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畜牧兽医   59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对我国鄂、桂、赣三株马、骡、水牛血液锥虫,通过光镜、■电镜、透射电镜观察及免疫粘连反应(立氏反应 Rieckenberg'S reaction)、动物感染试验,系统地进行了鉴定。确认这三株锥虫均为伊氏锥虫的同种导株。  相似文献   
52.
对30例40日龄自然感染弯曲菌性肝炎鸡的肝脏、胆囊及主要脏器进行了眼观、病理组织学、肝脏的透射电镜、胆囊的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的观察.根据病变特点分为急性肝炎和亚急性肝炎.30例患鸡肝脏石蜡切片应用免疫过氧化物酶染色,空弯菌的检出率为100%;肝脏断面触片应用石炭酸复红稀释液及Warthin-Starry染色时,可检出弧形、弯曲状或螺旋状病菌.提出了以肝脏肉眼变化,结合肝断面触片石炭酸复红稀释液染色检出弯曲菌,作为宰后快速检验方法.  相似文献   
53.
应用国内分离的鸡病毒性关节炎病毒“吉毒株”(VAV—J)成功地复制了鸡病毒性关节炎(VA).详细观察了实验性鸡病毒性关节炎的临床症状,并运用肉眼、光镜、电镜及免疫琼脂扩散等技术对该病进行了系统的病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实验性鸡病毒性关节炎腱断裂病变少见;急性期,关节与腱鞘滑膜下网状细胞增殖,大量异染性细胞、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有的严重出血;慢性期,滑膜形成绒毛样突起,并有淋巴细胞性结节形成,并见籽骨骨化障碍;未发现以异染性细胞浸润为主的心肌炎;免疫器官具有明显病变.关节液中病毒粒子的检出率为100%,可用于本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54.
为了深入研究肠道菌群及其所产生的内毒素在便秘过程中的作用,我们在研究便秘死亡马肝细胞和星状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的基础上,又对五匹内毒素实验马(二匹死亡,三匹耐过活存)的肝细胞和星状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进行了较详细的观察,并同便秘马肝细胞和星状细胞的超微病变进行了比较讨论。  相似文献   
55.
犬瘟热(CD)是当前对犬科、鼬科和部分浣熊科动物危害最严重的一大烈性传染病。本病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因此及时确诊对控制其发生和发展十分重要。本文报告了快速、特异地检测临床粪便样品中犬瘟热病毒(CDV)的免疫吸附电镜(ISEM)法,评价了它用于诊断的价值,并与直接负染电镜(DEM)法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56.
本文从港南区农机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了新时期农机安全隐患存在的原因,提出了加强农机安全管理工作的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57.
应用免疫金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了犬传染性肝炎病毒(ICHV)在犬肾传代细胞内的增殖过程及其病毒抗原在感染细胞内外的定位.结果显示:(1)吸附在细胞膜表面的病毒粒子,主要通过细胞吞饮作用侵入细胞,而吸附在微绒毛膜表面的病毒粒子则可直接“渗入”细胞;(2)在病毒感染不同时用的细胞核内观察到均质型、微粒型、颗粒型、副晶格型、病毒包涵体型及致密型等6种类型包涵体,其中前5种能被免疫金标记,它们是尚未形成病毒粒子的抗原蛋白、病毒装配后剩余的抗原蛋白或ICHV的病毒粒子结晶,致密型包涵体未被免疫金标记,可能是病毒DNA;(3)感染细胞内出现的某些特殊结构均不具有病毒抗原性,其中纤维样结构和管状结构在病毒增殖过程中起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58.
59.
近年来,各地鹿场特别是东北地区鹿场的鹿群中,不断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后躯麻痹的疫病。春、秋散发,有时呈流行性。患鹿突然发病,有的出现兴奋狂暴,有的呈现截瘫症状,剖捡则常见小肠出血变化,发病率高达30%,死亡率100%。本病目前仍不断发生,1984年吉林省双阳、梨树、东丰、扶余等县鹿场均有发生。  相似文献   
60.
对霉形体进入DK传代细胞内,并进行增殖的情况,作了详细的电镜观察.结果如下:(1)霉形体靠近传代细胞膜表面呈串珠样排列;霉形体与传代细胞膜表面接触部位融合增厚,电子密度增高,向内凹陷,将霉形体裹入细胞质,形成由膜结构包着的包涵体.(2)在传代细胞质中,除可见由膜结构包裹着的霉形体性包涵体外,还可见没有任何膜包着的散在的霉形体,并且均可见到霉形体的裂殖增殖相和出芽增殖相.(3)在传代细胞核的核周池和核质中,均见到典型的霉形体及其裂殖增殖相.(4)霉形体在传代细胞中大量的增殖,致使细胞崩解,霉形体即被释放出来.(5)霉形体使传代细胞出现严重的超微病变.本文还讨论了传代细胞培养污染霉形体后难以救治的根本原因是,霉形体在传代细胞内增殖,故仅仅着眼于消除培养液中的霉形体是不能达到预期结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