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9篇
  1篇
综合类   43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7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研究通过HE染色镜检发现,鸭病毒性肠炎病毒CH强毒株(DEV-CHv)可致鸭胚成纤维细胞(DEF)出现染色质颗粒化、细胞核变形等显著凋亡特征;TUNEL试验显示,接毒组细胞核内有多量棕黄色DAB显色颗粒,表明细胞出现了凋亡现象;DNA Ladder检测表明,接毒组细胞具有分子量分别为180~200bp及其整数倍的凋亡梯带电泳图谱特征;电镜观察发现,接毒组细胞具有染色质浓缩、边移,胞浆严重空泡化,细胞核严重变形,形成凋亡小体等典型凋亡特征.上述研究结果表明鸭病毒性肠炎病毒具有显著的致鸭胚成纤维细胞发生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2.
将鸭肿头出血症病毒(DSHDV)强毒株经尿囊腔接种10日龄鸭胚,传3代,取第3代尿囊液接种鸭胚成纤维细胞(DEF),传代培养至有细胞病变出现,并对接毒细胞进行TCID50动态检测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第1代接毒细胞培养至120h出现变圆、脱落,并形成少量蚀斑,第2代培养至96~120h,DEF形成大量圆形或椭圆形的典型蚀斑,第3代培养至72~96h,DEF出现典型蚀斑;此后可稳定适应于DEF,典型细胞病变出现于72~96h。DSHDV在DEF上的TCID50值随传代次数的增加而增高,由第1代的10^2.72增加到第10代的10^6.82,最高毒价出现于96h,该点是收获病毒的最佳时间。经透射电镜观察,可见DSHDV粒子呈球形或椭圆形,大小为60~75nm,无囊膜,具有双层衣壳。结果证实,DSHDV强毒株已经适应了DEF,传代后可获得较高的病毒效价。  相似文献   
103.
免疫荧光技术在家禽传染病研究和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免疫荧光技术的发展过程,阐述其在抗原定位、组织亲嗜性和蛋白质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展望免疫荧光技术在家禽传染病研究和诊断中的应用前景,旨在为家禽传染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4.
为探讨鸭瘟弱毒苗诱导鸭局部黏膜和系统免疫中抗体发生的规律,本研究将鸭瘟病毒Cha株弱毒苗经口免疫20日龄樱桃谷鸭,60 d内定时随机剖杀5只鸭,采集血清、胆汁、气管和消化道(食道、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和直肠)分泌液,应用间接ELISA检测抗DPV的IgAI、gM和IgG滴度(以Log10表示)。结果表明:①血清中检测到IgA、IgM和IgG的时间段分别为9-36、3-15和9-60天,滴度由高到低为IgG、IgM和IgA;②胆汁中检测到IgAI、gM和IgG的时间段分别为6-15、9-12和12-36天,滴度由高到低为IgA、IgG和IgM;③气管中检测到IgA、IgM和IgG的时间段分别为6-60、3-12和9-27天,滴度由高到低为IgAI、gM和IgG;④食道中检测到IgAI、gM和IgG的时间段分别为3-60、3-27和9-60天,滴度由高到低为IgA、IgM和IgG;⑤各肠段抗体滴度由高到低及相应检测到的时间段:十二指肠中为IgA(3-60天)I、gM(3-15天)和IgG(9-27天);空肠中为IgA(6-60天)I、gM(6-12天)和IgG(9-36天);回肠中为IgA(9-60天)、IgM(6-9天)和IgG(15-21天);盲肠中为IgA(6-60天)I、gG(12-36天)和IgM(6天);直肠中为IgA(3-60天)I、gG(12-21天)和IgM(6天)。结果显示,鸭瘟弱毒疫苗经口免疫鸭后,IgM和IgG分别是系统免疫中体液免疫的先锋抗体和主要抗体;IgA、IgG和IgM在胆汁中存留时间短;IgA是气管和消化道中的主要抗体。  相似文献   
105.
1日龄雏鸭肌肉接种强毒株鸭肝炎病毒(DHV)后,经Dot-ELISA检测,在显现临床症状和死亡鸭的肝脏及直肠粪便中可测到DHV,无症状或未死雏鸭体内测到DHV的顺序为:心→肾→肺→胸肌→脑;DHV强毒进入成年鸭体内后44h可在直肠粪便中测到DHV,其体内测到DHV的顺序为:心→肾→肺→肝→肠,而胸肌和脑均未测到DHV;同居感染成年鸭体内测到DHV的顺序是:肺→脾→肝→心→肾→肠。此外,还讨论了鸭病毒性肝炎(DVH)的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106.
