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53篇
  免费   165篇
  国内免费   224篇
林业   494篇
农学   285篇
基础科学   286篇
  365篇
综合类   2396篇
农作物   318篇
水产渔业   353篇
畜牧兽医   1149篇
园艺   394篇
植物保护   202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137篇
  2022年   113篇
  2021年   98篇
  2020年   155篇
  2019年   250篇
  2018年   236篇
  2017年   120篇
  2016年   168篇
  2015年   185篇
  2014年   328篇
  2013年   231篇
  2012年   333篇
  2011年   325篇
  2010年   327篇
  2009年   298篇
  2008年   239篇
  2007年   250篇
  2006年   263篇
  2005年   196篇
  2004年   222篇
  2003年   171篇
  2002年   189篇
  2001年   157篇
  2000年   134篇
  1999年   106篇
  1998年   91篇
  1997年   91篇
  1996年   85篇
  1995年   76篇
  1994年   81篇
  1993年   52篇
  1992年   61篇
  1991年   64篇
  1990年   55篇
  1989年   55篇
  1988年   52篇
  1987年   38篇
  1986年   28篇
  1985年   33篇
  1984年   22篇
  1983年   22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19篇
  1980年   15篇
  1979年   4篇
  1965年   5篇
  1962年   3篇
  1957年   2篇
  195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蛋氨酸(Met)水平对13~16周龄京红商品代蛋鸡生长性能以及后续产蛋性能的影响。选用12周龄末体重胫长相近的750只京红商品代蛋鸡,随机分为5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鸡。对照组饲喂Met水平为0.18%的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水平上用0.06%、0.12%、0.18%、0.24%的Met替代等量的膨润土,使其Met水平分别达到0.24%、0.30%、0.36%、0.42%,试验期4周。饲养试验结束后统一饲粮继续观察至27周。结果表明:Met水平对末体重、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耗料增重比无显著影响(P0.05);0.30%和0.42%Met组血清中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显著高于0.18%Met组(P0.05);饲粮Met水平对血清白球比、碱性磷酸酶活性、尿酸和血氨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0.42%Met组血清中游离Met含量显著高于0.18%、0.24%、0.30%Met组(P0.05);在后续观察中,0.36%Met组京红蛋鸡的体重均匀度最高,且显著高于0.30%Met组(P0.05),后期产蛋性能高于0.42%Met组。综合分析,京红商品代蛋鸡13~16周龄Met需要量为0.36%。  相似文献   
72.
本试验通过研究不同含硫氨基酸水平对7~12周龄京红商品代蛋鸡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以确定其含硫氨基酸的需要量。选取6周龄末体重、胫长均匀一致的京红商品代蛋鸡7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鸡。对照(A)组饲喂含硫氨基酸水平为0.42%的基础饲粮,试验B、C、D和E组在基础饲粮水平上用0.08%、0.16%、0.24%和0.32%的蛋氨酸替代等量的膨润土,使其含硫氨基酸水平分别达到0.50%、0.58%、0.66%和0.74%,试验期6周。结果表明:1)0.58%、0.66%、0.74%含硫氨基酸组蛋鸡末体重和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0.42%与0.50%含硫氨基酸组(P0.05),同时0.66%含硫氨基酸组料重比显著低于0.50%含硫氨基酸组(P0.05),且蛋鸡血清总蛋白、球蛋白含量也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2)单斜率非线性折线回归分析表明,以末体重和平均日增重为指标,7~12周龄京红商品代蛋鸡含硫氨基酸推荐需要量为0.62%。综上,7~12周龄京红商品代蛋鸡饲粮含硫氨基酸需要量为0.62%~0.66%。  相似文献   
73.
<正>一、我省玉米品种利用基本情况玉米是我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玉米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居各作物首位。在玉米品种应用上,主要依据玉米品种生物学特性和品种审定时划定的种植区域推广种植。近10年来,在我省玉米生产中年推广面积达3.4万公顷以上的品种有14个,按品种审定年份排序依次是:邢抗2号(1999年)、郑单958(2000年)、农大108(2001年)、邯丰08(2002年)、浚单20(2003年)、蠡玉  相似文献   
74.
分析了2016年广西及南宁、柳州、河池等产区桑蚕干茧上车茧率、茧丝长、解舒率、解舒丝长等质量指标.针对数据结果分析蚕茧质量影响因素,并提出加强市场管理力度、鼓励“公司+基地+农户+市场”产业化经营模式等意见措施.  相似文献   
75.
