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2篇
综合类   4篇
畜牧兽医   23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1 毫秒
11.
祁连山东段不同放牧强度下高原鼢鼠栖息地选择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楚彬  花立民  周延山  刘丽  李帅 《草业学报》2016,25(1):179-186
本研究以祁连山东段高寒草甸栖息的高原鼢鼠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放牧强度下高原鼢鼠栖息地特征及选择因素,为合理控制草原鼠害及保护草地生物多样性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选择4个不同放牧强度小区,调查每个小区的高原鼢鼠相对种群密度、土壤紧实度和容重、植物学组成、植物物种丰富度、地上生物量、可食牧草产量及各植物功能群产量,并分析高原鼢鼠相对种群密度与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放牧强度与高原鼢鼠相对种群密度有正相关关系但不显著(P>0.05),重度放牧区下高原鼢鼠相对种群密度最高,禁牧区高原鼢鼠相对种群密度最低;高原鼢鼠相对种群密度与土壤紧实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土壤容重和地上生物量呈负相关但不显著(P>0.05);高原鼢鼠相对种群密度与杂类草产量有正相关关系但不显著(P>0.05),与可食牧草产量、禾草产量和物种丰富度有负相关关系但不显著(P>0.05);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表明影响高原鼢鼠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素是土壤紧实度(Y=205.36-0.145X1,X1为土壤紧实度)。  相似文献   
12.
高原鼢鼠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地下啮齿动物,研究其种群遗传结构对于了解扩散、基因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分析祁连山东段高寒草甸区小尺度下4个高原鼢鼠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特点。结果表明:1)4个种群有效等位基因(Ne)为83.6,种群平均观测杂合度(Ho)最高为0.32,平均期望杂合度(He)最高为0.50,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40,遗传多态性处于中等水平。2)种群遗传结构推导分析结果为 4 个种群被分成 2 组,MYT(马营滩种群)为一组,XNG(下南泥沟种群)、MYR(马营河东边种群)、MYL(马营河西边种群)为一组。3)试验区高原鼢鼠种群间近交系数(FST)都大于0.05,种群间的基因流值(Nm)都小于1,特殊岛状栖息地限制了高原鼢鼠种群基因流,河流和公路可能对种群内和种群间个体交流有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高原鼢鼠栖息地植物群落组成变化,以及植物群落物种分布与土壤理化性质关系。【方法】以祁连山东段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栖息的高寒草甸为对象,设置4个不同高原鼢鼠鼠丘密度干扰区,调查植物群落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应用多元排序分析方法。【结果】高原鼢鼠干扰造成栖息地植物物种丰富度变异不显著,但是增加了特有物种和总的物种数量。高原鼢鼠干扰降低了优势种矮生嵩草(Kobresia humilis)的重要值,各干扰强度样地重要值累积对数模型拟合曲线达到显著水平(R2>0.95,P<0.01);随干扰强度增加,植物群落重要值整体下降。同时,高原鼢鼠干扰显著增加了杂类草植物在群落中占比(F=4.30,P<0.05)。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因子分别解释物种和功能类群空间分布变异的22.6%和54.8%(P<0.05),土壤温度、全氮和水分对群落物种分布的贡献率最高,分别占总解释效应21.28%、18.31%和16.25%。【结论】极重度高原鼢鼠干扰明显改变植物群落结构,鼢鼠干扰下土壤水热条件驱动高寒草甸植物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4.
1 动物福利理念的提出与发展  动物福利理念的提出 ,已有 2 0多年历史。1 976年 ,Hughes将饲养于农场的动物福利定义为“动物与它的环境协调一致的精神和生理完全健康的状态”。 1 990年 ,我国台湾学者夏良宙提出 ,就对待动物而言 ,动物福利可以简述为“善待活着的动物 ,减少死亡的痛苦”。自 1 980年以来 ,欧盟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都进行了动物福利方面的立法 ,在畜禽饲养、运输和屠宰过程中实施。瑞士政府近年来通过立法禁止出售和进口由笼养系统生产的鸡蛋。1 998年 6月 ,丹麦议会通过了一项关于妊娠母猪和青年母猪室内装置…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高原鼢鼠在时间和空间小尺度上的扩散特征,本研究自2014-2015年在祁连山东段选择3处不同种群密度的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连续分布区,采用标志重捕、无线电追踪以及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高原鼢鼠扩散与种群密度的关系、扩散性别及其扩散时间。结果表明:高原鼢鼠在不同种群密度下均发生扩散,高密度区扩散个体比例相对较高;高原鼢鼠雄性重捕率(5.9%)低于雌性(16.9%),雄性失联率(58.3%)高于雌性(28.0%),并且雌、雄个体平均分配指数分别为1.086±0.385和-1.390±0.786,表明高原鼢鼠存在偏雄性扩散;2015年6-10月高原鼢鼠个体消失率(0.500)高于2014年10月至2015年5月(0.367)以及2015年5-6月的个体消失率(0.286),2015年6-9月高原鼢鼠重捕率从40.0%下降至0%,失联个体比例从52.6%上升至85.7%,表明高原鼢鼠可能在6-9月进行扩散。  相似文献   
16.
