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2篇
综合类   1篇
畜牧兽医   82篇
  2023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红三叶再生草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红三叶再生草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 ,发现随着刈割次数的增加 ,该牧草再生草达到相同生育期时的时间、株高、单株重和产草量等都有按一定规律逐渐减少或降低的趋势 ,作者拟把这种特性称之为“相同生育期再生草生长的序时递减规律  相似文献   
62.
中国北方草原区域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防沙治沙生态屏障,长期以来大规模投入实施了系列生态恢复工程。为了解不同恢复措施对草地恢复的影响异同,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草原治理区域为研究对象,采用工程区内外对比法探索4种典型工程恢复措施及措施组合(围封禁牧、补播草种、小流域治理和基本草牧场建设)对草地群落物种组成、生产力构成和物种多样性的差异性影响。结果显示:1)各工程恢复措施均趋向增加群落的高度和盖度,其中围封禁牧草地的恢复最为明显;群落中禾本科、莎草科物种重要值增加,杂类草下降,群落建群种由克氏针茅、糙隐子草、百里香等较低矮物种转变为大针茅、羊草、羽茅等较高大的多年生禾草;2)各恢复措施均显著增加群落的地上生物量(P<0.05),但种植人工饲草的基本草牧场地下生物量显著下降,使得群落总生物量也显著减少(49%);只有围封禁牧措施使群落总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地上生物量均显著增加;群落内C3植物、多年生植物生物量比例趋向增加; 3)各工程恢复措施均未显著增加群落内物种丰富度,却均趋向减少群落物种均匀度,补播草种和基本草牧场建设区域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下降达到显著水平。以上结果表明长期的恢复措施实施能明显恢复草地的植被覆盖和地上生产力水平,提高草地的饲草品质,有助于区域沙源固定、碳汇增加和饲草供应恢复,但长期的工程干预有可能对区域的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水平存在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3.
碳交易市场现状及草地碳汇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概述了国内外主要碳交易市场和各大洲典型碳示范项目的现状以及中国碳交易市场的潜力,分析了中国草地碳汇的潜力和草地碳汇交易的必要性。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已建立各自的碳排放交易体系(如欧盟排放交易体系,芝加哥气候交易体系等),其中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占主要地位,在全球碳交易市场中占据较大份额。国际上开展的固碳项目主要位于北美洲、南美洲、亚洲、非洲和大洋洲,主要采用再造林、减少森林砍伐、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能源效率和进行可持续有效管理等方式,增加总固碳量,以减少CO2排放。中国碳交易主要遵循清洁发展机制(CDM),CDM项目注册和签发量均在全球占据较大份额,且项目主要分布于四川、云南、内蒙古等省份,主要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两种减排类型。我国的核证减排量(CER)高达1028.98 Mt CO2e,位居世界第一。在7个碳交易试点省市顺利进行下,中国有望于2017年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国碳交易市场中配额项目累计成交量和成交额最高的是湖北碳市场,中国核证减排量(CCER)项目累计成交量最多的是上海碳交易市场。无论从较低的减排成本或从CDM项目市场规模来看,我国都具有较大的优势与潜力。目前CDM项目虽还未涉及草地碳汇,但草地作为我国面积最大的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的碳汇潜力,将在未来的碳交易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4.
玛多县大型野生食草动物种群数量对草畜平衡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黄河源区玛多县为研究区域,利用无人机遥感技术调查了县域内藏野驴、藏原羚、岩羊等大型野生食草动物和家畜的种群数量,利用降尺度算法生成了2016年玛多县30 m空间分辨率的产草量数据,在此基础上估算了包括野生动物和家畜在内的草畜平衡状况,分析了大型野生食草动物对玛多县草畜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1)通过飞行样带内种群密度,推算了玛多县内大型食草动物种群数量,分别与统计数据、暖季调查结果对比验证,估算出2017年冷季藏野驴、藏原羚和岩羊分别为1.71、1.60和0.93万匹(只),家牦牛、藏羊和马分别为7.08、10.22、0.12万头(匹、只),大型野生食草动物和家畜总计47.5万羊单位,大型野生食草动物羊单位数量与家畜羊单位数量之比为1∶4.5;2)仅考虑饲养家畜,载畜压力指数为1.13,表明草地略微超载;在综合考虑饲养家畜和野生动物的情况下,载畜压力指数为1.38,表明草地中度超载;3)若没有将大型野生食草动物纳入草畜平衡核算体系内,载畜压力将被低估22%。超载过牧是造成玛多县草地退化一个主要驱动因素,需人工补饲7.90万t干草或减畜30%才能维持草畜平衡。  相似文献   
65.