秸秆还田对麦玉系统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揭示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华北小麦-玉米轮作系统土壤有机碳官能团结构及稳定性的影响,研究了秸秆还田5 a后土壤有机碳官能团结构、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含量、活性有机碳含量、土壤铁离子的变化。田间实验设置4个处理:秸秆不还田作为对照(CK)、秸秆1/3还田(S1)、秸秆2/3还田(S2)、秸秆全部还田(S3)。采用常规方法测定土壤理化性质、粒径、铁离子及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13C核磁共振波谱技术(NMR)检测分析土壤有机碳官能团结构。结果表明:秸秆还田5 a后,土壤总有机碳(TOC)、2mm与2.00~0.25 mm团聚体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DOC)、易氧化态碳(EOC)和微生物量碳(MBC)含量,均随还田量增加而逐渐增加,且不同处理增加量不同,与CK相比,S3处理显著增加了这些有机碳的含量(P0.05)。各处理土壤有机碳以烷基碳与烷氧基碳为主,其次是芳香碳与羰基碳,秸秆还田增加了烷氧基碳、羰基碳(易分解碳组分)含量,降低了烷基碳和芳香碳(难分解碳组分)含量,与CK相比,S3处理显著增加烷氧基碳含量(P0.05)而显著降低了芳香碳含量(P0.05)。与CK相比,S2、S3处理也显著降低了有机碳的芳香度、疏水碳/亲水碳、烷基碳/烷氧基碳比值(P0.05),而对脂族碳/芳香碳影响不明显。与CK相比,S3处理显著增加了2.00 mm团聚体组分,增加了2.00~0.25 mm组分,而降低了0.25~0.053 mm组分和显著降低了0.053 mm组分(P0.05)。秸秆还田对土壤游离铁、活性铁、螯合铁含量的影响不明显。有机碳官能团组成与土壤因子间的冗余分析表明土壤TOC、MBC含量、团聚体组分、铁离子的改变是导致不同处理间有机碳官能团结构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综上所述,由于短期秸秆还田增加了活性有机碳含量、易分解有机碳组分,减少了难分解有机碳组分,降低了微团聚体物理保护作用,改变了微生物活性和铁离子络合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可能导致麦玉复种系统土壤碳排放水平的增加。  相似文献   
76.
绿色植物在现代家居装饰中,不仅具有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基本功能,而且可以缓解人体疲劳,有益身体健康,甚至科学地摆放可以发挥分隔空间的作用。本文系统归纳了绿植在现代家居的应用功能,并且总结了切实可行的养护策略。  相似文献   
77.
蚜虫中具有多种共生菌,使用常规PCR对它们进行检测,耗时耗力,而多重PCR可以更加高效地进行多种细菌的检测。沃尔巴克氏菌Wolbachia pipientis、杀雄菌属共生菌Arsenophonus和蚜虫U型共生菌Regiella insecticola是蚜虫中常见的3种共生菌。本研究针对沃尔巴克氏菌、杀雄菌属共生菌和蚜虫U型共生菌,分别选择以wsp基因、yaeT基因和gltA基因作为靶标,进行了多重PCR引物的设计和扩增体系的优化。结果显示,本研究建立的多重PCR体系在检测3种蚜虫常见共生菌时,具有较高的扩增特异性、准确性和直观性及较高的检测灵敏度,共生菌的最低检测浓度为104拷贝/μL,远低于共生菌在蚜虫1龄若虫总DNA中的浓度(108拷贝/μL),可以完全满足蚜虫共生菌检测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78.
79.
拖拉机底盘是指除发动机和电气设备以外所有其他系统和装置,其作用是将来自发动机曲轴旋转的动力变为拖拉机移动的驱动力,从而实现拖拉机行驶、作业或停车,并支撑拖拉机的全部重量。本文主要针对拖拉机底盘的几种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进行了介绍,以期能使机手正常诊断相关问题,并予以排除,从而保证拖拉机的正常、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80.
鸭瘟是鸭的一种死亡率高的急性、热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是高热、肢软、流泪和排绿色稀粪。因一部分病鸭的头颈部肿大,故俗称"大头瘟"。一、病原鸭瘟的病原体属于疱疹病毒属的病毒。鸭瘟病毒存在于病鸭体内各内脏器官、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肝、脑、食道和泄殖腔含毒量最高,本病毒对外界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例如在-10℃~-20℃环境中,能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