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4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46篇
林业   87篇
农学   54篇
基础科学   122篇
  101篇
综合类   316篇
农作物   24篇
水产渔业   56篇
畜牧兽医   163篇
园艺   54篇
植物保护   61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5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2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41.
盐碱地耕作和洗盐方式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盐碱地种植水稻的关键是降低土壤盐碱含量。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大田耕作方式及洗盐方式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冬耕能显著降低大田耕作层的土壤电导率,冬耕结合洗盐的方式效果更好。与不冬耕处理相比,冬耕处理水稻叶片黄叶率显著降低,叶面积指数、干物质及氮积累量显著增加。不同耕作方式下,洗盐均能降低土壤电导率,改善水稻生长状况,提高产量。在冬耕条件下,洗盐2次和洗盐1次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不冬耕条件下,洗盐2次和洗盐1次的处理,除了黄熟期生物量和产量差异不显著外,其他水稻生长参数差异均达显著水平。与不冬耕处理相比,冬耕显著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增产达66.7%。  相似文献   
142.
以紫楠(Phoebe sheareri)、浙江楠(P. chekiangensis)、闽楠(P. bournei)、楠木(P. zhennan)、白楠(P. neurantha)、山楠(P. chinensis)为试材,对6种楠木属植物的幼茎及表皮细胞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紫楠幼茎密生锈色被毛,圆柱形,接近顶芽位置呈扁平状,表皮细胞形状相似,不规则,分布杂乱;浙江楠幼茎有白色被毛,少量斑点,表皮颜色较绿,侧枝部位扁平状,表皮细胞分布整齐,形状规则,近矩形;闽楠幼茎表皮无被毛,光滑,颜色绿紫,似圆锥形,较细,表皮细胞大,分布整齐,形状各异;楠木幼茎表皮无被毛,有白色附属物,扁平状,有菱有凹,有不规则形状的红色斑点,表皮细胞小,杂乱不规则;白楠幼茎表皮无被毛,近圆柱形,有凹痕,颜色较绿,紫色斑点较多且向外凸出,幼茎表皮细胞间隙大,分布较乱;山楠幼茎表皮无被毛,光滑,有菱又有凹痕,大量的红色斑点,斑点呈长条状,表皮细胞分布均匀,大小相近,较密。该结果可以用于对6种楠木属植物进行童期鉴定。  相似文献   
143.
典型森林树种对大气颗粒物湿沉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典型森林树种油松和侧柏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在2种树的冠层不同高度处(8,6,4,2m)布设湿沉降监测装置进行定位监测,比较单位叶面积滞尘量和降水对叶表面颗粒物冲刷率来分析2种树种对于大气颗粒物湿沉降的影响,并分析了树冠层不同高度颗粒物湿沉降以及不同粒径颗粒物湿沉降通量的变化规律,最后通过叶片显微结构来分析2种树种滞尘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1)油松单位叶面积的滞尘量高于栓皮栎;降雨对2种树种叶面上大气颗粒物的冲刷率表现为栓皮栎高于油松。(2)油松枝下高2m处滞尘能力最强,大气颗粒物湿沉降通量最小;栓皮栎树冠中部4m处滞尘能力最强,且湿沉降通量最小。(3)油松冠层下部对于10~100μm污染物具有明显的截留作用,而栓皮栎的树冠上部对其具有更明显的截留作用。对于0.4~3μm和3~10μm颗粒物,油松的截留能力要强于栓皮栎。(4)油松和栓皮栎在叶表面显微结构的差异导致两者吸附颗粒物能力不同,油松叶片具有更多的褶皱、开度和密度较高的气孔以及相对较深的沟槽使其具有更强的吸附颗粒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4.
以1LX-S-65悬挂翻转式深翻犁翻转机构为对象,对其立式液压油缸进行运动分析,并建立了翻转机构的数学模型。通过对翻转机构的受力分析及计算液压油缸的相关参数,设计了能够实现1LX-S-65深翻犁地头顺利平稳翻转的翻转机构,从而以较小的换向冲击确保犁的成功越中和换向。  相似文献   
145.
啶酰菌胺与唑胺菌酯混配对灰葡萄孢毒力的增效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啶酰菌胺与唑胺菌酯对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毒力的增效作用,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啶酰菌胺与唑胺菌酯不同配比混合物对灰葡萄孢菌株DZ3(对多菌灵、乙霉威和嘧霉胺高抗)的毒力,以Wadley公式评价了其协同作用。选取最佳增效组合,采用黄瓜子叶喷雾法测定了其对其他5个菌株的毒力及田间防效。通过测定菌株DZ3分生孢子悬浮液中的溶氧量、电导率和菌丝中丙二醛的含量,研究最佳增效组合的增效机制。结果表明:啶酰菌胺与唑胺菌酯不同质量比(9∶1、7∶1、5∶1、3∶1、1∶1、1∶3、1∶5、1∶7和1∶9)的混合物均对菌株DZ3表现为毒力增效作用,其中质量比为1∶3的组合增效最明显,增效系数达4.76,且对另外5个供试菌株的联合毒力也表现出增效;在使用剂量为有效成分200~300 g/hm2时,质量比为1∶3的组合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为78.05%~93.96%,同时其对菌株DZ3的呼吸抑制作用与单剂啶酰菌胺相当,但对细胞膜通透性和菌丝膜脂质过氧化的影响均显著高于各单剂。本研究结果表明,啶酰菌胺与唑胺菌酯以质量比1∶3进行混配,可用于番茄灰霉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46.
