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17篇
基础科学   10篇
  12篇
综合类   95篇
农作物   8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40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目的】将有机物料与化学钾肥按不同比例复混制成有机无机复混钾肥,研究其对优化化肥钾的吸收利用效应和机理,可为复混肥的科学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味精厂制糖形成的糖渣作为有机原料,与硫酸钾按照3:1、1:1、1:3(w/w)比例复混,采用团粒法制成含钾量分别为K2O 12.2%、24.7%和37.3%的有机无机复混钾肥。采用土柱栽培方法,设置K2O低(75 kg /hm2)、中(150 kg /hm2)、高(225 kg /hm2) 3个施钾水平,每个施钾水平下,采用不同含钾量的有机无机复混钾肥为供试肥料,以硫酸钾为对照,同时设置与钾处理等量的糖渣施用量处理作为对照,以消除有机物料可能带来的影响。以玉米为供试作物,玉米收获后,分别测定叶片、茎鞘、籽粒中的含钾量,并根据生物量计算钾的累积量和化肥钾的利用率。【结果】1)低钾、高钾水平下,复混钾肥比硫酸钾处理分别增产27.75%和10.77%;而中钾水平下,复混钾肥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增产效果;低钾、中钾和高钾水平,复混钾肥玉米植株籽粒平均产量较硫酸钾增产11.36%。2)低钾、高钾水平下,复混钾肥玉米植株钾素吸收量比硫酸钾处理分别提高31.32%和16.11%;中钾水平下,复混钾肥植株钾素吸收量较硫酸钾处理没有明显增加;有机无机复混钾肥处理在低钾、中钾和高钾水平下的植株平均吸钾量较硫酸钾处理提高11.43%。3)低钾、中钾、高钾水平复混钾肥玉米植株平均吸钾量较等量有机物料处理提高11.92%,而硫酸钾处理较不施钾肥的对照处理(CK)仅提高3.31%,有机物料与钾复混后,显著提高了玉米植株吸钾量。4)低钾、高钾水平下,复混钾肥的平均化肥钾表观利用率比硫酸钾有所提高;中钾投入水平下,复混钾肥处理钾的表观利用率与硫酸钾处理基本相同;低钾、中钾和高钾水平,复混钾肥平均钾素表观利用率比硫酸钾处理提高17.92个百分点。【结论】有机物料与硫酸钾复混,可以优化硫酸钾的肥效和玉米对其中钾的吸收利用。综合考虑玉米产量和钾肥利用率,糖渣与硫酸钾的适宜复混比例可定为1:3(w/w),其施用量在与本试验类似的土壤条件下应低于硫酸钾的施用量。  相似文献   
62.
三种有机无机复混钾肥钾素的释放与供应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间歇淋洗培养和土壤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有机无机复混钾肥钾素的释放与供应特征。在等化肥钾量投入条件下,与化学钾肥相比,供试的3种有机无机复混钾肥没有显著影响到钾素在石灰性土壤中的释放规律;土壤速效钾含量有所增加,糖渣系、糠醛渣系和污泥系有机无机复混钾肥处理的土壤速效钾含量分别比化学钾肥处理增加了13.5%、12.7%和1.6%。与化学钾肥处理相比,糖渣系、糠醛渣系有机无机复混钾肥处理的钾素(K)固定量分别减少了42和39 mg/kg。  相似文献   
63.
从新疆野生油菜与白菜型油菜、芥菜型油菜和黑芥品种尤嫩斯体细胞染色体核型比较结果看:芥菜型油菜与新疆野生油菜在染色体核型上有较大差异。芥菜型油菜染色俸核型与黑芥和白菜型油菜染色体核型的混合核型较一致。  相似文献   
64.
【目的】评价乐果乳油、毒死蜱乳油和克螨特乳油3种农药在桑树上混合喷施对云南省常用品系家蚕原原种的安全性,为蚕区桑园害虫防治及科学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用40%乐果乳油1500倍液、73%克螨特乳油2000倍液和40%毒死蜱乳油1500倍液,按1:1:1混配后喷施防治桑树害虫,分别采摘药后10和14 d桑叶饲育云蚕7A、云蚕7B、云蚕8A、云蚕8B、菁松A、菁松B、皓月A和皓月B等8个品系家蚕原原种,并调查其龄期发育经过、生命力成绩(结茧率和健蛹率)、茧质成绩(全茧量、茧层量和茧层率)及卵质成绩(单蛾良卵数、不良卵数和总产卵数)。【结果】3种农药混施未对桑树产生药害;以药后10和14 d采桑叶饲育家蚕,发现8个品系家蚕原原种的发育经过均未受影响,且无急性中毒死亡现象。饲育药后10 d桑叶对云蚕7A、云蚕7B和云蚕8B等3个品系家蚕原原种的生命力、茧质及卵质成绩影响较大;对云蚕8A的卵质成绩无影响,但其生命力和茧质成绩均受影响;对皓月A的生命力和茧质成绩有影响;对菁松A、菁松B和皓月B等3个品系家蚕原原种的茧质成绩有影响。饲育药后14 d桑叶对云蚕7A、云蚕7B、云蚕8A、云蚕8B、菁松A、菁松B和皓月B等7个品系家蚕原原种的生命力影响不明显,但对皓月A的生命力有一定影响;对8个品系家蚕原原种的茧层率影响不明显;除云蚕8B的单蛾良卵数和单蛾总产卵数较清水对照显著降低外(P< 0.05),对其他7个品系家蚕原原种的单蛾良卵数和单蛾总产卵数影响也不明显。【结论】8个品系家蚕原原种在取食药后10 d桑叶后其生命力、茧质及卵质成绩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取食药后14 d桑叶后除云蚕8A、云蚕8B和皓月A外,其他品系家蚕原原种的生命力、茧质及卵质成绩受影响不明显,表明云蚕7A、云蚕7B、菁松A、菁松B和皓月B等5个品系家蚕原原种在药后14 d采桑叶饲育安全。综合家蚕的生命力、茧质及卵质成绩,不同品系家蚕原原种对乐果乳油、毒死蜱乳油和克螨特乳油3种药剂混施的敏感性排序为云蚕7B>云蚕8B>皓月A>云蚕7A>云蚕8A>菁松B>皓月B>菁松A。  相似文献   
65.