选择了流行最为广泛的血清 1,2 ,4和 5型鸭疫里默氏菌 (RA)制备四价铝胶复合佐剂灭活苗 ,经过无菌及安全检查合格后 ,3日龄樱桃谷鸭颈背皮下注射 0 .5mL/只。免疫后 10 ,13和 16天对同源RA的攻击表现出 10 %~ 35 %、80 %~ 10 0 %和 10 0 %免疫保护 ,5 1~ 6 5d免疫保护力开始下降。疫苗一次免疫后 2 3d抗体水平均达到高峰 ,至 93日龄时仍能检出抗体 ,10日龄进行二次免疫后可产生更高的抗体水平 ,到 6 5d时仍能保持较高抗体水平。疫苗免疫雏鸭后能够显著 (P <0 .0 5 )或极显著 (P <0 .0 1)地增强T细胞的免疫力 ,时间达 2 2周。对攻毒保护试验、抗体消长规律、细胞免疫测定和田间试验结果综合分析表明 ,RA四价铝胶复合佐剂灭活苗免疫雏鸭后免疫保护的形成是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协同作用的结果 ,疫苗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为生产中有效预防该病的发生提供了良好的疫苗  相似文献   
107.
一种新发现的鸭病毒性肿头出血症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对1998年以来在四川省、重庆市、贵州省和云南省等养鸭省份发生的一种以鸭头肿胀、眼结膜充血出血、全身皮肤广泛性出血、肝肿胀呈土黄色并伴有出血斑点、体温43℃以上、排草绿色稀粪等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观察、病理组织学检查、病原分离鉴定、人工感染试验、电镜观察、防治试验,确诊为一种新病,暂时将其命名为“鸭病毒性肿头出血症(Duck viral swollenhead haemorrhagic disease)”。用鸭胚原代成纤维细胞自不同地区病死鸭分离到12株抗原性一致的病毒,病毒粒子呈球形或椭圆形,直径约80nm,无囊膜,核酸为RNA,不凝集鸡、鸭、鹅、鸽、黄牛、水牛及猪的红细胞,在pH4.0~8.0稳定,对氯仿有抵抗力,与鸭瘟病毒和鸭病毒性肝炎病毒无抗原相关性,琼脂扩散试验证实与番鸭细小病毒、禽流感病毒、鸡传染性腔上囊病病毒、禽病毒性关节炎病毒和鹅副黏病毒无抗原相关性。分离毒经口服、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和滴鼻途径感染鸭均能成功复制出与临床病例一致的症状和病变,而不能感染SPF鸡(鸡胚)和鹅。制备的超免疫血清和康复鸭血清具有良好紧急预防和治疗效果,利用病死鸭内脏制备的组织灭活疫苗和分离毒制备的油剂灭活疫苗具有良好预防效果。根据分离病毒特性建议将分离毒划归呼肠孤病毒科。  相似文献   
108.
四川省家禽及鸟类减蛋综合征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采集四川省农村散养的鸡、鸭、鹅、鹌鹑、鸽和野外麻雀的血液,分离血清,应用微量血凝抑制(HI)试验检测减蛋综合征(EDS-76)病毒感染情况。阳性率为:鸡3.01%(13/432),鸭44.86%(436/972),鹅28.81%(119/413),鹌鹑3.57%(27/756),鸽18.75%(18/96),麻雀30.56%(11/36);另外在1985年疫病普查时采集并保存的鸭、鹅血清中也查到了  相似文献   
109.
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病俗称小鹅瘟,是由GPV引起雏鹅和雏番鸭以急性肠炎及肝、肾、心等实质器官炎症为特征的一种急性、亚急性高度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其传染性较强,不同日龄发病后死亡率也不相同,甚至可高达100%。  相似文献   
110.
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NGVE)CN40弱毒株经不同免疫途径、不同免疫次数免疫开产前的种鹅,利用斑点免疫金染色(Dot-IGS)法对其抗体消长规律及其与后代雏鹅获得保护力的关系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CN40弱毒株经皮下注射免疫种鹅效果最好,其余依次是肌肉注射、口服、滴鼻、滴眼和静脉注射。卵黄抗体滴度比血清抗体滴度稍低但却呈平行相关,种鹅免疫15天(Dot-IGSS血清抗体效价≥1:1570.13,卵黄抗体效价≥1:1536.00),其后代1日龄雏鹅抵抗1000个LD50/0.2mL的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毒(NGVEV)强毒攻击。经1次免疫后,对后代免疫保护期达5.5-6.5个月,经2次免疫则可达6.5-7.5个月。CN40弱毒株在该病高发区免疫种鹅,可以极其显著地提高后代雏鹅的存活率。免疫种鹅是控制雏鹅NGVE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