枯草芽胞杆菌与氟环唑联用对禾谷镰孢霉的增效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验证枯草芽胞杆菌与氟环唑联用对禾谷镰孢霉的增效作用,用平板倒扣法和固体平板扩散法—打孔法测定菌药联用后枯草芽胞杆菌挥发性物质、抗真菌蛋白对禾谷镰孢霉的抑菌活性,观察抗真菌蛋白对禾谷镰孢霉菌丝形态的影响,并用刚果红染色法测定菌药联用后枯草芽胞杆菌纤维素酶活性。结果表明:菌药联用对禾谷镰孢霉的最高抑菌活性可达74.44%,表现增效和持效作用;枯草芽胞杆菌挥发性物质和抗真菌蛋白分别与氟环唑联用均可增强禾谷镰孢霉抑菌活性;菌药联用后枯草芽胞杆菌纤维素酶活性提高。研究表明枯草芽胞杆菌与氟环唑联用的增效机制是增强枯草芽胞杆菌挥发性物质对禾谷镰孢霉的抑菌活性,抗真菌蛋白活性的提高加强了禾谷镰孢霉菌丝溶解的程度,纤维素酶活性的增强提高了禾谷镰孢霉空间竞争作用和生物防治潜能。  相似文献   
147.
本研究对7 945窝大白母猪妊娠周期、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健仔数、弱仔数、畸形数、死仔数、木乃伊及死胎数9个繁殖性状进行了最小二乘分析,分析了胎次、配种季节及妊娠周期分类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并利用动物模型REML(约束最大似然)方法估计动物繁殖性状的遗传力及性状之间的遗传相关.结果表明,胎次对畸形数(P=0.2619)和木乃伊(P=0.4639)影响不显著(P >0.05),对其他7个繁殖性状影响极显著(P <0.01);配种季节对妊娠周期、产活仔数、弱仔数、木乃伊、死仔数及健仔数影响极显著(P <0.01),对畸形数(P=0.3993)影响不显著(P> 0.05),对总产仔数和死胎数影响显著(P <0.05).妊娠周期对木乃伊影响显著(P <0.05),对其他7个性状影响极显著(P <0.01).妊娠周期遗传力最高,为0.34,其他繁殖性状遗传力都低于0.2,为低遗传力性状.总产仔数与妊娠周期之间存在负遗传相关(rg=-0.10),与产活仔数及健仔数之间存在较强的正遗传相关,遗传相关都超过0.80.妊娠周期与其他繁殖性状之间的遗传相关较小,最高的为妊娠周期与畸形数之间的遗传相关为-0.17.由此得出结论,妊娠周期属于中等遗传力性状,妊娠周期不仅受到胎次、季节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且也受总产仔数等繁殖性状的影响,妊娠周期可作为养猪生产的间接指标.  相似文献   
148.
试验旨在研究猪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δ(PPARD)基因第1外显子上的错义突变位点G32E(g.61399G>A)多态性与北京黑猪脂肪沉积相关性状的关联。利用Sequenom质谱检测平台检测北京黑猪及多个中外猪种群体G32E位点的基因型,并分析该位点多态性与北京黑猪背膘厚及肌内脂肪的关联性。结果发现,在北京黑猪中,G32E位点GG基因型个体背膘厚性状极显著高于GA和AA基因型个体(P<0.01),与肌内脂肪含量的关联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在梅山猪和二花脸猪中,主要以A等位基因为主;而在中国地方猪种民猪、莱芜黑猪、丫杈猪及国外商品猪种杜洛克猪、长白猪和大白猪中,G等位基因频率高。初步认为PPARD基因G32E位点多态性对背膘厚性状有显著影响,对肌内脂肪含量性状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9.
5种种衣剂防治小麦主要土传病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5种种衣剂对小麦土传病害纹枯病、全蚀病和根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30g/L吡虫啉·苯醚·咯悬浮种衣剂综合防治效果优于其他药剂处理,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效果为73.51%~95.05%,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效果为73.01%~87.41%,对小麦根腐病的防治效果为65.51%~92. 09%。按药效其次依次是60g/L戊唑醇悬浮种衣剂、30g/L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25g/L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5%多·福悬浮种衣剂。随着小麦的生长,各处理的防效逐渐降低,但直到枯白穗期还有一定防治效果。同时230g/L吡虫啉·苯醚·咯悬浮种衣剂对小麦增产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50.
 为了明确葡萄霜霉病菌对甲霜灵的田间抗药性水平发展态势,于轮换用药前后,采用叶盘漂浮法测定了河北、山西、河南3省葡萄主要种植区11个葡萄园试验地葡萄霜霉病菌对甲霜灵敏感性变化动态。结果表明:田间采集的葡萄霜霉病菌对甲霜灵抗药的菌株其抗药性可以稳定遗传;不同地区轮换用药后,葡萄霜霉病菌对甲霜灵的抗药水平变化态势因用药流程的不同而发生相应的变化。采用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剂轮换或混合用药进行葡萄霜霉病菌对甲霜灵的抗药性治理时,需制定合理的施药流程,并根据抗药性治理的效果不断完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