在横穿内蒙古和青藏高原长达4000 km的中国草地样带中,设置了132个采样样地,采集到120个植物根系样品,对样品进行了化学元素测定。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植物根系N、P元素的基本特征,空间分布格局以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草地植物根系P元素含量的变异系数大于N元素,而青藏高原地区植物根系N、P含量的变异系数均高于内蒙古地区。植物根系N和P元素含量之间的相关性明显,同时,P与N/P的相关关系比N与N/P的相关关系更为明显。在草地类型上,高寒草甸类植物根系的N含量最低,而温性草原最高。在与生境因子的关系上,草地植物根系N含量具有随着海拔增加而降低,随年均温的增加而增加,随年均降水量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但其相关程度都较弱,这说明植物根系的元素含量可能受到植被组成、环境因素等多方面的综合影响。对草地植物根系元素化学计量学特征的研究,有助于为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草地的C、N、P元素循环研究以及草地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研究提供依据,同时也可为相关生态模型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66.
草原、草地与牧地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草原在地理学与农学中的内涵有明显差别;草地的含义在植物地理学与资源地理学或农学中亦有显著不同。为了避免混淆,并使其名副其实,建议用牧地(即饲用植物地)替代草原和草地,来概括"以生产各类饲用植物为主的土地"。  相似文献   
67.
通过对西藏拉萨河谷地区紫花苜蓿的刈割试验,构建了拉萨河谷地区紫花苜蓿刈割生长动态模型,并分析了刈割次数对紫花苜蓿干鲜草积累量、刈割高度、干鲜比、营养成分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在西藏拉萨河谷地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管理措施保障条件下,紫花苜蓿刈割1次的干草年积累量可达1645 g/m2,刈割2次达2128 g/...  相似文献   
68.
三江源草地载畜压力时空动态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三江源地区1988~2005年草地载畜压力变化的时空动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8年来该地区草地平均超载1.5倍,其中冬春草场超载2倍以上.另一方面,草地载畜压力具有逐年下降的趋势,特别以冬春场的下降趋势更为明显,表明三江源地区草地利用逐年向合理的方向发展.研究认为,该地区近几十年来的连续过度放牧是造成草地退化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建议该地区草地恢复和治理工作的重点应该继续放在减畜减压上,在维持三江源草地畜牧业适度规模的同时,根据该区在国家主体功能区中的功能定位,促进其他重要生态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69.
新西兰的草地生产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委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樊江文新西兰是世界上草地畜牧业较发达的国家之一,据最新资料统计,在1350万ha草地上,饲养各类家畜6518万头(只),其人均占有量约为20头(只)。一、自然条件与草地生产新西兰是一个多山的国家...  相似文献   
70.
白三叶种间竞争与草地数量化管理指数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采用封闭式环境因子梯度试验设计,运用相对竞争系数来评价白三叶与其它6种植物种之间的竞争能力,通过对白三叶人工草地各管理因子的数量化,分析了牧草种间竞争与管理指数的关系。研究表明,数量化管理指数是对草地管理因子标准化研究的有效方法;白三叶与其它种的竞争特征表现出白三叶的竞争能力明显弱于鸭茅,但强于黑麦草、绣线菊、芒、白茅和地榆;白三叶与其它种的竞争系数随管理指数的提高而减弱,其中白三叶与白茅的竞争指数随管理指数变化呈“凸型”减弱趋势,而白三叶与黑麦草、绣线菊、芒、白茅、地榆、鸭茅的种间竞争指数随管理指数变化呈“凹型”减弱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