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3篇
综合类   17篇
畜牧兽医   83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以超几何分布和二项分布为基本数学模型,综合现行家蚕母蛾微粒子病集团检验方法的优点,结合广西蚕种生产实际,以集团为单位,设计形成适合平附种的计数二次抽样检验方法。分别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对新方案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新方案解决了现行方法有毒集团与有毒蛾数不对等的问题,改进了农业行业标准散卯种方法过于严格,生产方风险过大的问题,改进了农业行业标准平附种方法过于宽松,使用方风险失控的问题,同时检验结果准确,检验工作量少,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较好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12.
转柞蚕抗菌肽D基因辣椒的目的基因及表达产物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现代生物技术,从核酸和蛋白质水平对转柞蚕抗菌肽D基因辣椒第4代的目的基因进行了检测。发现所分离的柞蚕抗菌肽D基因与原设计的序列一样;辣椒组织中也含有抑菌物质,经与天然抗菌肽D对比,表明抗菌肽D基因得到了表达。  相似文献   
13.
分析现行桑蚕一代杂交种母蛾微粒子病检验方案的特点,提出适合平附种的母蛾微粒子病检验方案的改进意见。以超几何分布为基本数学模型,从抽样检验原理对桑蚕一代杂交种母蛾微粒子病检验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农业行业标准散卵种方法具有以高概率拒收不合格批和检验工作量少的优点,存在较高概率拒收合格批,生产方风险过大的不足;农业行业标准平附种方法具有抽样简便易行、样本具有代表性、单位统一、能对号淘汰检验不合格蚕种的优点,存在没有概率保障、发生"两类错误"概率同时存在和检验工作量大的不足;广西地方标准方法除具有农业行业标准散卵种方法的特点外,还存在标准执行不对称、样本不具有代表性和进一步增加了生产方风险的不足。提出采用分层抽样、二次检验、检验风险控制、增加集团个体数、以集团为单位和采用1%病蛾率指标的适合平附种生产实际的检验方法改进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14.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蚕病。为了充分了解不同家蚕品种对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N.b)感染抵抗力的差异,在实验室测定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现行生产应用的家蚕一代杂交种的10个亲本品种(932、芙蓉、7532、湘晖、8810、8711、NC9C、NC99R、NJ7和NJZ)对家蚕微粒子病的抗性;并分析了原种生产中部分亲本品种的实际微粒子病发生率的差异。结果显示,广西现行生产应用的家蚕一代杂交种的10个亲本品种对N.b的抵抗力均较弱,属于易感品种,并且抵抗力最强亲本品种NJ7对N.b孢子的半数感染浓度(IC_(50))为4.43×104个/m L,仅是抵抗力最弱亲本品种NC9C的1.65倍,经方差分析证实10个亲本品种间抵抗力差异不显著,同时日系亲本和中系亲本间的抵抗力差异也不显著。而在蚕种生产实践中,广西现行生产量最大的两广二号的4个亲本品种(932、芙蓉、7532、湘晖)的微粒子病检出率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932与7532、932与湘晖、芙蓉与7532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芙蓉与湘晖、湘晖与7532的差异也达到显著水平,而932与芙蓉的差异不显著;经过调查分析还发现,广西家蚕原种生产过程中不同月份生产的家蚕原种其微粒子病检出率存在差异,其中4月份与8月份、4月份与9月份、4月份与10月份、5月份与8月份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5月份与9月份、6月份与8月份、6月份与9月份、6月份与10月份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但5月份与10月份差异不显著。微粒子病检出率峰值发生在4月份和6月份生产的家蚕原种。  相似文献   
15.
