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4篇
农学   13篇
基础科学   10篇
  4篇
综合类   64篇
农作物   7篇
畜牧兽医   25篇
园艺   12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81.
大豆疫霉根腐病是由卵菌纲病原菌—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引起的大豆毁灭性病害之一。本研究前期利用农杆菌介导转化技术,将广谱抗病基因hrpZm导入栽培大豆Williams 82,获得高抗疫霉根腐病转基因大豆新品系B4J8049,并已进入环境释放试验阶段。为进一步推进该转化事件的生物安全评价及应用,本研究采用热不对称交错PCR(thermal asymmetric interlaced PCR,TAIL-PCR)方法分析外源T-DNA整合位点右边界序列,并依据其序列特征,建立该转化事件特异性检测方法。Southern杂交检测结果表明,转基因大豆事件B4J8049外源T-DNA插入拷贝数为1个。根据外源T-DNA插入片段序列设计3条嵌套特异性检测引物,与简并引物组合进行TAIL-PCR扩增反应,获得外源TDNA插入位点右边界序列。BLAST分析(https://soybase.org/)表明,外源T-DNA片段以单拷贝形式反向插入的方式整合到大豆基因组中第8号染色体的187 824位点。在此基础上,依据插入位点右边界序列设计检测引物,建立转基因大豆事件B4J8049特异性检测方法。本研究为该抗病转基因事件B4J8049及其衍生产品特异性检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2.
【目的】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病是中国大豆产区最主要的病害之一,严重影响大豆产量和籽粒品质。核糖核酸酶PAC1能够识别和降解植物RNA病毒或类病毒复制过程中产生的dsRNAs,从而有效抑制病毒在寄主中的复制与积累。PAC1的这一特点为广谱抗RNA病毒及类病毒转基因作物的创制和培育提供了有效的靶标基因。本研究利用转基因技术,将来源于粟酒裂殖酵母菌(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的PAC1导入栽培大豆,研究过表达PAC1对大豆SMV抗性的影响,为抗SMV转基因大豆新品种选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酶切连接技术,将PAC1连接到双元表达载体pCAMBIA3300中,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3300-PAC1。目的基因启动子为组成型强启动子CaMV 35S,终止子为NOS,筛选标记为草铵膦抗性基因BAR。采用农杆菌介导转化法,将PAC1导入栽培大豆品种Williams82。在利用PAT/BAR试纸、PCR及除草剂(500 mg·L-1 Basta)喷施检测基础上,通过Southern杂交技术进一步分析外源基因在转基因大豆中的整合情况和拷贝数。采用人工摩擦接种法,对T2和T3代转基因大豆株系进行田间抗SMV鉴定农艺性状调查,分析转基因大豆对SMV抗性及遗传稳定性。并利用qRT-PCR技术分析接种SMV 28 d后转基因大豆中SMV积累水平。【结果】共转化2 600多个外植体,获得耐草铵膦(5 mg·L-1)大豆再生植株76株。PCR检测结果表明,其中65株能够扩增出目的条带,大豆遗传转化效率为2.48%。对T1-T3代转基因大豆株系喷施除草剂表明,在500 mg·L-1 Basta处理7 d后,转基因植株表型没有明显变化,而对照(非转基因大豆)植株叶片则黄化枯死。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外源基因以低拷贝的方式(1-2个)整合至大豆基因组中。摩擦接种SMV SC-3鉴定表明,在接种35 d后,对照出现严重花叶、皱缩等典型SMV发病症状,而转基因大豆仅部分叶片表现出轻微的花叶症状,其病情指数降低至11.11-22.22,较对照(病情指数36.81-46.24)显著降低,且SMV抗性在转基因大豆不同代际间能够稳定遗传。qRT-PCR分析表明,在接种SMV SC-3株系28 d后,转基因大豆中SMV CP表达水平较对照极显著下降。农艺性状调查表明,在未接种SMV条件下,转基因大豆在叶形、花色、种皮色、种脐色、株高、节数、结荚高度、生育期及百粒重等方面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结论】PAC1过表达显著抑制了SMV的积累及症状发展,增强了转基因大豆对SMV的抗性水平。  相似文献   
83.
