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7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1篇
林业   11篇
农学   20篇
基础科学   14篇
  11篇
综合类   151篇
农作物   13篇
水产渔业   51篇
畜牧兽医   54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41.
用18对微卫星引物对大口黑鲈北方亚种(Micropterus salmoides salmoides,N)、佛罗里达亚种(M.salmoides floridanus,F)及其正交子代(N♀×F♂)和反交子代(F♀×N♂)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18对引物扩增出的等位基因数为2~8个,平均等位基因数为5.0。检测到6对(Jzl48、Jzl68、Jzl84、MiSaTPW76、Msal21、Mdo6和Mdo7)亚种间特异性引物,其中有2对引物(Jzl48和Mdo7)可以用来鉴别大口黑鲈北方亚种、佛罗里达亚种和其杂交子代。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平均期望杂合度和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均为杂交组合F♀×N♂最高,分别为3.199 7,0.638 9和0.570 6,平均观测杂合度为杂交组合N♀×F♂最高(0.848 8)。对亲代与杂交子代间的遗传分化分析表明,正反交子代均与北方亚种的遗传分化最小(0.092和0.119 6)。基于Nei’s遗传距离构建的UPGMA系统进化树显示正交子代N♀×F♂与母本N聚为一支,反交子代F♀×N♂与父本N聚为一支。  相似文献   
42.
獭兔是皮肉兼用型经济动物,其养殖环境直接影响獭兔生产性能。为了测定中国北方地区春季獭兔舍的环境指标,评价獭兔春季的繁殖环境状况。试验在4—5月,测定了吉林省榆树市万原兔业种獭兔舍(封闭式)内的环境指标,包括温度、湿度、风速、光照、CO2浓度及NH3浓度。测试点采用对角线取点法,水平方向取A、B、C、D、E和F六个点纵向按兔笼上中下三层各取一点,每天测三次(7:30,12:00和18:00),共测定21天。结果表明:兔舍的环境温度为13.04℃~18.37℃;湿度在50.23%~75.73%;风速为0.05~0.09 m/s;光照为37.45~137.37 Lux;CO2浓度为0.12%~0.22%;NH3浓度为4.41~16.80 mg/m3。测试的结果反映出该兔场湿度局部偏高,畜舍光照不均,NH3超标严重,致使獭兔受凉感冒、肺炎及腹泻等疾病多发,尤其仔兔存活率仅为62.5%。经采取有效措施,如增加通风,改进光照制度和及时清粪等。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NH3的浓度降到4.41 mg/m3。湿度降低了3.2%~7.1%,獭兔流产死亡率显著降低了13%,獭兔总体发病率也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43.
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效应(G·E)决定作物在多生态环境中产量性状的稳定性,研究红花G·E互作效应对花瓣产量稳定性的影响有重要意义。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选用7个红花品种,4个试验点,3次重复,测定各品种花瓣产量,运用AMMI模型对红花品种的基因型、环境及G·E互作效应进行了分析。基因型、环境及G·E互作效应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基因型占总变异的15.94%、环境效应占16.29%,G·E互作效应占47.64%,表明G·E互作效应对产量变化的影响远大于基因型和环境。互作效应主成分计算出基因型稳定性参数(Dg),顺序为‘YN1805’‘YN2057’‘YN512’‘YN495’‘YN1959’‘YN2527’‘弥渡红花’(CK)。运用AMMI模型有效地解释了红花品种产量性状的基因型、环境和G·E互作效应。根据产量、稳定性参数及AMMI模型分析结果,高产而又稳定的品种有‘YN1805’和‘YN2057’,高产而又不稳定的品种有‘YN512’和‘YN1959’,不高产也不稳产的品种有‘YN495’、‘YN2527’和‘弥渡红花’(CK)。在红花生产中,应选用产量高、适应性强的品种。  相似文献   
44.
