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9篇
基础科学   7篇
  2篇
综合类   35篇
水产渔业   10篇
畜牧兽医   14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31.
32.
副肌球蛋白是存在于大多数无脊椎动物中的一种α-螺旋蛋白质,位于无脊椎动物肌肉中,形成肌蛋白纤维的核心,而脊椎动物体内无此蛋白。研究表明,副肌球蛋白是扁形动物门寄生虫的主要抗原成分,是WHO提出的血吸虫疫苗的候选抗原之一。Mattsson J G等通过构建红狐疥螨cDNA文库的方式对红狐疥螨副肌球蛋白进行了克隆和表达,为开展疥螨副肌球蛋白及其基因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3.
本研究旨在探究大熊猫西氏贝蛔虫一个抗菌肽分子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重组蛋白rBsABF在体外的抗菌活性。对西氏贝蛔虫抗菌肽BsABF基因进行克隆、原核表达及重组蛋白rBsABF的纯化,通过免疫印迹与荧光免疫组化分析重组蛋白rBsABF免疫反应性及BsABF在虫体中的分布;采用抗菌试验对重组蛋白rBsABF的抗菌活性进行了初步评价。研究结果显示,BsABF基因ORF全长276bp,编码蛋白分子大小为10.01ku,带有N端信号肽,与猪蛔虫同源基因序列相似性为94%,主要分布于虫体体壁、肠道与虫卵,重组蛋白rBsABF具有良好的免疫反应性。抗菌试验结果显示该重组蛋白对大熊猫源粪肠球菌及大肠杆菌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首次鉴定了大熊猫西氏贝蛔虫BsABF基因,抑菌试验表明重组蛋白rBsABF具有抗菌活性,为今后深入研究该蛋白的功能特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4.
台湾次睾吸虫15日龄成虫经扫描电镜观察:虫体整个背面和腹面前4/5的体表皮层着生有鱼鳞状的簇生体棘,簇生体棘在虫体前端分布较密集,由前向后渐变稀疏。每一簇生体棘中含3~6个尖刀形棘。口吸盘上有15~18个无纤毛圆丘状乳突,腹吸盘唇部光滑无乳突分布,但在其周围可见到10余个花蕾状乳突。  相似文献   
35.
在中国家禽体内现已发现14科42属174种吸虫.其中,寄生于鸡的吸虫有11科22属61种;寄生于鸭的吸虫有14科41属共154种;寄生于鹅的吸虫有11科25种共69种.  相似文献   
36.
对黄鳝(Monopterus albus)人工感染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感染后12~36h为死亡高峰期,其感染症状与自然发病的黄鳝相似。染病黄鳝的肝脏、肠道和肾脏的病理变化明显,肝细胞变性,肠绒毛脱落,肾小球结构消失并充满大量红细胞;感染后9~27h,肝细胞索排列紊乱,肝细胞肿大并空泡化;感染后3~30h,小肠绒毛脱落,固有层淋巴小结增生,粘膜下层、肌层、浆膜层红细胞增多;感染后3~21h,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严重颗粒变性,肾小球上皮细胞坏死;感染后21~30h,肌纤维细胞坏死,大量炎性细胞浸润。  相似文献   
37.
将从病兔痂皮内收集的疥螨经研磨、冻融、离心后,制成可溶性抗原,作为诊断抗原,建立Dot-ELISA方法检测兔疥螨血清抗体.研究确定了该方法的最佳工作条件.制备的诊断膜片特异性强,不与兔瘟病毒、兔大肠埃希菌、兔附红细胞体等阳性血清反应.膜片具有良好的灵敏性,高免血清作1∶210稀释亦能检出;重复性试验表明该法重复性良好.诊断膜片在4 ℃保存5个月其检测活性不变.结果表明,建立的Dot-ELISA可用于免疥螨抗体的检测.  相似文献   
38.
动物医学类本科教育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动物医学类四年制本科专业教育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 ,重点论述了改革的必要性、国内外动物医学教育的现状与比较 ,改革的思路 ,改革后的新培养方案的特点、优点、具体培养方案和实施情况  相似文献   
39.
阿米巴原虫病主要是由溶组织内阿米巴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自1875年Feder Losch首次在人体发现该病以来,已有9个不同种属的阿米巴被先后发现,已报道的易感动物达30多种。该类原虫多寄生于人和动物的肠道和肝脏,以滋养体形式侵袭机体,引发阿米巴痢疾或肝脓肿。文章综述了近年来人和动物阿米巴原虫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理、诊断和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0.
包氏毛毕吸虫(Trichobilharzia paoi Tang et Tang,1962)是我国南方水稻种植区鸭血吸虫病及人体尾蚴性皮炎(Ccrcarial dermatitis)的主要病原。唐仲璋等(1962)对包氏毛毕吸虫的生活史及尾蚴对哺乳动物的感染作了研究。1992年,本著者对包氏毛毕吸虫尾蚴的生态作了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