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36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2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家蚕细胞色素P450家族CYP6B29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化酶系在生物体对外源化合物的代谢和内源化合物的调节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证据表明昆虫杀虫剂抗性的产生与单加氧化酶系介导的代谢反应有关,其关键组份细胞色素P450作为终端氧化酶能氧化多样的底物。依据家蚕基因组P450预测序列设计1对引物,以家蚕中肠为材料提取mRNA,采用RT-PCR方法克隆了P450家族基因CYP6B29(GenBank登录号:DQ252324)。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的ORF为1 518 bp,编码505个氨基酸,预测其相对分子质量约为58 kD,等电点为8.29。经与已知P450的6B亚族其它所有成员氨基酸同源比对发现,CYP6B29基因与美洲棉铃虫CYP6B27基因的同源关系最近,同源性达到60.5%。  相似文献   
42.
野桑蚕细胞色素P450基因CYP9A20V1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和比较家蚕与野桑蚕细胞色素P450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可从分子生化机制上探索家蚕对农药的抗性。基于此,利用RT-PCR方法从野桑蚕中肠组织中克隆了一个P450家族基因CYP9A20V1(GenBank登录号:FJ378716)。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为l 596 bp,编码531个氨基酸,预测分子质量约61.4 kD,等电点8.1。在线Blast分析结果表明:野桑蚕CYP9A20V1基因与家蚕CYP9A20的同源关系最近,同源性达到98.7%;与棉铃虫CYP9A12基因的同源性也达到57.1%。根据已知的P450蛋白序列结构进行比较分析,野桑蚕CYP9A20V1与家蚕CYP9A20编码氨基酸序列在底物识别位点SRS1、SRS2、SRS4、SRS6区域完全相同,在SRS3和SRS5区域的同源性分别是88.9%和94.1%,推测这2个基因具有相同的底物识别能力;野桑蚕CYP9A20V1与棉铃虫CYP9A12在SRS1、SRS4、SRS5、SRS6区域的同源性分别为47.1%、88.2%、76.5%和60%,在底物识别区域的同源性较高。初步推测野桑蚕CYP9A20V1基因可能与抗除虫菊脂类农药有关。  相似文献   
43.
野桑蚕肌球蛋白轻链2基因(MLC2)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克隆了野桑蚕间接飞行肌(in-direct flight muscle,IFM)的肌球蛋白轻链2(myosin light chain2,MLC2)基因(GenBank登录号:EU332913),其cDNA序列全长979 bp,包括63 bp的5′端非翻译区序列(5′-UTR)、603 bp的开放读码框(ORF)、终止密码子TAA和310bp的3′端非翻译区序列(3′-UTR)。克隆该基因的内含子序列并分析基因结构表明,该基因包括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编码201个氨基酸,预测蛋白质分子质量约22.0 kD,等电点4.67。用在线软件SMART分析显示,野桑蚕MLC2蛋白有2个Ca2+结合基序(EFh)结构域,可以结合Ca2+,属于肌钙蛋白C超家族成员,并且含有保守的可以磷酸化的氨基酸残基,有可能具有磷酸化过程,参与肌动球蛋白ATPase活性的调节。  相似文献   
44.
【目的】研究家蚕细胞周期蛋白家族基因(CyclinA、CyclinB、CyclinB3、CyclinE、CyclinL1)在丝腺及其他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为探讨细胞周期蛋白家族基因在细胞周期中的作用提供参考。【方法】取家蚕5龄3d幼虫的脑、脂肪体、中肠、丝腺、马氏管、精巢、卵巢及血液等组织,用Trizol提取各组织的总RNA并反转录合成cDNA。以Actin3为内参基因,合成的cDNA为模板,利用每个基因的特异性引物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周期蛋白家族基因在转录水平上的表达情况。【结果】在丝腺中,CyclinE基因的表达量最高,CyclinA、CyclinL1基因表达较弱,而CyclinB、CyclinB3基因没有表达;在其他组织中,CyclinA、CyclinB、CyclinB3、CyclinL1基因均在精巢中高表达,而CyclinE基因在脂肪体中表达较高。【结论】CyclinE基因在家蚕丝腺细胞G1/S期起重要作用,CyclinB、CyclinB3基因在G2/M期起作用;CyclinA基因可能参与丝腺染色体的后期复制;CyclinA、CyclinB、CyclinB3、CyclinL1基因在家蚕精巢中的精母细胞发育形成精子进行分裂时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5.