按照Reid、Non-Reid、Dom及其构成的三角型杂种优势模式,构建基础群体,采用DH育种技术于2015年育成玉米新品种"吉农玉833"。该品种在吉林省2013—2014年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13 724.0 kg/hm~2,比对照品种"郑单958"增产10.5%。2014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2 278.0 kg/hm~2,比对照品种"郑单958"增产8.1%。2015年3月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的育成进一步证明了适于当地的杂种优势模式理论原则,以及DH育种技术的成熟。  相似文献   
45.
为耐密植玉米新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以玉米Lancaster群5个改良自交系为父本,Reid群和Dom群5个骨干自交系为母本,按NCⅡ设计组配25个玉米杂交组合,研究5.5万株/hm~2、7万株/hm~2和9万株/hm~2种植密度对各杂交组合及亲本单株产量杂种优势及配合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种种植密度下,25个玉米杂交组合单株产量的杂种优势分别为137.12%、134.90%和127.86%,且杂种优势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但PH4CV改良自交系父本所配杂交组合在高密度种植条件下的杂种优势较高。在5.5万株/hm~2种植密度下,一般配合力以自交系PH5AD最高,为7.02;在7万株/hm~2和9万株/hm~2种植密度下,以自交系PH4CV最高,分别为20.73和18.24。以PH5AD为父本所配杂交组合适宜稀植,以PH4CV为父本所配杂交组合在高密植条件下易获高产;以PH4CV为父本所配杂交组合较耐密植,以J1577为父本所配杂交组合宜稀植。  相似文献   
46.
红花新品种云红三号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经过多年系统选育而成的花油两用红花新品种。2003—2004年参加云南省多点试验,表现突出。2003—2005年生产示范中.产量及各项指标均超过对照弥渡红花。2005年通过云南省新品种登记.定名为云红三号。2007年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该新品种在云南省宾川县及四川省攀枝花市示范种植后.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云南省秋播作物种植中优势明显,起到了示范推动作用,适宜在海拔1600m以下、中等肥力水平的西南地区及云南省周边国家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47.
利用matK、rbcL与trnL基因,分析了中国薯蓣属植物缠绕手性的系统发生关系;利用matK基因,从大分类单元角度进一步分析了缠绕植物的系统特征。结果显示左、右旋缠绕植物物种存在显著的系统发育特征:matK数据中的右旋薯蓣聚成独立的进化枝与rbcL基因的分析共同支持右旋物种的单系性;rbcL和trnL的数据均较好地显示了右旋薯蓣的单系特征[除多毛叶薯蓣(D.decipiens)和甘薯(D.esculenta)外];在大分类单元上,缠绕植物手性性状则呈现出明显的多系特征。结果表明在中国区薯蓣属的分类中,手性特征是较可靠的性状特征,《中国植物志》薯蓣属章节直接将右旋物种归入周生翅组(sect.Enantiophyllum)较合理。但在世界范围上看,在小分类单元的薯蓣属内和薯蓣科及其他大分类单元内,手性特征都具有单独多次起源的性质,因此在执行分类时应当慎用这个性状。对于手性特征的起源问题,最新的观点倾向于否定南北半球物理差异相关的假说,但其结论的正确性有待商榷。结合地质事件研究薯蓣属等具有两种手性方向的小分类单元,以及构建突变体的方法,有助于最终解决植物手性的起源问题。  相似文献   
48.
无公害山药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选地、灌溉水质、生态环境,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和贮藏等各个环节详细介绍无公害山药栽培技术,依据山药的特征特性,制定无公害栽培及其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9.
鳢(Channa)是我国重要的淡水鱼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鳢普遍存在显著的性别二态性,雄性个体生长速度快、个体大、饲料系数低,因此,全雄单性养殖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阐述了全雄乌斑杂交鳢性别控制育种过程:利用性别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和生殖内分泌调控技术创制超雄斑鳢新种质,开展母本乌鳢2代群体选育,然后超雄斑鳢与选育的母...  相似文献   
50.
新时期商水县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总结了新时期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措施,包括领导重视、完善措施等,以期减少新时期农民的负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