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78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99篇
林业   253篇
农学   230篇
基础科学   152篇
  143篇
综合类   1192篇
农作物   97篇
水产渔业   69篇
畜牧兽医   643篇
园艺   226篇
植物保护   51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108篇
  2022年   113篇
  2021年   95篇
  2020年   114篇
  2019年   138篇
  2018年   162篇
  2017年   81篇
  2016年   116篇
  2015年   125篇
  2014年   207篇
  2013年   213篇
  2012年   258篇
  2011年   185篇
  2010年   173篇
  2009年   161篇
  2008年   128篇
  2007年   118篇
  2006年   88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选取捻转血矛线虫脂肪酶(Lipase)进行基因克隆、表达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探究。PCR克隆捻转血矛线虫lipase基因,构建表达载体,获得融合蛋白质,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该蛋白质的抗原特性;酯类酶解反应检测该融合蛋白质脂肪酶活性;实时定量PCR检测该基因在捻转血矛线虫不同发育阶段的转录情况;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验该抗原蛋白质在虫体组织的定位情况。结果表明,去除lipase基因信号肽序列后,基因片段长864bp,融合蛋白质大小50ku;该融合蛋白质在37℃左右、pH为7的条件下酶活力最高;雄性成虫lipase转录量相对虫体其他阶段最高;该抗原蛋白质主要表达于虫体表皮和肠腔。Lipase具有较好的抗原性,可能与捻转血矛线虫发育和宿主免疫调节有关,深入研究捻转血矛线虫Lipase的特性对寻找新的免疫保护性抗原和药物靶标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23.
玛曲高寒草甸放牧强度的遥感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玛曲县高寒草甸草-畜平衡和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利用遥感技术,结合2016年地面实测数据和同时期的MODIS影像资料,分别建立了研究区草地地上生物量和植被指数(NDVI)、相对放牧强度间的回归模型以及不同相对放牧强度和NDVI值之间的幂回归模型。结果表明,6-9月调查点NDVI和地上生物量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即随着NDVI值的增加生物量呈上升趋势,且9月份的拟合(R2=0.510 2)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实测地上生物量和相对放牧强度之间有很好的拟合关系(R2=0.965 1),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地上生物量呈下降趋势;相对放牧强度和植被指数间相关性较好(R2=0.631),即随着NDVI值的变小,相对放牧强度逐渐增强,当相对放牧强度增强到一定程度时,NDVI对其响应不灵敏。  相似文献   
24.
本研究以磷酸氢钙(DCP)为参照物,以断奶仔猪生长性能、饲粮消化率、血清和骨骼指标为对象,评价饲用高水溶性磷酸一二钙(MDCP)的相对生物学利用率。试验采用2×5因子随机试验设计,选择432头4~5周龄、体重相近的杜×长×大杂交断奶仔猪为试验动物,随机分为9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8头猪。每种磷酸盐设5个磷添加水平,分别为0、0.05%、0.10%、0.15%、0.20%,共9个处理(0添加组共用)。试验预试期3 d,正试期35 d。结果表明:1)仔猪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及死亡率等指标在磷源和磷添加水平之间均不存在显著交互作用(P0.05)。试验第15~35天,MDCP组仔猪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高于DCP组(P0.05);试验第15~35天和第1~35天,随着饲粮磷水平的提高,仔猪的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均显著增加(P0.05),但饲料转化率无显著变化(P0.05)。2)不同磷酸盐和磷添加水平之间对仔猪饲粮干物质、钙和磷的表观消化率均无显著交互作用(P0.05)。MDCP组饲粮钙和磷的表观消化率均显著高于DCP组(P0.05);0.10%、0.15%和0.20%无机磷添加组钙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0添加组(P0.05)。以磷酸盐中磷的表观消化率、真消化率为指标建立回归方程,根据斜率比计算出MDCP相对于DCP的生物学利用率均为120%。3)试验第14天和第35天时,不同磷源和磷添加水平对仔猪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均无显著影响(P0.05),也无显著交互作用(P0.05)。试验第14天时,血清磷、钙和甲状旁腺素(PTH)含量在不同磷源和磷添加水平之间存在显著交互作用(P0.05),但试验第35天时不存在显著交互作用(P0.05)。试验第14天时,M DCP组血清钙含量显著高于DCP组(P0.05),M DCP组血清降钙素(CT)含量显著低于DCP组(P0.05)。试验第14天和第35天时血清CT含量在不同磷酸盐和不同磷添加水平之间无显著交互作用(P0.05)。血清钙、磷和PTH含量与磷添加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P0.05)。以血清钙、磷和PTH含量为指标建立回归方程,根据回归方程斜率比计算出MDCP相对于DCP的生物学利用率分别为96%、102%和115%,平均值为104%。4)不同磷酸盐和不同无机磷添加水平对仔猪股骨、胫骨和掌骨的骨骼断裂强度均无显著影响(P0.05),也无显著交互作用(P0.05)。股骨灰分与磷添加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P0.05)。以股骨灰分含量为指标,根据回归方程斜率比计算出MDCP相对于DCP的生物学利用率为255%。综上所述,以试剂级DCP的生物学利用率为100%,以磷酸盐中磷的表观消化率和真消化率为指标,MDCP的相对生物学利用率均为120%;设定血清指标和股骨灰分含量为指标,MDCP的相对生物学利用率分别为104%和255%。  相似文献   
25.
