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7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70篇
林业   167篇
农学   87篇
基础科学   61篇
  76篇
综合类   613篇
农作物   65篇
水产渔业   80篇
畜牧兽医   332篇
园艺   80篇
植物保护   21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54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3篇
  1965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山西省近年来林地面积增加较快,未成林地经营成为营造林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巩固造林成效的关键环节。介绍了山西省未成林地经营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搞好未成林地经营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2.
构建栎类(Quercus sp.)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混交林单木断面积生长模型,为该类 型林分的生产经营提供参考。以湖南省 31 个样地共 1 646 株栎类与 1 154 株杉木为研究数据,7 个常见模 型作为栎类、杉木的单木基础模型,基于样地随机效应构建栎类、杉木的单木断面积混合效应模型。结果 表明,栎类断面积的最优基础模型为 Gompertz,杉木断面积的最优基础模型为 Logistic;栎类断面积混合 效应模型相比于基础模型,决定系数 R2 提高了 0.053,SSE 与 RRMSE 均有所降低;杉木断面积混合效应 模型相比于基础模型,决定系数 R2 增加了 0.035,SSE 与 RRMSE 均有所降低;栎类断面积的成熟年龄在 50 年以后,杉木断面积的生长速率在 30 年左右逐步放缓。文章在栎类、杉木单木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 入样地随机效应,模型拟合精度明显提高,说明栎类、杉木的断面积生长都受到年龄与样地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53.
【目的】中国特有的野生牡丹一直被国内外视为珍贵的种质资源。野生矮牡丹被认为是现代栽培牡丹品种重要的祖先种之一,开展矮牡丹在内的芍药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cp DNA)特征分析对阐明牡丹系统进化、培育和改良栽培品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方法】在矮牡丹叶绿体高通量测序的基础上,从NCBI数据库下载凤丹牡丹、大花黄牡丹、滇牡丹、川赤芍和草芍药的cp DNA数据,利用Geneious 8. 0、EMBOSS 6. 4. 0等软件,对芍药属6个种的cp DNA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矮牡丹cp DNA序列共152 628 bp,共有112个基因,使用25 988个密码子,编码蛋白78个;有19个基因(包括4个rRNA、7个tRNA、8个蛋白编码基因)在IR(反向重复)区重复。共搜索到143个SSR位点,单核苷酸重复基序位点最多,为116个(占81. 12%),没有六核苷酸重复基序。尽管芍药属叶绿体基因组比较保守,但不同种间IR和LSC(大单拷贝区)的边界位置仍有一定变化,凤丹牡丹LSC/IR的rpl2基因有718 bp延伸至LSC区域,而其他种的rpl2基因均完整地位于IR区。【结论】从基因组大小和基因内容来看,芍药属cp DNA高度保守;草芍药与滇牡丹cp DNA最大,为152 698 bp;凤丹牡丹cp DNA最小,为152 153bp。矮牡丹cp DNA蛋白编码基因密码子偏好使用A/T碱基,SSRs位点的碱基组成也偏好使用A/T碱基,143个SSRs位点中,A/T组成的位点有134个;矮牡丹cp DNA SSRs分布具有不均匀性,14个SSR位点位于IR区段,103个位于LSC区段,26个位于SSC区段。IR边界分析显示,芍药属LSC/IRb的边界变化是IR区扩张与收缩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为芍药属植物的系统进化与栽培起源等研究提供支持,对芍药属植物分子标记开发及优良品种选育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4.
  【目的】  绿肥对土壤微生物磷循环的影响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但绿肥影响土壤磷循环的微生物机理尚不明确。利用宏基因组学方法剖析长期绿肥还田对土壤磷循环功能微生物的影响,旨在阐明绿肥对土壤磷循环影响的微生物机理,为绿肥的科学利用提供依据。  【方法】  以中国湖南祁阳绿肥及稻草还田定位试验的水稻根际土为材料,利用宏基因组学方法,对土壤微生物DNA进行PE150 (双端读长150 bp) 宏基因组测序,使用MetaWRAP软件中的read_qc模块进行质控,用assembly模块megahit方法进行组装;基于组装的较长序列 (> 1000 bp) 使用Diamond软件的BLASTX和UniProtKB/SWISS-PROT数据库进行序列比对,根据磷活化 (磷酸酯矿化、膦酸酯矿化、无机磷溶解)、磷吸收 (膦酸酯运输、磷酸酯运输和无机磷酸盐运输) 和缺磷诱导响应调控三大类主要磷循环功能相关基因 (重点关注的64个磷循环功能基因) 进行筛选;再利用R语言进一步分析水稻根际土壤中磷循环功能基因相对丰度及其与土壤理化指标之间的关系,阐述绿肥对土壤磷循环功能微生物的影响。  【结果】  土壤pH等9个常规指标在有、无绿肥处理之间均无显著差异。无稻草还田时,绿肥处理对64个磷循环功能基因中的11个相对丰度影响显著,这11个基因广泛分布在除磷酸酯运输及无机磷溶解外的5个功能组中,其中phnA、phnN、phnV等3个基因相对丰度上升,phnI、phnL、glpB、glpO、pitA、phoA、phoP、phoU等8个基因相对丰度下降。而在稻草还田时,绿肥处理仅phnPP基因相对丰度显著降低。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pH与磷酸酶活性、无机磷溶解基因pqqB、pqqC 、pqqCD、pqq E、pqqF相对丰度呈显著负相关 (P < 0.05);无机磷溶解pqqB、pqqC 、pqqCD、pqq E等4个基因相对丰度分别与有效磷含量、磷酸酶活性以及有机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P < 0.05)。冗余分析 (RDA) 结果表明,绿肥处理通过pH、AP以及磷酸酶活性影响磷循环功能基因。  【结论】  绿肥翻压下水稻根际微生物磷功能基因相对丰度深受稻草还田的影响。与单绿肥或单稻草还田相比,绿肥翻压基础上增加稻草还田对磷循环功能基因影响效果不明显,秸秆甚至减弱了绿肥对磷循环功能基因的影响,其原因可能是绿肥和稻草还田下不同微生物及不同磷循环功能基因之间存在激烈竞争。  相似文献   
55.