野桑蚕羧酸酯酶基因(BmmCarE-2)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羧酸酯酶参与昆虫对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等杀虫剂抗性的产生。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方法克隆了一个野桑蚕羧酸酯酶全长基因(BmmCarE-2)。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包含1个1 623 bp的开放读码框,有57 bp的cDNA5′端非翻译区序列(5′UTR)和79 bp的cDNA3′端非翻译区序列(3′UTR),编码540个氨基酸,GenBank登录号为EU328351。序列比对分析表明BmmCarE-2与家蚕羧酸酯酶基因BmCarE-2(GenBank登录号:DQ311250)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最高,达98.9%。利用半定量RT-PCR进行组织表达分析表明,BmmCarE-2在野桑蚕幼虫的头部和脂肪体表达量较高,在丝腺和中肠稍低,而在血液中的表达量最低。  相似文献   
46.
本试验调查了在不同饲育温度条件下,五龄对桑叶粗蛋白质的食下消化,蛋白质的异化代谢及留存分配等情况,探讨了五龄饲育温度对蛋白质利用率的影响。初步结果为:在20℃-30℃范围内,较低温度使发育减慢,龄期延长,从而使蛋白质的食下量,消化量增多;20℃区的蛋白质平均消化率为64.32%,比30℃区高2.3%,达显著差异水平。蛋白质的异化代谢似乎不受饲育温度的影响,各温度区的蛋白质消费率大致相仿,留存率均在90%左右。较低温度使留存蛋白较多地分布于茧层,而较高温度使蛹体蛋白含量增高,差异达显著水平。30℃区的食下蛋白的茧层转化率为35.58%,20℃区则为38.03%。五龄期偏低温度饲育较明显地提高了蛋白质利用率。  相似文献   
47.
在昆虫病毒中,杆状病毒(Baculovirus)是以众多的病毒粒子同时封存在一个折光性强、具有蛋白质性质、直径在0.5~10μm的多角体内为特征的。由于杆状病毒曾经直接威胁了养蚕业的发展,早在19世纪中叶就受到了人们的注意和研究。自1970年Goodwin用杆状病毒感染了昆虫细胞系,建立了第1个杆状病毒-昆虫细胞离体系统之后,人们对昆虫杆状病毒的研究不断深入。近年来,昆虫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较快,3种杆状病毒(AcMNPV、OpMNPV、BmNPV)全基因组序列已公布,为从分子进化的角度研究昆虫病毒进化的关系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48.
为了研究家蚕血液的羧酸酯酶活性变化规律,利用分光光度计法对家蚕血液中羧酸酯酶活性影响因素及在不同龄期的具体变化规律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其最适温度为45℃;最适pH8.5;不同龄期的活性表现为各龄中期酶活力比较高,而在眠蚕、起蚕期酶活力相对较低,其中尤其以5龄第3、4天活力最高;在同一浓度下的杀虫剂对羧酸酯酶活性离体抑制作用实验中,敌百虫的抑制作用最强,乙酰甲胺磷次之,敌杀死最弱。  相似文献   
49.
建国以来我国养蚕技术的进步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蚕业起源于中国,迄今已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蚕业生产对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20世纪我国在养蚕技术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特别是建国以来,由于十分重视养蚕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工作,一批先进实用的养蚕技术得到推广与应用,对提高蚕茧产量与质量,提高养蚕工效产生了十分积极的作用,生产1kg鲜蚕茧所需劳动时间已从50年代的15h降至目前的6h.  相似文献   
50.
为害桑树的瘿蚊有多种,其中桑橙瘿蚊因其发生世代多,且为害桑芽,对桑叶产质量影响最大。本文总鲒了桑橙瘿蚊的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以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