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1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畜牧兽医   27篇
园艺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31.
盐胁迫会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培育和种植耐盐胁迫的作物品种有利于对盐渍化土地的开发利用。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NHX)已被证实与作物的耐盐性有关。将克隆的桑树Ma NHX1基因和拟南芥焦磷酸酶基因AVP1分别转入拟南芥植株,筛选获得转基因株系MN和AV,并通过人工授粉杂交后筛选获得共表达2个基因的转基因拟南芥株系MNV,用于探究Ma NHX1和AVP1共表达增强植株耐盐性的机制,确证Ma NHX1基因在盐胁迫适应性调节中的功能。在200 mmol/L Na Cl胁迫条件下,共表达转基因拟南芥株系MNV与野生型植株相比,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高出20.69%,含水率高出5.89%,脯氨酸含量高出28.42%,而丙二醛含量的增幅下降7.73%。研究结果表明:超表达耐盐性基因的转基因株系可以通过维持细胞膜稳定性、降低膜损伤和透性伤害等机制应对盐胁迫环境。  相似文献   
32.
以广西桑品种桑特优1号、桑特优2号、桂桑优12和桂桑优62为对象,研究不同品种桑种子受不同浓度的NaCl胁迫时的成苗率、株高、叶片面积、脯氨酸含量、离子渗漏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MDA)含量以及叶绿素含量等生长发育情况和各项生理生化指标,来综合评价4个品种桑苗的耐盐性能.结果发现,桑苗的成苗率、株高、叶片面积在NaCl胁迫后均呈下降趋势,桑沙培苗的POD和CAT活性随盐浓度的上升亦下降,而脯氨酸含量、离子渗漏率、MDA含量以及叶绿素含量在NaCl胁迫后都有所增加.根据各项生理生化指标进行隶属函数分析,表明4个品种桑树耐盐高低顺序是:桂桑优12>桂桑优62>桑特优2号>桑特优1号.  相似文献   
33.
植物基因工程在桑树品种改良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桑树基因工程研究进展,并探讨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在桑树上的应用前景,为将来桑树基因工程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4.
通过人工诱导加倍桑树染色体的方法,获得丰产性能更优的桑树多倍体品种。将鲁桑系二倍体杂交组合塔桑×农桑14号F1代的幼苗,用秋水仙碱处理诱导出人工四倍体植株,经过对优良人工四倍体株系的选择、扩大繁殖以及区域适应性鉴定试验和农村生产试验,2011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定名为强桑2号。该人工四倍体桑树新品种在区域性试验中与对照二倍体桑树品种湖桑32号比较,桑叶增产18.93%,桑叶养蚕的万蚕茧层量提高3.03%,并表现出抗桑疫病、抗旱耐瘠等特点。新品种适合在长江流域蚕区栽植。  相似文献   
35.
为了改良桑树现有品种,丰富遗传育种资源,本研究采用秋水仙素对桑树的冬芽进行多倍体诱变处理,经植物生长形态和染色体倍性检测,诱导后的对象已初现多倍体特征,表明采用秋水仙素对桑树冬芽多倍体诱导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36.
<正>随着省力化栽桑养蚕技术体系的发展,化学除草被普遍应用。桑园使用除草剂既能省力,又有好的除草效果,但要注意除草剂对桑树是否有害,故应先了解除草剂的性能、使用方法以及对桑和蚕的影响,  相似文献   
37.
本实验利用3个不同桑树品种的桑叶为原料提取桑叶多糖,比较其多糖含量及组分差别,发现多糖含量依次为农桑14号,强桑1号和丰田2号.农桑14号粗多糖中含有4个组分,强桑1号和丰田2号都是由5个多糖组分组成,这3个桑品种中具有两个相似的桑叶多糖组分,其HPLC检测图谱中峰顶时间分别为15 min和41 min左右,不同桑品种问桑叶多糖主要组分相一致(41 min);另外丰田2号与强桑又共同含有峰顶时间为25.8 min左右多糖组分.  相似文献   
38.
浙江省蚕区桑树“凋萎”症状病因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浙江省临安、桐庐等地桑园中的"凋萎"桑树根、茎部获得151个细菌分离物样品。经离体水培接种试验表明,这些分离物均可引起桑树"凋萎"症状,其形态、大小、染色反应、培养性状与对照番茄青枯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相近;PCR鉴定其中125个分离物为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结合田间发生症状,将桑树"凋萎"症状诊断为细菌性青枯病。从125个雷尔氏菌株中选择16个典型菌株进行研究,根据生理小种划分标准,这些菌株均为雷尔氏菌的生理小种1,其中75%为青枯菌的生化型Ⅴ、25%为青枯菌的生化型Ⅲ。  相似文献   
39.
本文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桑椹的主要活性成分、靶点,初步研究其治疗便秘的药理学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深入探讨其药理学作用提供新线索。通过检索数据库的方法筛选出桑椹的主要活性成分、靶点及便秘相关靶点,构建成分-靶点-疾病数据库,导入Cytoscape软件构建网络,获取靶点信息。筛选出关键靶点,利用String进行蛋白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构建,利用DAVID系统进行GO富集和通路富集分析。从TCMSP数据库中筛选得到桑椹活性成分12种,其作用靶点共370个;从Gene Cards和OMIM疾病相关靶点数据库中检索得到便秘相关靶点452个,取交集后得到桑椹治疗便秘作用靶点共211个。这些靶点主要涉及锌离子结合、氧化还原酶活性、液泡、药物反应与炎症应答等生物学过程,和PPAR信号通路、酒精性肝病、糖尿病并发症AGR受体信号通路、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及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多条信号通路。本研究发现,网络药理学方法初步揭示了桑椹治疗便秘的主要药理学机制。  相似文献   
40.
为研究促生长类激素对于桑树叶片衰老过程的影响,以强桑1号(迟衰)和荷叶白(早衰)为研究对象,测定品种间生长素(auxin, IAA)、细胞分裂素(cytokinin, CTK)、赤霉素(gibberellin, GA)含量差异,以及外源激素与抑制剂处理后内源激素含量及抗氧化酶等主要生理生化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强桑1号叶片中IAA、CTK和GA含量显著高于同时间节点的荷叶白;同时发现经外源激素处理后3者含量显著增加(P<0.05),抑制剂处理后含量显著(P<0.05)降低。另外,经外源激素处理后,2个品种叶片中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POD)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活性显著提升,可溶性蛋白(soluble protein, SP)和脯氨酸(proline, Pro)含量显著提升,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经抑制剂处理后,桑树叶片中的CAT、POD、SOD活性,及MDA、SP、Pro含量变化因抑制剂种类和桑树品种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