正近年来,华阴大力发展核桃经济林已形成产业化发展,农民在核桃栽植方面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核桃是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于一体的林果兼用树种,核桃树喜光喜温,根系发达公布广,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实际的生长速度较快,在栽植三年以后进入初果期,并在定植5~8年可进入盛果期。需要注意的是,在种植核桃的过程中,种植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而栽培管理是种植工作的关键点,但是,要想全面提高核桃的产量,就必须要给予核桃整形修剪必要的重视。  相似文献   
84.
本文针对多个鉴定工程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出现的裂缝现象,分析其裂缝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避免或减少裂缝产生措施及处理方法,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85.
植物叶绿体遗传转化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绿体遗传转化与传统的细胞核遗传转化相比具有许多独特的优点:外源基因表达效率高,可同时转化及表达多个基因,由于通过母性遗传,因此没有基因沉默现象及位置效应,也不会造成外源DNA的扩散。目前已经有超过四十多个外源基因整合到烟草等作物的叶绿体基因组中,表现出理想的农艺性状或作为生物反应器表达高水平的生物疫苗。本文对植物叶绿体基因组转化技术的原理和优点,外源基因导入叶绿体基因组的方法,以及目前叶绿体转化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6.
利用Tang-Toennies势模型(以下简称TT势), 计算了CO-CO的相互作用势, 在此基础上得到了CO系统的扩散系数、粘滞系数, 并将所得相互作用势以及粘滞系数、扩散系数分别与已有结果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TT势模型是一种简单、可靠的势模型, TT势模型对于计算CO分子系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7.
从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木质化茎中提取总RNA,利用RT-PCR技术进行cDNA扩增,获得1条1 621 bp的片段。测序结果表明:该片段编码536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序列中包含所有已知4-CL蛋白的2个特征序列boxⅠ(SSGTTGLPKGV)和boxⅡ(GEICIRG)。将cDNA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a( )中,并转化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感受态细胞BL21(DE3)。IPTG诱导后,经SDS-PAGE和Western-blot分析表明,4-CL基因在大肠杆菌BL21中获得表达,所表达融合蛋白的分子量约为70 ku。酶活性分析表明:该重组蛋白对底物PA、FA、CA均表现出催化活性,其偏爱性顺序为PA>FA>CA,对SA则没有活性。  相似文献   
88.
以国内较流行的蛋鸡配套系为试验材料,研究适宜温度范围内产蛋上升期和高峰期温度骤降对产蛋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上升期,产蛋率下降幅度较大,随低温的持续,产蛋率快速上升;在高峰期,产蛋降幅减小,但在低温持续过程中,回升较慢。经反复温度突降的影响,蛋鸡产蛋性能下降极显著,产蛋曲线与温度骤降变化曲线呈极显著正相关,改善饲养环境、加强气温突变的应对是蛋鸡生产不容忽视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9.
[目的]进一步提高栽培大豆的遗传转化效率。[方法]以吉林省大豆主栽品种吉育67、吉育89未成熟子叶为外植体,对超声辅助农杆菌介导大豆遗传转化过程中处理液浓度、超声强度和时间等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在农杆菌菌液浓度OD600为0.4,超声功率中,转化率约为4.35%。[结论]为进一步开展以大豆未成熟子叶为外植体的高效遗传转化及相关应用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0.
基于种子生产植物源重组药物蛋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种子作为植物重要储藏器官之一,为高效表达外源重组药物蛋白提供了理想的载体。与其他植物生产系统相比,植物种子反应器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如表达水平较高,重组蛋白活性稳定,易于储藏和运输以及便于加工、分离和纯化等。在过去的20年中,利用植物种子作为反应器表达了一系列重组药物蛋白,部分药物蛋白已进入商业化生产阶段。本文对种子生物反应器的特点及利用,就近年来基于种子生产植物源重组药物蛋白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植物种子生物反应器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