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2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19篇
畜牧兽医   167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中国流行株HIV—1B亚型Gag重组鸡痘病毒构建及其免疫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鸡痘病毒(FPV)282E4株为基础构建的重组表达质粒pUTAL的ATI-P7.5复合启动子下游,插入编码中国流行株HIV-1 B亚型核心蛋白gag基因,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UTALG.重组质粒与FPV共转染CEF细胞,进行了同源重组.通过BUdR加压筛选,X-gal染色,获得重组鸡痘病毒vUTALG.Westernblot检测结果表明,重组病毒表达了Gag蛋白,裂解后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55×103、48×103、24×l03和l 7×103.以重组病毒vUTALG免疫小鼠,与FPV对照比较,小鼠脾T淋巴细胞CD4+T细胞数和CD4+/CD8+值均有上升趋势,ConA、LPS诱导的脾细胞增殖能力增强,并能诱导CTL和HIV-1特异的血清抗体反应,说明该重组鸡痘病毒能提高小鼠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82.
人Bcl-2乳腺定位表达转基因小鼠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 p CAT、p WB和 p WC为原始质粒 ,构建 WAP启动子调控的 Bcl- 2乳腺组织特异性表达载体 p WBS。载体用Bgl +Sal +Pvu 酶切 ,回收 3.0 kb的基因片段 WAP- Bcl- 2 - SV40 Poly A,通过显微注射方法导入 C5 7BL / 6 J×DBA/ 2 JF1代小鼠受精卵的雄原核内。共注射 10 0 0枚卵 ,将存活的约 6 0 0枚卵分别移植至 2 9只假孕母鼠输卵管内 ,获得仔鼠 5 5只。PCR检测 ,阳性鼠 12只。Southern blot检测 ,阳性鼠 4只 ,其中公、母鼠各 2只 ,在饲养过程中 ,2只公鼠均意外死亡。Western blot证实 ,1只母鼠 Bcl- 2表达阳性 ,其 F1代的 40只小鼠中 ,有 18只呈 PCR阳性 ,其中母鼠8只 ,在 5个月的反复怀孕过程中 ,未观察到乳房有任何肿瘤或肿块的出现 ,证实 Bcl- 2单独在转基因鼠乳腺中表达不会引起转基因鼠乳腺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83.
猪瘟(Hog Cholera,HC或Swine Fever,SF)是养猪业的头号大敌,除少数国家如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英国等外,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是国际兽疫局法定的A类16种传染病之一。我国是猪瘟发生和流行的老疫区,虽然应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明显地控制了疫情,但猪瘟仍然是流行最广,发病最多,死亡率最高、危害最大的传染病,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数以亿计。可以认为,现行疫苗不是消灭猪瘟的唯一或根本措施,而应用基因工程手段为防制乃至消灭猪瘟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带来了希望。  相似文献   
84.
将貂肠炎病毒中间复制型DNA(MEV—RF—DNA)的Hind Ⅲ酶切C片段克隆到pBR332中,形成重组质粒pBM.以光生物素标记的pBM探针,检测接种细小病毒前的貂和犬粪样36份和12份,阳性率分别为36.1%和33.3%;检测接毒后不同时间的貂和犬粪样98份和71份,阳性率分别是90.8%和91.5%.探针对接毒前、后貂和大粪样检出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常规HA试验.另外,对部分貂和大粪样进行了电镜检查和病毒分离试验,并与探针检测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85.
采用HindⅢ酶切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从重组质粒pBM中回收0.7kb貂肠炎病毒(MEV)DNA片段.以[α-~(32)P]dATP和光生物素分別标记制备DNA探针。采用打点杂交技术,用上述探针检测提纯的兔出血症病毒(RHDV)和3份感染RHDV的兔肝脏样品,同时检测从貂、犬、豹、猫和貉分离的5种肉食兽细小病毒,并用电镜检查和血凝试验为对照。探针与上述5种肉食兽细小病毒呈杂交阳性反应,而RHDV及感染的肝脏样品为阴性反应.该结果表明,MEV和RHDV在该0.7kb DNA区域内没有同源性,而5种肉食兽细小病毒在此区域内具有遗传相关性。  相似文献   
86.
从巴斯德开创性地研制成功抗狂犬病疫苗以来已经一个多世纪,但是关于狂犬病的免疫接种问题仍未根本解决。现用于各种动物的狂犬病疫苗,虽都有较好的免疫预防作用,但因都是注射用疫苗,大量推广比较困难,而对于野生动物狂犬病的  相似文献   
87.
鸡痘病毒282E_4株基因7.3kbBamHI非必需片段酶谱分析和鉴定顾万钧,金宁一,周复春,毛春生,殷震(农牧大学军事兽医研究所长春130062)鸡痘病毒(FPV)基因组长达300kb,其中存在着广泛的非必需区,可以重组插入几个或多个外源基因,适于...  相似文献   
88.
肌注狂犬病病毒糖蛋白cDNA小鼠产生抗糖蛋白抗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肌注狂犬病病毒糖蛋白cDNA小鼠产生抗糖蛋白抗体扈荣良,杜坚,涂长春,章金钢,侯世宽,殷震(农牧大学军事兽医研究所病毒室,长春130062)早在1979年,Israel等将感染性多瘤病毒基因组注入小鼠腹腔中,发现病毒基因组可在体内复制出感染性病毒颗粒...  相似文献   
89.
90.
蓝舌病病毒血清1型野毒株及疫苗株S10基因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蓝舌病病毒血清型 1型是主要致病血清型之一。为明确其流行规律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采用 RT- PCR扩增和序列测定技术分析了 15株野毒株及 1株弱毒疫苗株的 S10全基因片段 ,并对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差异进行了比较。所有毒株 S10基因核苷酸长度均为 82 2 bp,含有 2个起始密码子 (核苷酸 2 0~ 2 2和 5 9~ 6 1)和 1个终止子 (核苷酸 70 7~70 9) ,预测编码 2种蛋白 (NS3和 NS3A)。不同毒株间 S10基因核苷酸差异为 0~ 138个 (同源性 10 0 %~ 82 %) ,NS3/NS3A蛋白氨基酸差异为 0~ 15个 (同源性 10 0 %~ 93%)。基于 S10基因序列分析 ,可将蓝舌病病毒野毒株及疫苗株分为 2个基因群 :12株野毒株及 1株疫苗株为基因 群 ,3株野毒株与澳大利亚 型毒株属于基因 群 ,两群间的核苷酸同源性为 79%。各基因群在地域分布及宿主来源上未发现有明显的特征性。基因群与毒株分离年代、对 BHK- 2 1细胞毒力等特征关系亦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