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7篇
综合类   31篇
农作物   14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信1191Awx是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利用金23B/IR58025B//特糯2072选育糯性保持系,再与D62A测交并连续回交转育而成的糯性三系不育系,于2019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介绍了信1191Awx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其繁殖技术。  相似文献   
12.
双辐优718是四川达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和信阳华信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用不育系双辐A与恢复系辐恢718配组育成的中籼迟熟杂交稻新组合,具有产量高、生育期适中、抗稻瘟病、米质较好等特点,2007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3.
对Ⅱ优688整个生育期间的气候因子与产量及其构成要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有效穗与5月中旬的最高气温呈显著正相关,与8月中旬的日照时数呈显著负相关;结实率与9月上、中旬的最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穗总粒数与8月的最高气温呈显著正相关;实粒数与9月中旬的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分别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产量与9月上旬的降雨量呈显著负相关,因此,可通过季节调整、植物生长物质应用等措施进一步提高Ⅱ优688的产量。  相似文献   
14.
川香优156是河南省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利用不育系川香29A与自育优质恢复系R156配组育成的优质、高产三系杂交稻新组合,2015年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根据该组合在豫南稻区种植表现情况,总结出其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5.
根据杂交糯稻嘉糯Ⅰ优721父母本的特征特性,结合多年制种实践,总结了该组合高产制种技术要点,以期为大面积制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小麦穗、小穗及籽粒发育的不均衡性与维管束系统和有机养分在器官中的分配关系。[方法]在小麦抽穗前,取主茎、一蘖和二蘖的穗下第1、第2节间,主茎穗的上、中、下不同部位的小穗作样品,测量维管束和韧皮部的面积,测定可溶性糖和氨基酸含量。[结果]小麦穗下第1、第2节间直径、基本组织面积、维管束数目、维管束面积及韧皮部面积均以主茎为最大,一蘖次之,二蘖最小。穗中不同部位小穗的穗轴中的维管束分布有差异;同一小穗中通向各小花的维管束数目和面积也不同。在穗的发育过程中,植株及穗部器官中的可溶性糖和氨基酸的含量在不断变化,分配也不平衡。[结论]小麦穗、小穗及籽粒发育的不均衡性和进入其中维管束分布的不平衡性密切相关。"源"与"库"的关系及维管束系统的共同作用导致了小麦各产量因素的不均衡发育。穗器官形成的不均衡性与养分供应差异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黄淮海夏玉米新品种展示试验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新近通过国家、省审定和生产试验中表现较好的90个品种,在生态环境、栽培管理措施等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进行产量比较.结果表明,浚单18、浚97-1、蠡玉13、漯单9号等12个玉米新品种产量较高.在此基础上,进而筛选出适合展示生态区的最佳品种,为玉米品种结构调整、合理布局及新品种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对40个II优系列杂交稻组合的主要经济性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每穗实粒数对产量贡献率最大,其次是穗长和千粒重,再次是有效穗数.因此,在高产栽培中,应在适宜的穗数基础上,主攻每穗总粒数,增加粒重,以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9.
Ⅱ优550是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用三系不育系Ⅱ -32A与自育恢复系信恢550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籼稻组合,具有丰产稳产性好、抗倒抗病性强、稻米品质较好等特点,2005年4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介绍了该组合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栽培和制种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20.
运用同异分析法,分析和评价了信阳市1996-2005年度水稻生长期间主要气象因子,结果表明:1997、1999和2001年为丰产年份;1996、1998、2002和2004年为平产年份;2000、2003和2005年为歉产年份.分析方法切实可行,评价结论客观合理,为科学评价年度间的水稻气象产量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