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1篇
林业   46篇
农学   2篇
  19篇
综合类   5篇
畜牧兽医   17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61.
1998年(丰水年)和1999年(欠水年)连续两年对皇川甫流域主要天然植被--百里香群落水分状况及土壤含水量的测定及分析结果表明,百里香蒸腾强度日变化曲线呈宽大的单峰型;在丰水年和欠水年,百里香蒸腾强度的季节动态大致相同,随土壤含水量和降雨量的增减而增减;土壤含水量是影响百里香蒸腾作用的主导因子;百里香群落地上生物量的增减与蒸腾耗水量增减呈同步,峰值出现在7月份;无论在丰水年还是在欠水年,百里香群落土壤水分均得不到充足的降雨补给,造成土壤水分常年严重亏缺.  相似文献   
62.
杨劼 《云南林业》2011,(3):21-21
5月26日,云南省杨善洲绿化基金会成立大会在昆明召开。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云南省杨善洲绿化基金会顾问徐匡迪,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白恩培和省委副书记、省长秦光荣,中央统战部原常务副部长、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第  相似文献   
63.
利用遥感反演干旱区大面积区域的蒸散量,对于该区域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鄂尔多斯高原皇甫川流域为研究区,利用遥感方法对1996年、2003年和2007年3期影像数据进行处理,基于地表能量平衡原理,结合同期气象资料,估算出流域日蒸散量,发现反演得到的日蒸散量分布与地表状况比较吻合,植被覆盖区日蒸散量较裸地区的日蒸散量大,植被密集的地方蒸散值较大,且明显高于植被稀疏的地区,阳坡的蒸散量明显高于阴坡,日蒸散量最大的对应于水体,最小的为裸地.运用实测数据和FAO推荐式进行了局部验证,证明该遥感方法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并对反演的3期蒸散量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从1996年到2003年和2007年,8月份流域日蒸散量呈逐年递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64.
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高原的茭蒿与其他2种蒿属植物种子萌发特性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茭蒿种子质量很小,千粒重仅为(0.090 1±0.005 1)g,这种特性有利于其种子的传播;茭蒿种子质量虽然很小,但在相同条件下,与其他植物种子发芽率并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即种子质量的大小没有对茭蒿种子的萌发造成影响。茭蒿在拥有小种子的同时又具有高的种子萌发率,是其对黄土丘陵沟谷的有效适应途径。  相似文献   
65.
设计了生态环境适宜度分析及植被生态恢复系统工程决策专家系统的技术流程。应用多种数据源、多种决策分析方法,建立生态环境基础空间数据库,确定生态环境适宜度评价模型,依据专家系统原理,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上分析生态环境适宜度,决策生成植被恢复的布局方案和优化栽培技术组合。  相似文献   
66.
不同植被类型对毛乌素沙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比分析毛乌素沙地9种主要植被类型样地中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及其在土壤剖面上的分布差异,研究了不同植被类型对毛乌素沙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0~80 cm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平均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大小关系均为:马蔺群落>芨芨草群落>旱柳群落>固定沙地油蒿群落>沙柳群落>半固定沙地油蒿群落>农田>中间锦鸡儿群落>流动沙地。随着土层加深,固定沙地油蒿群落、中间锦鸡儿群落、旱柳群落、芨芨草群落、马蔺群落和农田的有机碳含量均显著增加,而半固定沙地油蒿群落、流动沙地、沙柳群落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加深逐渐减少。各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在土壤剖面上的垂直分布格局和有机碳含量相似,但二者变化幅度不同。在流动沙地上进行植被建设有助于土壤固碳,且油蒿群落和沙柳群落的固碳效果较好。应尽量减少和避免强烈的人为干扰,以防止浅层土壤碳发生变化,维持土壤碳库稳定。  相似文献   
67.
