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2篇
林业   2篇
农学   17篇
基础科学   1篇
  33篇
综合类   136篇
农作物   26篇
水产渔业   22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21.
宁麦35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采用宁麦8号、扬麦11、宁麦13和镇麦9号4个亲本配制杂交组合,后代采用集团选择育成的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在长江中下游(江苏省农科院科企)小麦联合体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比对照扬麦20分别增产4.61%和3.82%。熟期较对照扬麦20略早,有效穗数466.0万穗/hm2,穗粒数38.7粒,千粒重45.0g。中抗赤霉病,品质属中强筋。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有效穗数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穗粒数,千粒重对产量的作用相对较小。宁麦35的高产栽培技术途径应是在保证足够穗数的基础上增加穗粒数,并兼顾提高千粒重。  相似文献   
22.
为了解长江中下游麦区大田栽培措施对软红冬小麦品质的影响,以宁麦9号和宁麦14为试材,于2010-2012年度研究了播期、密度和氮肥管理对小麦蛋白质含量、吹泡仪参数和糖酥饼干直径的效应。结果表明,气象条件对小麦品质性状影响较大;播期、密度和氮肥管理在不同年度对宁麦9号和宁麦14品质性状的影响不同,播期、密度和氮肥管理间的互作效应较小。2010-2011年度,播期、密度和氮肥管理等栽培措施对两个小麦品种的多数品质性状的效应不显著,仅晚播处理显著提高了宁麦9号的蛋白质含量,降低了宁麦9号和宁麦14的面团延展性。2011-2012年度,高密度和氮肥后移处理未显著影响宁麦9号的饼干直径,但显著提高了面团弹性;晚播、高密度和氮肥后移处理显著提高了宁麦14的面团弹性,降低了其饼干直径。长江中下游麦区现有的常规栽培措施不利于优质弱筋小麦的生产,应加强大面积推广品种的调优栽培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23.
小麦赤霉病的抗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给小麦抗赤霉病遗传改良提供参考,利用苏麦3号及5个当地推广小麦品种为亲本,按Griffing双列杂交法Ⅱ配制15个杂交组合,以赤霉病病小穗率为抗性指标,研究了小麦赤霉病抗性的遗传。结果表明,在6个小麦品种中,苏麦3号和扬麦9号赤霉病抗性的一般配合力最好,能极显著地提高杂种后代的赤霉病抗性。小麦赤霉病抗性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同时受加性和显性效应的作用,且加性效应更重要,显性程度为部分显性。控制赤霉病遗传的增效等位基因为显性,增减效等位基因频率在亲本中的分配存在显著差异。苏麦3号具有最多的控制赤霉病抗性遗传的显性基因,而宁麦8号则具有控制赤霉病抗性遗传最多的隐性基因。小麦赤霉病抗性可能受2~3对主效基因的控制,狭义遗传力较高,早代选择有效。论文最后还就小麦抗赤霉病育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4.
沿江高沙土地区是江苏省乃至全国的主要弱筋小麦产区。弱筋小麦宁麦13和宁麦9号在该地区不同土壤肥力和不同施肥水平条件下种植,其产量和穗、粒、重三要素表现各不同;两品种间对不同施肥量的反应也有明显差异;在一生施纯氮16公斤/667m2的中高肥处理,宁麦13可明显比宁麦9号增产;而在一生施纯氮8公斤/667m2的低肥和不施肥的空白处理,宁麦9号表现出显著的增产效果;在一生施纯氮20和12公斤/667m2的高肥区和中低肥区,两品种无显著差异。两品种的籽粒蛋白质、湿面筋含量和面团稳定时间虽总体均与施氮量相关程度较高,但两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宁麦9号的籽粒蛋白质含量与施氮量呈极显著相关,而湿面筋含量与施氮量相关不显著,稳定时间与施氮量为显著相关;宁麦13的三指标均与施氮量呈极显著相关。表明宁麦9号的弱筋品质似较宁麦13稳定,尤其湿面筋含量和面团稳定时间较不易受环境条件所左右。  相似文献   
25.
不同氮肥运筹对弱筋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淮下游的沿江高沙土地区是江苏省乃至全国的主要弱筋小麦产区.弱筋小麦宁麦13和宁麦9号在该地区不同土壤肥力和不同施肥水平条件下种植,其产量和穗、粒、重三要素表现各不同;两品种间对不同施肥量的反应也有明显差异.在施纯氮16kg/667m2的中高肥处理中,宁麦13明显比宁麦9号增产;而在施纯氮8kg/667m2的低肥和不施肥的空白处理,宁麦9号表现出显著的增产效果;在施纯氮20 kg/667m2和12 kg/667m2的高肥区和中低肥区,两品种无显著差异.两品种的籽粒蛋白质、湿面筋含量和面团稳定时间虽总体均与施氮量相关程度较高,但两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宁麦9号的籽粒蛋白质含量与施氮量呈极显著相关,而湿面筋含量与施氮量相关不显著,稳定时间与施氮量为显著相关;宁麦13的三指标均与施氮量呈极显著相关.表明宁麦9号的弱筋品质似较宁麦13稳定,尤其湿面筋含量和面团稳定时间较不易受环境条件所左右.  相似文献   
26.
