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3篇
综合类   10篇
畜牧兽医   5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51.
蚕种生产大环境中微孢子虫污染情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调查分析了2005~2008年广西桂中蚕种场、柳城县蚕种场蚕种生产大环境中微孢子虫的污染情况。结果表明,蚕种生产环境被微孢子虫污染的情况在逐年加重,桑园、桑叶是微孢子病原的重要污染源;同一年内生产环境中微孢子虫的检出情况,总体上呈现出上半年微孢子虫检出率稍高于下半年的现象;野外昆虫微孢子虫检出率呈上升趋势,其严重程度与蚕种发生微粒子病关系密切;环境消毒可以有效杀灭大环境中的微孢子虫,大幅度降低环境中微孢子虫的分布机率。因此,应定期或不定期使用有效药物加强对蚕种生产环境的彻底消毒,可降低环境中微孢子虫的分布机率;而采取桑叶消毒可降低家蚕食下传染微粒子病的机会,达到有效控制蚕种生产微粒子病发生的效果。  相似文献   
52.
[目的]研究从广西蚕种繁育中分离获得的微孢子虫,调查其感染性和分类地位,为蚕种生产掌握病原来源及有效控制家蚕微粒子病流行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生物试验测定从蚕种生产一线分离获得微孢子虫(GXM14)对家蚕的半数感染浓度(IC50)和胚种传染率,显微镜观察其孢子形态,采用吉姆萨染色法观察孢子的生活史;通过PCR扩增及测序获得GXM14的SSU rRNA基因序列和ITS序列,并利用MEGA 5.0和DNASTAR中的Megalign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及进行相似性和遗传距离分析.[结果]GXM14孢子呈卵圆形,大小为(1.68±0.15)μm×(3.06±0.15)μm,其孢子生活史中有双核,以二分裂方式进行增殖,符合Nosema属的特征.GXM14对家蚕的IC50为3.53×105个/mL,是家蚕微孢子虫(N.b)的5.8倍;对家蚕的胚种传染率为5.0%,只是N.b的1/9.GXM14的SSU rRNA基因序列长度1226 bp,G+C含量为34.42%;ITS序列长度503 bp,G+C含量为29.82%.GXM14的SSU rRNA基因序列与甜菜夜蛾微孢子虫(Nosema sp.SE)SSU rRNA基因序列(KT336240.1)的遗传距离为0.2,相似度达98.9%,即GXM14与甜菜夜蛾微孢子虫(KT336240.1)的亲缘关系很近.基于微孢子虫ITS序列的相似性和遗传距离分析结果表明,GXM14与12株已知No-sema属微孢子虫的相似度均低于91.0%,而遗传距离在4.0以上,证实GXM14是一种新的微孢子虫,故将其暂命名为Nosema sp.GXM14.[结论]从蚕种生产一线分离获得的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GXM14)属于Nosema属,与N.b同属异种,是一株新的微孢子虫,可能是野外昆虫微孢子虫交叉感染家蚕的病原.因此,在蚕种繁育中加强防虫杀虫,防止昆虫微孢子虫污染桑叶交叉感染家蚕,是控制家蚕微粒子病暴发流行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3.
2007年1月16~17日自治区农业厅经作处、广西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和广西蚕种业协会的领导和专家共14名组成了蚕种质量评比专家组分赴  相似文献   
54.
桑尺蠖是桑园常见的害虫,也是传播病原的主要昆虫之一。在广西蚕区调查了桑尺蠖微粒子病对家蚕的交叉传染性。调查结果发现桑尺蠖幼虫微粒子病自然感染率为0.54%;从桑尺蠖体内分离获得4株微孢子虫,编号分别为Pa BM3、Pa BM4、Pa BM5和Pa BM6,光学显微镜下观察Pa BM3、Pa BM5和Pa BM6均为长卵圆形,与家蚕微孢子虫(Nb)存在明显差异;Pa BM4为卵圆形,与Nb相似。通过生物试验测定,发现Pa BM4微孢子虫对蚁蚕的半数感染浓度(IC50)为2.49×10~5个/m L,是Nb的4.64倍,说明其对家蚕也具有较强的食下感染力,而其对家蚕没有胚种传染性;Pa BM3、Pa BM5和Pa BM6三种微孢子虫对家蚕均无感染力。因此,桑尺蠖微粒子病发生情况复杂,潜在对家蚕有交叉传染的风险,蚕种生产需要采取措施防控桑尺蠖的危害。  相似文献   
55.
针对生产中两广二号出现的抗性下降,发育不齐等不良性状,开展两广二号母种高温复壮研究。通过设置高温多湿的培育环境,利用定向培育和系统分离的复壮改良方法,对两广二号4个亲本母种进行定向系统分离,选留抗高温多湿环境的蛾区和个体进行留种继代,统计分析各继代批次的健康性、蚕茧质量、卵质指标,并与现行生产系作比较,得出两广二号四个亲本的母种经过高温复壮改良,初步形成稳定的抗高温系统。该系统在温度29~30℃、相对湿度85%的环境条件下,与现行生产品系在25℃、相对湿度75%的环境条件下,强健性、茧质、卵质等指标都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6.
选择使用平附种生产蚕茧已成为两广地区蚕农的习惯。但是多年来两广地区许多蚕种场生产的平附种张种卵量严重超标,弊端突显,广西制定推行规范平附种卵量标准后起到了显著的效果,本文提出了巩固效果的对策。  相似文献   
57.
【目的】调查温度对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孢子体外发芽的影响,为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及其他微孢子虫的基础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K2CO3-KHCO3法诱导孢子体外发芽,在孢子发芽过程中利用不同温度(5、15、25和35℃)在不同时期处理家蚕微孢子虫孢子,观察不同处理的孢子发芽率。【结果】在前期4个温度处理的家蚕微孢子虫孢子发芽率分别为3.88%、15.66%、31.91%和58.75%,孢子发芽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刺激期4个温度处理的孢子发芽率依次为53.33%、38.17%、25.07%和6.08%,孢子发芽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在培育期4个温度处理的孢子发芽率分别是44.63%、41.29%、43.53%和48.82%,无显著差异。【结论】温度对家蚕微孢子虫孢子体外发芽具有一定的影响,在家蚕微孢子虫孢子体外发芽过程中,前期低温和刺激期高温能抑制孢子发芽,而前期高温和刺激期低温能促进孢子发芽。  相似文献   
58.
本文调查了广西蚕种生产母蛾微粒子病检疫中异型微孢子虫发生情况,研究异型微孢子虫主要种类、形态以及调查一些异型微孢子虫对家蚕的食下传染力和胚种传染力等,探讨异型微孢子虫对广西家蚕微粒子病检疫和病害管理工作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59.
蒋满贵  汤庆坤 《广西蚕业》2007,44(A02):34-34
2007年1月16~17日自治区农业厅经作处、广西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和广西蚕种业协会的领导和专家共14名组成了蚕种质量评比专家组分赴全区三个蚕种冷库,对全区23家蚕种场生产的2006年秋制2007年春用冷藏一代杂交种进行了质量评比活动。  相似文献   
60.
通过对2004~2007年广西家蚕一代杂交种母蛾检验中,所有需要检第二样本的批段(共1620个批段)的母蛾病蛾数进行分析,调查母蛾检验中第一、二样本检出病蛾集团数的对应性和相关性,并论证二次抽样母蛾检验方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