方法,能驯化出产量高、色泽黄白、适应能力强的野生金针菇菌株,并进行人工栽培.  相似文献   
105.
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 Coss.)为北方麦田恶性杂草之一,由于其为小麦D染色体组的供体,选择性化学防治难度较大,发生严重的地块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综述节节麦在我国的分布及危害,并从节节麦生物学特性、与小麦的竞争、遗传多样性、防除与利用现状等方面阐述其研究概况,展望节节麦在杂草防控方面的研究方向,以期为节节麦化学防治及综合防控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6.
1996~ 2 0 0 3年对河北省小麦 -夏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制度下免耕玉米田杂草种类、发生规律及化学防除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将土壤处理除草剂与茎叶处理除草剂混用在免耕玉米田除草的措施。根据作物生长、杂草叶龄及环境条件 ,将土壤处理除草剂如乙阿合剂和灭生性茎叶处理除草剂克无踪或农达在玉米播种后出苗前桶混或分别施用 ,可以有效控制免耕玉米田杂草。施用 2 0 %克无踪水剂或 41 %农达水剂 2 2 5 0mL/hm2 混用 40 %乙阿合剂悬乳剂2 2 5 0mL/hm2 ,对免耕玉米田杂草鲜重防效在 95 %左右 ,比单用乙阿合剂 2 2 5 0mL/hm2 的防效提高 2 0多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07.
河北省冬小麦田杂草的发生规律及化学防除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7  
总结了河北省冬小麦的杂草发生规律及化学防除措施 ,提出了防除阔叶杂草、禾本科杂草及多年生杂草的适宜除草剂及施用方法  相似文献   
108.
鸭跖草是我国常见杂草,目前已成为农田难除杂草之一。生产实践中,莠去津对玉米田鸭跖草的防效已有所降低。2016-2017年,为了探讨鸭跖草不同地理种群对莠去津的耐受性,采用莠去津单剂量甄别方法,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江苏、浙江、湖北和贵州8个省份采集46个鸭跖草种群,进行了其对莠去津的耐受性初筛试验。在此基础上,选择7个不同地理来源的代表性种群,研究其对莠去津的敏感性差异,结果显示:种群JS-10、HB-3和HB-6对莠去津敏感,GR_(50)分别为122.21、153.27 g/hm~2和158.13 g/hm~2;种群JL-13、HLJ-2、JL-7和JL-1对莠去津耐受性相对较强,GR_(50)分别为273.98、277.29、374.68 g/hm~2和379.57 g/hm~2。以上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种群鸭跖草对莠去津的耐受水平存在差异,从地理分布上呈由南向北耐受水平增加的趋势。各地理种群对莠去津的耐受性差异可能与不同地区莠去津的使用年限、使用剂量和使用频度相关。  相似文献   
109.
草甘膦是目前世界上用量最大、应用范围最广的农药,因为在转基因抗草甘膦作物田中过度依赖其除草,耐草甘膦杂草将演替成优势种群。耐受性杂草不但增加了杂草防除难度和成本,而且还会导致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因过量使用草甘膦而出现一系列生态风险问题。本文通过对草甘膦特性、耐草甘膦杂草现状和耐受机制等进行较系统的总结和分析,以期为我国未来抗除草剂作物商业化种植后制定杂草治理策略奠定基础,也为草甘膦在转基因作物田高效安全地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0.
李香菊 《植物保护》2023,49(5):316-324
基因重组技术的发展突破了作物有性杂交的限制, 为培育耐除草剂作物提供了新途径。转基因作物种植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种植面积迅速增长。全球转基因作物1996年仅170万hm2, 2022年种植面积扩大到2.022亿hm2, 增加了近120倍。面积最大的前5个国家转基因作物种植比例均在90%以上, 阿根廷种植比例接近100%, 耐除草剂性状一直是转基因作物的主要性状。2008年, 我国启动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 利用生物育种技术研发出中黄6106、DBN8002、DBN9936、DBN9858、DBN3601T等多个含有耐除草剂草甘膦基因的转化体, 并获得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应用安全证书。2021年-2023年, 我国在云南、内蒙古等地开展了转基因作物试点种植, 结果表明, 草甘膦在上述转化体及其衍生品种上应用, 除草效果好、增产节本优势明显, 适合不同的轮作与栽培模式。本文概述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研发和商业化应用情况, 分析我国农田杂草危害现状及防控需求, 结合具体国情和转基因耐除草剂作物应用需求, 论述其在我国产业化应用的前景, 以期为转基因耐除草剂作物的研究、种植和草害可持续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