内蒙古地区草地类型分布格局变化及气候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内蒙古自治区48个气象观测站点50a(1962-2011)的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观测数据,基于Holdridge模型计算内蒙古气候区划指标划分不同类型草原区,模拟内蒙古草地类型50a的变化趋势。结合实际草地类型分布图,分析不同草原区1962-2011年的气候变化特征,并探讨气候变化对草地类型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内蒙古典型草原区的东部区域、荒漠草原区和草原荒漠区均属高温地带,而森林草原区和典型草原区的大部分区域属低温地带。50a间内蒙古草原区气温具有显著上升趋势(P<0.05),各类型草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均在1990年左右发生突变,同年呈显著升高趋势,而生长季气温在1995年左右发生突变,并于2a后呈显著升高趋势。内蒙古草原区降水分布格局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由西至东降水量递增且梯度差异明显。年降水量变化趋势表现为,森林草原区自1997年开始显著增加,至2002年回落;典型草原区自1992年开始年降水量显著增加,至2006年回落(P<0.05);荒漠草原和草原荒漠区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生长季降水量的变化则表现为,森林草原和典型草原区在研究期内呈小幅减少-小幅增加-小幅减少趋势,其它类型草地降水变化与年降水量趋势一致。总体上,内蒙古草原区的降水变化,森林草原和典型草原区具有较大波动性,荒漠草原区于近年产生少许变动,而草原荒漠区相对较稳定。1962-2011年气温和降水量变化导致森林草原区面积在前30a呈增加趋势,后20a呈减少趋势;荒漠草原和草原荒漠区的边界逐渐向东扩展,典型草原区也将扩展至部分森林草原区域。总之,研究期内内蒙古草原区降水量在后期减少、气温持续升高,由于蒸散量加大可能导致土壤干旱,从而影响内蒙古草地生态系统分布格局的变化。  相似文献   
68.
不同干扰对典型草原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9,他引:10  
采用样方法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区围封27年(E27)、7年(E7)、1年割1次(M)和中度放牧(G)样地的群落物种多样性、群落高度、群落密度、地上生物量进行实地调查分析,以研究不同干扰对典型草原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围封27年和中度放牧样地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仍显著高于围封7年和1年割1次样地,但围封27年样地与中度放牧样地之间无显著差异,围封27年和中度放牧相对于围封7年和1年割1次可以维持群落物种多样性;1年割1次和中度放牧样地退化指示植物糙隐子草重要值显著高于围封样地,草原群落呈退化趋势;围封7年样地的地上现存量为454.06 g/m2,显著高于其他样地。说明围封7年可显著提高草原生产力,但围封时间过长将不利于其维持较高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69.
与碳(C)、氮(N)和磷(P)分解矿化相关的土壤胞外酶的相对活性可以揭示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过程。为探讨不同放牧强度对典型草原土壤胞外酶活性的影响,本研究对不同放牧强度下0-10和10-20cm土层的胞外酶活性展开调查。本研究的胞外酶包括:β-1,4-葡萄糖苷酶(BG)、β-1,4-N-乙酰葡糖氨糖苷酶(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磷酸酶(AP)。结果显示:0-10cm土层,轻度放牧强度显著增加NAG和LAP活性;中度放牧强度显著增加了BG, NAG, LAP和AP活性;重度放牧强度显著增加LAP活性。10-20cm土层,轻度放牧强度显著增加NAG和LAP活性;中度放牧强度显著增加BG, NAG和LAP活性。随放牧强度的增加,两个土层土壤胞外酶活性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随土壤深度增加酶活性均呈降低趋势。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胞外酶活性(EEA)在0-10cm土层主要受微生物碳、铵态氮和土壤水分的影响,而10-20cm层受微生物氮、pH值、土壤水分和硝态氮的影响。在本研究区域尺度上,轻度和中度放牧强度下的土壤胞外酶具有更高的活性。  相似文献   
70.
李清  杨劼 《云南林业》2013,(6):31-31
普洱市思茅区规划在澜沧江畔的思茅港建设3900亩“大象食堂”基地,预计总投资将达260万元。一期工程800亩已于6月开始建设,目前500亩竹子已栽种完成,300亩野芭蕉将于明年开春后栽种,一期工程还将配套建设人工盐巴池塘等设施,预计投资58万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