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34篇
农学   16篇
基础科学   25篇
  21篇
综合类   136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103篇
园艺   15篇
植物保护   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71.
纳米羟基磷灰石改性生物炭对铜的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提高生物炭对重金属铜的吸附能力,选取小麦秸秆作为原料,将不同比例纳米羟基磷灰石与秸秆混合均匀,在600℃高温限氧条件下制备了羟基磷灰石改性生物炭材料,比较了生物炭和生物炭改性材料对铜的吸附特性,同时分析了两者间的表面特征等。结果表明:热重分析显示,生物炭表面附着纳米羟基磷灰石可以提高生物炭的热稳定性;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显示,纳米羟基磷灰石可以较为均匀地附着在生物炭表面,但同时会伴随不同程度的聚集现象;接触角测试结果显示,生物炭表面附着纳米羟基磷灰石可降低其疏水性;生物炭和生物炭改性材料对铜的吸附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模型,生物炭改性材料可使铜的吸附速率提高7.69%~130.77%;生物炭和生物炭改性材料对不同浓度的铜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对铜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32.65 mg·g~(-1)和57.01 mg·g~(-1)。  相似文献   
372.
以平顶山矿区丘陵坡地土壤为供试材料,通过采样、测试分析,分析了坡面不同海拔与矿区下风向不同距离处土壤的理化性质及重金属Cu,Zn,Cr,Ni和Pb含量,并采用熵权TOPSIS法进行土壤质量评价。结果表明:(1)不同海拔坡面土壤中的砂粒含量显著高于黏粒,其中矿区附近砂粒含量最高而黏粒含量最低,矿区以上砂粒减少而黏粒增多,且在近坡顶附近最高。矿区附近坡面土壤呈碱性,矿区以上海拔高于356m的坡面土壤呈酸性,且随海拔上升而酸性增强。土壤电导率、有机质、速效磷、全磷与速效磷含量在矿区附近含量最高,矿区以上坡面最低,但在近坡顶附近略有富集。土壤全氮沿坡面波动较大,但近坡顶附近富集明显。全钾与碱解氮在矿区附近含量最低,近坡顶附近最高。(2)矿区下风向距离矿区越近,砂粒含量越高,黏粒含量越低,反之则砂粒含量趋于减小,而黏粒含量趋于增大。土壤pH值、电导率、有机质、全氮及全磷随距离增大而减小,全钾、碱解氮、速效磷及速效钾在距离矿区100~200m的范围内含量最高,之后趋于波动性减小。(3)不同海拔下,矿区周边坡面土壤质量较好,坡底附近一般,而矿区以上则较差;矿区下风向随着距离增大,土壤质量趋于波动性变差。其质量变化除了与土层浅薄及土壤自身特点有关以外,还主要与矿区长期的煤炭开采活动对周边土壤的扰动及其释放的粉煤灰、粉尘、重金属元素等的坡面径流迁移、高空气流传输、地形阻滞、沉降有关,而且与耕地农业活动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373.
猪流行性腹泻(PED)是当前危害我国养猪业的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所以研制疫苗是兽医科研的当务之急。我们在上海郊区分离到PED病毒并适应于VERO细胞以后,就看手开始按照疫苗生产的要求研制PED细胞灭活疫苗,经三年的工作,已初步达到疫苗生产的各项指标:疫苗的安全性100%、实验室的保护率在90%以上、生产现场的保护率在85%以上、免疫期在半年以上、保存期半年以上、肌肉或交巢穴(后海穴)注射的免疫途径均可。1PED疫苗的实验室免疫(效率)试验1.19601批疫苗的免疫试验选择健康断乳仔猪20头,在交巢穴注射疫苗1ml,经ELIS…  相似文献   
374.