以加拿大安大略省西南部的Brookston粘壤土为研究对象,测定免耕和秋翻管理下耕层土壤不同深度(0~5,5~10,10~20 cm)中土壤有机碳的分布与动态变化,探索耕作方式对耕层不同深度中有机碳数量与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表层(O~5 cm)中,长期免耕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长期秋翻和短期免耕土壤,且有机碳较容易矿化,更加活跃.下层(10~20 cm)中,长期免耕土壤有机碳含量低干长期秋翻和短期免耕土壤,有机碳稳定性高于长期秋翻和短期免耕土壤.  相似文献   
27.
黑土坡耕地土壤流失形态分析——以一次降雨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东北黑土区典型漫岗坡耕地为研究对象,测定次降雨条件下整个集水盆地出口处的径流体积及其含沙量,研究侵蚀泥沙的粒径分布特征、碳氮富集度以及可溶性养分的流失状况。结果表明,研究区只有在强降雨的情况下才会在集水盆地尺度上发生水土流失现象。20.5 mm降雨条件下(2006年8月1日)径流泥沙含量为1.0~2.5 g/L,泥沙C、N富集系数分别为2.10和3.31。径流液中DOC的浓度介于2.47~3.93 mg/L之间,TN浓度介于1.61~3.28 mg/L之间,径流携带养分量在整个养分流失过程中是不可忽视的流失途径。侵蚀泥沙(未加分散剂)的团聚体组成和原土壤有很大差异,径流泥沙的流失主要是粒径为0.053 mm以下的团聚体,尤其是0.002~0.02 mm的粉粒团聚体为主。  相似文献   
28.
软红冬小麦品质性状与饼干直径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57份软红冬小麦品种(系)为材料,通过测定出粉率、面粉颗粒度、蛋白质含量、溶剂保持力和RVA参数等指标,研究了小麦品质性状与饼干直径的关系。结果表明,品种(系)间的品质性状和饼干直径变异较大。在16个品质性状中,有11个与饼干直径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其中碳酸钠SRC、水SRC、蔗糖SRC与饼干直径的相关最密切,相关系数分别为-0.8643(P0.01)、-0.8579(P0.01)和-0.7566(P0.01),可作为饼干品质的筛选指标。采用最短距离法对57份小麦品种(系)的饼干直径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聚为3大类及若干亚类,3大类饼干平均直径分别为16.75、15.14和18.45cm。筛选出9个饼干直径超过宁麦9号的种质资源,可作为优质饼干小麦品种选育的中间材料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29.
宁麦11在江苏省区试和生产试验中综合性状优良,近年在棉套麦地区大面积示范推广以来,表现为茎秆粗壮坚韧,耐肥抗倒性强;春性偏弱较抗(耐)寒;穗大粒多增产潜力较大和成熟期较早,因此,十分适于作棉麦套种栽培。该品种大面积种植产量多在7200~7800kg/hm^2,比郑麦9023等品种平均增产750~1050kg/hm^2;而高产示范方(50hm2左右),实收产量可达8580kg/hm^2,比相邻种植的郑麦9023等品种增产1050~1200kg/hm^2。宁麦11棉麦套种的高产栽培要点为:1.优化麦棉组合配制;2.推广高低垄种植;3.适期播种、降低播量;4.早施苗肥促苗早发;5.重施拔节肥,巧施孕肥穗肥,保花增粒提高粒重;6.综合防治病虫草害,提高防治质量。  相似文献   
30.
耕作与轮作方式对黑土有机碳和全氮储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土壤有机碳(SOC)及全氮(TN)对土壤肥力、作物产量、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全球碳、氮循环等都具有重要影响。为探索不同耕作和轮作方式对耕层黑土SOC和TN储量的影响,本文以吉林省德惠市进行了8 a的田间定位试验中层黑土为研究对象,对免耕、垄作和秋翻三种耕作方式及玉米-大豆轮作和玉米连作两种轮作方式下SOC和TN在各土层的含量变化进行了分析,并采用等质量土壤有机质储量计算方法,对比分析了不同处理对0~30 cm SOC和TN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试验开始前相比,玉米-大豆轮作系统中,秋翻下SOC和TN储量均有所降低;免耕显著增加了0~5 cm SOC及TN含量,但SOC在亚表层亏损,导致其储量并未增加;而垄作处理下SOC及TN含量在0~5、5~10 cm的均显著增加,0~30 cm储量亦分别增加了4.9%和10.7%。玉米连作系统的两种耕作处理(免耕和秋翻)下SOC和TN储量均有所增加,且TN储量增幅均高于玉米-大豆轮作系统,其中免耕下TN储量增幅是玉米-大豆轮作的3.2倍。所有处理下C/N均呈降低趋势,其中垄作0~5 cm C/N由12.05降至11.04,降低幅度分别是免耕和秋翻的3.2和2.8倍。综上可知,对质地黏重排水不良的中层黑土,玉米-大豆轮作系统下免耕并不是促进SOC固定的有效形式,而垄作则促进了黑土SOC和TN的积累,这不仅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改善,而且是使农田黑土由CO2"源"变为"汇"的有效形式之一。与玉米-大豆轮作相比,玉米连作下三种耕作方式都有利于SOC和TN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