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 CP7菌株分泌的抗菌物质对荔枝霜疫霉菌等真菌具有很强的抑杀作用。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发现,荔枝霜疫霉菌菌丝体经CP7菌株的抗菌物质处理后, 菌丝发生不规则扭曲、萎蔫、干瘪,菌丝端部膨大等形态变化;经处理的菌体细胞组织结构受损,细胞膜结构模糊不清,看不到完整的外膜结构,细胞器消溶。处理后的荔枝霜疫霉菌孢子囊出现凹陷、干瘪、畸形;孢子囊外壁严重受损,原来厚实的外壁只剩一薄层,孢子囊内原有的微细结构消失,结构模糊不清,细胞器溶解,孢囊内物质大量外泄。抗菌物质还引起菌体细胞内磷的外泄,并对细胞呼吸速率和NADH氧化酶活力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同时分别添食家蚕细菌性肠道病、中肠型脓病、浓核病和微粒子病病原给家蚕,比较四种蚕病的发病过程、病蚕中肠病变、病原胚种传染情况和药物治疗效果。发现四种蚕病都有蚕体群体发育不齐的现象,细菌性肠道病发病时间最早,但发病较轻的蚕体有病情自愈的现象;浓核病发病过程最长,与对照差异也最大;中肠型脓病中肠后端呈乳白色;只有微粒子病对家蚕有胚种传染:只有细菌性肠道病对抗生素治疗有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一株从家蚕体内分离获得的新微孢子虫(GXM2)的致病性和生物学特征,为全面防控家蚕微粒子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观察GXM2添食感染家蚕的病症,以半数感染浓度(IC50)法测定GXM2对家蚕的食下感染力,镜检调查GXM2的胚种传染率,并利用光学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GXM2孢子的形态、血清学反应、生活史及内部结构.[结果]GXM2感染蚕体病症为:发病急,病程短(6~9 d),出现不蜕皮或半蜕皮症状,类似生理性病害.GXM2对家蚕(蚁蚕)的IC50为2.76×105个孢子/mL,是家蚕微孢子虫(N.b)的4.8倍;对家蚕的胚种传染率为1.19%.GXM2呈卵圆形,大小为(2.49±0.10) μm×(4.19±0.15)μm.GXM2孢子在N.b免疫抗体血清中未能发生凝聚反应,其生活史中发现单核和双核并存,均以二分裂方式增殖,最后形成单核、双核两种成熟孢子;GXM2孢子的极丝有9~11圈,与N.b孢子内部结构有明显差异.[结论]GXM2对家蚕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和危害性,与N.b异属异种,即要求进行蚕种母蛾微粒子病检疫时应采取分类检验处理技术,进一步完善广西家蚕微粒子病防治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8.
桑叶全程消毒是蚕种繁育防治家蚕微粒子病的重要措施。在原种繁育中比较桑叶全程漂白精消毒与桑叶不消毒的微粒子病"毒率"发生情况,调查桑叶消毒效果。结果表明:在桑蚕原种繁育生产中桑叶全程漂白精消毒能很好的控制家蚕微粒子病毒发生,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以桂桑优12杂交桑种子园为样本,对2018年的生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数据显示,10 hm2种子园总成本为774 391元,其中土地租赁成本150 000元,物资成本365 727元,人工成本258 664元,净利润为250 3049元,折合每667 m2种子园净利润为16 686.99元。分别分析了剪枝、采果、桑种子淘洗加工等生产环节遇到的问题,提出合理规划种子园、提升机械化水平、增加种子园的综合收益等提升种子园经济效益的举措。总结得出广西杂交桑种子园属于高投入、高产出,同时伴有高风险的项目,需要有专业的技术管理人员。  相似文献   
20.
血细胞对异物及自身组织碎片的吞噬作用,是家蚕细胞性免疫的主要反应之一。通过比较家蚕体内和体外血细细胞对微孢子原虫的蚕噬作用,发现其体内与体外的吞噬作用有明显的差别,血细胞在蚕体内蚕噬作用迅速,在体外的吞噬作用缓慢,推测在血淋巴中存在信息因子,引起蚕体内血细胞的趋化反应及整个免疫系统的协同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