【目的】明确耶气步甲(Pheropsophus jessoensis)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的捕食潜能,为田间利用耶气步甲防控斜纹夜蛾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于直径15.0 cm、高2.0 cm的玻璃培养皿中放置饥饿24 h的耶气步甲成虫及不同密度梯度的4~7龄斜纹夜蛾幼虫和蛹,统计耶气步甲的捕食量,并通过SPSS 26.0、GraphPad Prism 8.0和DPS 5.0等进行生物学统计分析,明确耶气步甲对斜纹夜蛾幼虫和蛹的捕食功能反应及搜寻效应;统计不同密度耶气步甲成虫对不同密度4~7龄斜纹夜蛾幼虫和蛹的捕食量,明确耶气步甲成虫种内干扰对其捕食率的影响;测定耶气步甲成虫在不同环境下的爬行速度,明确耶气步甲的扩散能力。【结果】耶气步甲成虫对斜纹夜蛾4~7龄幼虫和蛹的捕食模型均符合Holling II圆盘模型,对斜纹夜蛾4~7龄幼虫和蛹的日平均捕食量均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大而增加,但捕食量增速递减,其中,对4、5、6、7龄幼虫及蛹的最大日均捕食量分别为50.6、17.4、6.6、2.2和1.8头,瞬时攻击率分别为2.079、1.354、1.279...  相似文献   
375.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比较原生百里香(Thymus vulgaris)、柠檬金边百里香(Thymus citriodorus)和阔叶百里香(Thymus serpyllum)茎叶精油的含油率、化学组成及其相对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3种百里香的精油含油率介于1.50~4.82 mL·kg?1之间,其中,以阔叶百里香的精油含油率最高。在这3种精油中,共鉴定出59种化合物,其中,23种萜烯类,13种醇类,7种酯类,4种酚类,3种酮类,5种烷烃类,2种醚类,2种醛类。在原生百里香和阔叶百里香的精油中,分别鉴定出34种和35种化合物,其中,百里香酚相对质量分数最高(37.45%和40.17%),归类为百里香酚型;柠檬金边百里香精油含有29种化合物,其中,顺式香叶醇相对质量分数最高(36.01%),归类为香叶醇型,具有浓郁的柠檬香气。不同种百里香精油成分种类和含量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可为泉州地区百里香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76.
锦州湾海域重金属的污染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锦州湾曾经是渤海重金属污染最严重海域之一,其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到渤海的整治.渤海整治已引起全国乃至国际海洋界和环保界的密切关注.我国已将渤海及毗邻海域作为"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的重点海域.  相似文献   
377.
针对传统茯苓去皮人工劳动强度大、成本高、过程复杂导致去皮效率较低等问题,设计研发基于PLC的茯苓自动去皮机控制系统,完成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该设备使用DOP-B07SS441触摸屏进行人机交互界面设计,灵活分配PLC控制系统的I/O地址并对系统的主要软硬件进行分析。以响应速度、运行平稳性、去皮工作效率以及损失率作为评价指标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PLC的茯苓自动去皮机控制系统响应速度快、运行平稳,误差保持在0.03 s内,去皮损失率为9.92%,满足产地去皮加工要求;与人工去皮相比,简化去皮工序,去皮工作效率提升31.2%。本研究对促进茯苓去皮机智能化发展、提高茯苓去皮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78.
丁酸梭菌对胆盐、高温、胃酸均具有较好的耐受性、抗逆性,在保护动物肠道菌群稳定、减少肠道致病菌、增强动物免疫力、降低腹泻率、促进动物机体对日粮的消化吸收、提高生长性能等方面具有较好的作用。文章综述了丁酸梭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畜禽生产性能的影响,旨为丁酸梭菌在畜牧养殖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79.
以13份春石斛种质资源为供试材料,对51个表型性状进行数据收集,选择其中27个性状计算变异系数,并对供试材料进行聚类分析,以期揭示春石斛各种质间的亲缘关系及遗传差异。结果表明:13份材料各性状的变异幅度为17.02%~96.57%,表明供试种质各表型性状变异程度较大,存在丰富的遗传信息。基于各表型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在欧氏距离为10处,将13份春石斛供试材料划分为3个类群,第Ⅰ类包括春鸟石斛、甜蜜之月石斛和妮塔卡石斛,第Ⅱ类包括火鸟石斛、中华梦石斛、红火鸟石斛和红梦幻石斛,第Ⅲ类包括粉色吻石斛、铬黄石斛、东方微笑石斛、白檀香石斛、金色巴比伦石斛和黄钻戒石斛。本研究结果可为春石斛新品种选育时亲本选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80.
通过设置25%多效唑30 g/亩、25%多效唑60 g/亩、5%烯效唑50 g/亩、5%烯效唑100 g/亩、20%多唑·甲哌鎓30 g/亩、20%多唑·甲哌鎓60 g/亩、钜控(微生物菌剂)100 g/亩、钜控(微生物菌剂)150 g/亩、CK(清水)9个不同化控剂及其用量处理,研究喷施不同药剂、不同剂量的化控剂对冬小麦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在返青期喷施化控剂均能降低植株高度,提高小麦抗倒伏能力;钜控(微生物菌剂)能明显促进穗部增长;化控剂处理穗粒数与对照差异不显著;除与25%多效唑的2个不同剂量处理呈显著差异外,其他药剂处理较对照均无明显差异;对照亩产最高,其次为5%烯效唑50 g/亩和25%多效唑30 g/亩;25%多效唑、5%烯效唑和20%多唑·甲哌鎓在增加剂量后,株高、穗长、结实小穗均不同程度减少;4种化控剂增加剂量后,产量均降低,减幅最大的为25%多效唑,最小的为钜控(微生物菌剂)。本试验条件下建议施用的化控剂及用量为5%烯效唑50 g/亩、25%多效唑30 g/亩和钜控100 g/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