草菇(Volvaria volvaceae)属热带和亚热带高温型食用菌类,子实体分化适温在30-32℃。草菇风味独特,生产周期短,很受市场欢迎。草菇品质优良、味道鲜美、肉质细腻、菇汤如奶,营养价值很高,它还具有降低胆固醇和抗癌、解毒作用。草菇是世界第三大栽培食用菌类,但生产上一般采用稻草栽培,  相似文献   
26.
TIR1/AFBs基因家族是一种存在于细胞核中的生长素受体,属于F-box蛋白基因中的一个小亚族。它们通过与相关生长素相结合活化转录因子来促进基因的表达,从而进行调控,是生长素信号转导过程中的关键部分。为了深入研究生长素信号转导机制,从TIR1/AFBs基因家族的发现与结构,家族成员表达模式的差异及对植物生长发育方面的调节等方面概括介绍了TIR1/AFBs基因家族的分子调控机制,总结了TIR1/AFBs基因的功能。最后探讨了TIR1/AFBs基因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7.
秸秆还田对麦玉系统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揭示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华北小麦-玉米轮作系统土壤有机碳官能团结构及稳定性的影响,研究了秸秆还田5 a后土壤有机碳官能团结构、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含量、活性有机碳含量、土壤铁离子的变化。田间实验设置4个处理:秸秆不还田作为对照(CK)、秸秆1/3还田(S1)、秸秆2/3还田(S2)、秸秆全部还田(S3)。采用常规方法测定土壤理化性质、粒径、铁离子及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13C核磁共振波谱技术(NMR)检测分析土壤有机碳官能团结构。结果表明:秸秆还田5 a后,土壤总有机碳(TOC)、2mm与2.00~0.25 mm团聚体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DOC)、易氧化态碳(EOC)和微生物量碳(MBC)含量,均随还田量增加而逐渐增加,且不同处理增加量不同,与CK相比,S3处理显著增加了这些有机碳的含量(P0.05)。各处理土壤有机碳以烷基碳与烷氧基碳为主,其次是芳香碳与羰基碳,秸秆还田增加了烷氧基碳、羰基碳(易分解碳组分)含量,降低了烷基碳和芳香碳(难分解碳组分)含量,与CK相比,S3处理显著增加烷氧基碳含量(P0.05)而显著降低了芳香碳含量(P0.05)。与CK相比,S2、S3处理也显著降低了有机碳的芳香度、疏水碳/亲水碳、烷基碳/烷氧基碳比值(P0.05),而对脂族碳/芳香碳影响不明显。与CK相比,S3处理显著增加了2.00 mm团聚体组分,增加了2.00~0.25 mm组分,而降低了0.25~0.053 mm组分和显著降低了0.053 mm组分(P0.05)。秸秆还田对土壤游离铁、活性铁、螯合铁含量的影响不明显。有机碳官能团组成与土壤因子间的冗余分析表明土壤TOC、MBC含量、团聚体组分、铁离子的改变是导致不同处理间有机碳官能团结构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综上所述,由于短期秸秆还田增加了活性有机碳含量、易分解有机碳组分,减少了难分解有机碳组分,降低了微团聚体物理保护作用,改变了微生物活性和铁离子络合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可能导致麦玉复种系统土壤碳排放水平的增加。  相似文献   
28.
29.
本文论述农庄式农业在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作用,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武鸣区农庄式农业发展现状、有利条件、制约因素,提出农庄式农业发展对策:更新观念,有效引导、合理规划;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创建品牌产品;建立多样化经营模式,提升农庄式农业经济效益;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强化农庄式农业经营管理;培养创新创业型农业人才,组建专业的农庄式农业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