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1篇
农学   7篇
  1篇
综合类   51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16篇
园艺   15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从观赏园艺学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社会需求、课程发展趋势等角度出发,阐述了研究生课程高级观赏植物遗传育种学的教学体系改革措施,包括明确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原则,突出地方特色、精选教学内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分层次进行教学,并总结了本课程教学改革取得的初步成效,以期为高级观赏植物遗传育种学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2.
旨在探讨低温对大花三色堇和角堇光合作用的影响,为大花三色堇和角堇的抗寒栽培及育种提供参考,以1个大花三色堇资源HAR和3个角堇资源JB、E01、08H为试材,采用人工模拟低温条件(-5℃8h,-5℃16h,-5℃24h,-10℃7h,-10℃14h)对其进行低温处理,测定其光合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结果表明,低温胁迫导致大花三色堇和角堇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蒸腾速率(T_r)、PSⅡ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光化学淬灭系数(q_P)和实际光化学效率(Φ_(PSⅡ))下降,且随低温胁迫程度增加呈下降趋势,而胞间CO_2浓度(C_i)和初始荧光(F_0)、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_N)则呈上升趋势,且变化幅度因基因型不同而存在差异。依据低温胁迫下各试材的光合和叶绿素荧光指标变化情况,角堇E01和JB耐寒性较强,其次为角堇08H,大花三色堇HAR耐寒性较差。  相似文献   
73.
河南太行山区保存有许多珍稀濒危植物资源。为进一步加强对这些资源的保护、研究和利用,笔者以河南辉县、林县和济源太行山自然保护区为重点,通过对51种野生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的地理分布、生态环境等的调查发现,许多珍稀濒危植物数量偏少,散生或零星分布,位于山谷沟壑等人迹罕至位置;而连香树等少数资源因得到人为繁殖保护,数量扩大。野生珍稀植物的濒危状态除受其自身生物学特性的内在制约和生态环境的外在影响外,人类的合理或不合理开发利用已成为这些资源濒危状况的重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74.
中国南瓜自交系的聚类分析(英文)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A cluster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based on Euclidean genetic distances through UPGMA method in Chinese pumpkin inbred lines.7 important agronomic traits of 46 Chinese pumpkin inbred lines were investigated.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46 pumpkin inbred lines were clustered into 4 groups and the inter-groups distances was larger than that in intra-group.The genetic distances of parents were related to F1 performance and the results of cluster would increase effectiveness in the Chinese pumpkin crossing breeding.  相似文献   
75.
神经营养素-4(NT-4)及其神经营养性酪氨酸激酶受体2(NTRK2)在小脑神经元存活、生长以及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探讨NT-4和NTRK2在牦牛高原低氧适应中的作用,本研究以高原牦牛(Bos grunniens)和平原黄牛(Bos taurus)小脑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蛋白免疫印迹技术(WB)、苏木精-伊红染色(HE)和免疫组织化学(IHC)对NT-4和NTRK2在牦牛与黄牛小脑不同区域中的表达分布进行分析。qRT-PCR和WB结果表明,NT-4基因和蛋白在牦牛小脑半球皮质中表达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NTRK2基因和蛋白在牦牛小脑蚓部皮质中表达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与黄牛相比,牦牛NT-4蛋白在小脑各区域中的表达均显著高于黄牛(P<0.05);牦牛NTRK2蛋白在蚓部髓质和小脑半球髓质中的表达量低于黄牛或无差异,其余区域均显著高于黄牛(P<0.05)。IHC结果显示,NT-4和NTRK2蛋白阳性表达特征基本一致,皮质区主要分布于分子层的篮状细胞、浦肯野细胞层以及颗粒细胞层,而髓质区...  相似文献   
76.