以某泥水平衡式盾构接收洞口地层加固工程为例,对盾构隧道接收洞口周边土体加固技术进行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地面垂直注浆、高压旋喷和水平注浆等加固方案的优缺点,择优选择水平注浆加固工艺.介绍了根据实际地质情况优化注浆孔位的平面布置,井壁钻孔与埋设孔口管工艺,注浆孔口管的使用方法及注浆工艺与参数等.通过井壁预留孔检查注浆固结情况,效果良好,有效防止了涌水、涌砂及倒灌等,可为后续盾构机顺利进洞提供保障.实践表明:水平注浆工艺有效缩短了施工时间,对于砂卵石层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和可灌入性,提高了地层固结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66.
杜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540-19542
阐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的4个阶段,运用统计和归纳方法概括这一时期农村民间金融的总体特征,同时综合分析农村民间金融的积极性评价。  相似文献   
67.
旱地玉米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技术的增产效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旱地4种栽培方式研究证明:旱地玉米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栽培技术,是一项集垄面集流、覆膜抑蒸、垄沟种植于一体的抗旱节水种植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充分接纳和利用天然降水,最大限度地提高保墒蓄墒能力,提高农田降水利用率、水分生产效率,增加地温,提早成熟,增产增效作用极为显著。与常规半膜平覆栽培相比,农田降水利用率提高9.2%,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7.7%,增产33.0%,增效47.2%,在宁夏半干旱区、半干旱易旱区、半阴湿区可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68.
为筛选农业生产中防治草地贪夜蛾幼虫效果较好的杀虫剂,以草地贪夜蛾初孵幼虫和3龄幼虫作为试材,采用浸叶法,研究了8种杀虫剂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室内杀虫活性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8种杀虫剂对草地贪夜蛾初孵幼虫在田间推荐最低剂量下药后72 h、对3龄幼虫在田间推荐最高剂量下药后96 h的校正死亡率均为100%,都具有很好的杀虫活性;在室内毒力测定中,10%多杀霉素甲维盐WG和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WG对草地贪夜蛾初孵幼虫药后24 h和48 h的LC50值分别为0.010 8 mg/L和0.010 9 mg/L,以及0.009 1 mg/L和0.007 7 mg/L,相对毒力较高;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WG对3龄幼虫药后24 h和48 h的LC50值分别为0.024 6 mg/L和0.017 9 mg/L,相对毒力最高;8种杀虫剂对草地贪夜蛾初孵幼虫和3龄幼虫均表现为同一杀虫剂对初孵幼虫的LC50值小于处理相同时间下对3龄幼虫的LC50值,且同一杀虫剂处理48 h的LC50值小于...  相似文献   
69.
干旱胁迫对藜叶片干旱诱导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SDS-PA GE(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进行蛋白质的分离,研究干旱胁迫对藜叶片干旱诱导蛋白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10 d,中度干旱藜的叶片110.3 KD和103.9 KD及24.8 KD,22.7KD,21.0 KD蛋白谱带明显加强,重度干旱胁迫下22.7 KD,21.0 KD蛋白谱带增强,但弱于中度干旱胁迫;干旱胁迫15 d,中度干旱胁迫下蛋白谱带与第10 d中度干旱胁迫下的蛋白谱带相比,26.4 KD和19.2 KD蛋白谱带增强.这说明干旱诱导了藜一些适应水分胁迫相关基因的表达,或使一些基因的表达量增强,导致一些新蛋白质的出现或某些蛋白质量的增加而增强其对干旱胁迫的抵抗能力.  相似文献   
70.
在16~30℃范围内,白蛾黑基啮小蜂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16℃时完成1代需48.3d,而30℃时仅需17.9d.白蛾黑基啮小蜂的发育起点温度为7.87±0.54℃;有效积温为379.00±8.77日度;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回归方程为:T=7.87+379.00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