采用PHP+MYSQL、IIS、B/S等数据库组件构建基于Web的甘肃啮齿动物信息数据库系统,完成了90种甘肃啮齿动物生态学信息数据库及相关资料的建设。该数据库包含啮齿动物天敌数据库、啮齿动物物种信息数据库、调查方法数据库、控制数据库和预测预报数据库。初步应用表明,该数据库系统在农业教学和生产实践中的有着广泛用途,可以为甘肃啮齿动物控制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基于最大熵(MaxEnt)模型,利用实地调查和文献数据共170个瑞香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分布点和10个变量进行建模,明晰限制瑞香狼毒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并预测了当前及未来4种气候情景(RCP2.6、RCP4.5、RCP7.0、RCP8.5)下2021~2040年、2041~2060年、206...  相似文献   
18.
短期放牧对高寒草甸表层土壤入渗和水分保持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深入揭示短期放牧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地表水文过程的影响机理,基于5个放牧强度(A:2.75只羊/hm~2;B:3.64只羊/hm~2;C:4.35只羊/hm~2;D:4.76只羊/hm~2;E:5.20只羊/hm~2)的3a控制放牧试验,对比研究了表层土壤(0—10cm)物理性状、入渗过程、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及持水和供水能力对放牧强度的响应。结果表明:C处理的土壤初始含水量显著高于D、E处理,但各放牧强度的土壤容重和4个孔隙指标无显著变化;放牧改变了土壤入渗过程,随放牧强度增加,B与C处理入渗较好,D与E处理入渗较差;Gardner模型适用于放牧强度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拟合,相关系数均达极显著水平,且表征土壤持水性能的a值与低中吸力段含水量表明B与C处理的持水能力高于其它处理;100kPa吸力下比水容量显示,A、B和C处理较D与E处理提高了土壤供水能力。总之,合理放牧强度短期内有利于保存高寒草甸土壤含水量,增强土壤导水性和持水能力,保证土壤有效供水,降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退化风险。  相似文献   
19.
从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活捕、麻醉以及无线电发射器佩戴方式3个方面研究了无线电追踪技术在高原鼢鼠生态学中的应用。结果表明:高原鼢鼠无损伤活捕是无线电追踪技术实现的前提,利用自制的活捕笼的平均捕获率为44.12%。麻醉剂使用量和麻醉时间与高原鼢鼠体重密切相关,当高原鼢鼠体重在150g以下,乙醚用量为0.75~1.20mL,麻醉时间为30~45s;体重在150~270g时,乙醚用量为1.3~1.6mL,麻醉时间为30~55s;体重在270~350g时,乙醚用量1.6~2.0mL,麻醉时间为45~60s。无线发射器以环腋下斜跨式为主,且应在佩戴后30d进行重捕,更换项圈以利于长期监测。基于以上结果,提出了适合于高原鼢鼠无线电追踪的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以期为国内学者研究高原鼢鼠或类似地下鼠生态学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高寒草甸区高原鼢鼠新生土丘水土流失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原鼢鼠是青藏高原的优势地下啮齿动物,掘洞造丘是其独特的行为之一。高原鼢鼠新生土丘属于次生裸地容易导致水土流失,研究高原鼢鼠新生土丘水土流失对于合理评价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径流小区法和风蚀桥法,测定不同地形(平地和坡地)、不同直径大小(大土丘:直径75 cm,中等土丘:直径50~75 cm,小土丘:直径50 cm)单位面积新生土丘年土壤流失量和有机质流失量,并比较经过1年侵蚀后的土丘与无土丘草地表层(0—10 cm)土壤粒径组成、含水量和营养成分,旨在明确高原鼢鼠不同大小和不同分布的土丘的水土流失状况。结果表明:(1)研究区平地和坡地新生土丘单位面积年均土壤流失量分别为4 039.91,3 731.79 g/m~2,单位面积年均土壤有机质流失量分别为266.83,252.76 mg/m~2,土壤侵蚀级别为中度侵蚀;(2)土丘表层土壤粒径0.25 mm和5 mm的团聚体含量均显著小于无土丘草地(P0.05),0.25 mm的团聚体含量显著大于无土丘草地(P0.05);(3)土丘表层土壤肥力和土壤含水量均显著小于无土丘草地表层土壤(P0.05);(4)雨季坡地新生土丘单位面积泥沙流失量显著高于平地新生土丘(P0.05)。风季平地风蚀厚度大于坡地风蚀厚度,分别为4.33,3.62 cm;(5)风季不同丘型土丘的侵蚀厚度表现为大土丘小土丘中土丘,分别为5.50,3.59,2.82 cm。研究认为高原鼢鼠新生土丘会导致高寒草甸风蚀和水蚀发生,且不同地形和不同大小的土丘水土流失情况各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