中国南瓜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及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确南瓜各农艺性状对目标性状影响的主次关系,对加快南瓜育种进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以55个中国南瓜自交系为试材,采用相关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其9个农艺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总产量关联度最大的为单瓜重,其次为千粒重,单瓜重与总产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单瓜重的关联度千粒重>第一座瓜节位>总产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单瓜重呈极显著负相关;第一座瓜节位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关联度最大;千粒重与白粉病病情指数关联度最大;第一座瓜节位与病毒病的病情指数关联度最大.  相似文献   
77.
南瓜多糖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口感性状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96份南瓜品系为材料,通过性状间的遗传相关分析,探讨南瓜多糖、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口感性状之间的相关程度。结果表明,在96份南瓜品系中,多糖含量最高为6.19 %,最低0.84 %,最高值是最低值的7.4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为12.7 %,最低3.3 %,最高值是最低值的3.8倍。显示出供试南瓜材料的多糖含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变化幅度较大,其遗传基础较为广泛。南瓜多糖含量与口感面度、口感甜度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64 0和0.660 8,回归方程为Y1=0.027X1+0.045X2+0.251;南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口感面度、口感甜度间也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 0.359 2 和0.584 6,回归方程为.Y2=0.031X1+0.156X2+1.431。  相似文献   
78.
旨在研究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结构蛋白VP1上的RGD(Arg-Gly-Asp)基序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整联蛋白的结合特异性,作者应用基于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SPR)的Biacore 3000系统实时研究RGD基序分别与猪源整联蛋白αvβ6胞外区结构域、αv亚基胞...  相似文献   
79.
脑红蛋白(neuroglobin,NGB)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是存在于脊椎动物神经系统中的两种关键性神经保护因子,在低氧适应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为探究牦牛(Bos grunniens)脑组织中对机体运动、呼吸、感觉等生理活动起重要调节作用的后脑在适应低氧过程中NGB和HIF-1α的表达与分布关系,本研究利用RT-qPCR、Western 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NGB和HIF-1α在牦牛后脑不同区域的表达与定位特征进行了研究。RT-q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牦牛后脑中,NGBHIF-1α基因与蛋白表达趋势基本一致,在小脑蚓前叶中的表达量最高,并显著高于延髓、脑桥及小脑其他部位(P<0.05),小脑半球皮质次之(P<0.05),蚓小叶表达量最低,其他不同区域间两种因子的表达量也存在一定差异。免疫组化结果显示,NGB和HIF-1α阳性产物分布特征相似,且HIF-1α蛋白免疫阳性反应的整体强度高于NGB蛋白。各区域NGB和HIF-1α主要散在表达于特定层次的神经元胞质中,如延髓、脑桥神经元,小脑半球、蚓部皮质分子层、浦肯野细胞层及颗粒层神经元等。小脑半球髓质区的神经胶质细胞内也见有少量NGB和HIF-1α阳性表达,阴性对照均无表达。上述结果提示,牦牛后脑不同区域NGB和HIF-1α的表达在长期适应低氧环境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选择性差异,蚓前叶对缺氧具有较高的耐受性,小脑半球皮质次之,蚓小叶的缺氧耐受性最弱,这种差异的产生可能与后脑相关区域承担的特定功能有关联,但其具体机制尚有待进一步探讨。各区域低氧适应性功能的发挥主要依赖其特定的神经元结构。  相似文献   
80.
研究了苎麻(Boehmeria nivea)嫩茎叶收获状况下,不同种质苎麻叶中绿原酸的产量及其产量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各种质苎麻叶中绿原酸产量差异较明显,其中产量较高的是湘潭青皮麻和四川洪县园麻,产量分别达19.809和6.714 kg·hm-2,较低的是长宁青脚麻、安仁黄家麻、绥宁青麻、沅江青麻、安仁黄水麻等几个种质材料,产量在1.268~2.192 kg。绿原酸产量的最大影响因素是苎麻叶干物质产量,其次是苎麻叶中绿原酸的含量,同时苎麻各种质的农艺性状对绿原酸的最终产量也产生着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