广东连江梯级电站开发后春季河流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更好地了解梯级电站开发后广东连江水质状况,于2008年4月调查了浮游植物和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监测到浮游植物28种,其中蓝藻门6种(属),绿藻门7种(属),硅藻门12种(属),甲藻门2种(属)和裸藻门1种。浮游植物丰度在0.35×10^4~1.42×10^4cells/L。浮游植物主要是由硅藻组成,占73.33%~90.62%。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在2.85~3.47;均匀度指数在1.15~1.25。监测到浮游动物6种,其中桡足类有1种为桡足类幼体(Copepodites),轮虫类有4种,分别是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 Gosse)、热带龟甲轮虫(Keratella tropica)、蛭态轮虫(Bdelloidea)、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和枝角类1种为长额象鼻氵蚤(Bosminalongirostris)。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种类和丰度在下游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56.
传统认为,硅藻在水域食物链"硅藻—桡足类—鱼类"中起着支配作用,但近来的研究结果对此认为提出了质疑。为了深入探明硅藻在其中的作用机理,从硅藻对渔业正反两方面的作用进行了综述分析。  相似文献   
57.
榕江县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国家重点扶贫山区农业县,具有发展林业生态的优势,而且榕江县"坐山吃山,吃山养山",走出了生态建设和农民增收的"双赢路".榕江要在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加大林种结构调整力度,发展特色绿色产业;加大资源林政管理力度,抓好森林灾害防治;加大科技投入,努力提高林种质量;坚决实行计划采伐和迹地更新制度,持续发展利用好森林资源.  相似文献   
58.
王璐  支崇远  周玉春  油秋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8):3626-3627,3717
对珠江流域红水河上游河水29个样点重金属元素含量进行分析,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内梅罗指数法对其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红水河上游河水中重金属Pb的含量为2.15~19.7μg/L,Cd的含量为0~5.12μg/L,Cr的含量为0.52~1.6μg/L,Cu的含量为3.55~12.2μg/L。3个采样河段Cd的单因子污染指数>1.0,说明Cd超标;支流1和主流上游河段内梅罗指数>1.0,为轻度污染;支流2内梅罗指数<1.0,为污染警戒。  相似文献   
59.
针对撞击式油茶果破壳装置破壳率低和碎籽率高的问题,设计了一种破壳装置。该装置由破壳组件、加料装置、动力及驱动装置、机架等组成。破壳组件主要包括外壳体、转子、叶轮,三者同轴安装,形成破壳空腔,利用转子和叶轮的高速旋转,使油茶果与转子及外壳体内壁发生撞击完成破壳。在运动过程中确保足够大的撞击力从而提高破壳率,采用圆弧面导料板可有效降低碎籽率。以油茶果含水率、主轴转速和导料板安装角度为影响因素,以破壳率和碎籽率为评价指标,对破壳装置进行L_9(3~4)正交试验,结果,当油茶果含水率约为60%、主轴转速为425 r/min、导料板安装角度为75°时,破壳率可达95.37%,碎籽率可降至4.27%。  相似文献   
60.
麻风树是重要的生物柴油树种。为了评估种植麻风树的潜在生态风险,应用蚕豆根尖微核技术,研究了麻风树叶水浸提液的遗传毒性。结果表明:麻风树叶水浸提液诱导了染色体畸变,导致畸变率和微核率显著高于对照;较低浓度的麻风树叶水浸提液促进蚕豆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进而促进根的生长,而较高浓度的叶水浸提液抑制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和根的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