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16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55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13篇
畜牧兽医   36篇
园艺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4 毫秒
41.
2004年夏季黄、东海表面水温状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对 2 0 0 4年夏季黄、东海表面水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黄、东海 2 0 0 4年夏季表面温度表现为沿岸区域偏高、暖流势力一般的特点 ,并显示出前中期偏高较甚 ,后期趋缓的特征。在沿岸的大部分区域 7、8月的平均表面水温都超过了历史同期新高 ,意味着 2 0 0 4年夏季至少就沿岸海域而言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夏季。  相似文献   
42.
2006年东海及部分黄海海域表面水温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2006年东海及部分黄海海域的表面温度状况。研究表明,不同的水团具有不同的温度年变化特点,大陆水系的均极差远大于多年平均水平,说明沿岸海域的表面温度年变化比常年更大,同时黑潮主干区的均极差也比多年平均值高,所以,无论是沿岸海域还是暖流区,2006年的表面温度变化都比常年剧烈。暖流中黑潮暖流、对马暖流以及黄海暖流总体状况与多年平均差不多;而台湾暖流则在2006年大部分时间中保持比多年平均略高的状态。沿岸海域中偏南的区域水温高于多年平均,偏北的区域则与常年差不多,特别是福建沿岸、浙江沿岸和长江口及邻近区域在春季出现了温度偏高的状况。此外,值得注意的是2006年秋季黄、东海区大部分海域的表面温度呈现比多年平均略偏高的状态。  相似文献   
43.
东、黄海表面水温分布状况对中国沿海的生态系统有很大的影响,因为研究表面水温的年变化对了解生态系统的变化很有意义。本文分析了2005年东海及黄海部分海域的表面水温状况。研究表明不同的水团具有不同的水温年变化特点。2005年暖流区域的表面水温总体上与多年平均状况相比差别不大。虽然显示出上半年较冷,年末较热的现象,但只是在秋初一段时间内暖流区的表面水温比多年平均值高一些,而显示出较强的势力,年中的其余时间与多年平均的差别不大。沿岸海域的水温变化比较复杂,福建沿岸表面水温与多年平均状况差别不大;浙江沿岸及长江口邻近海域除春季的一段时间外,年中大部分时间的水温比多年平均值偏高,特别是在夏秋季节,偏高持续的时间既长,且幅度也较大;江苏北部沿岸及山东沿岸的表面水温与多年平均值相比差别不大,除在夏季一段时间内有偏高现象外,其余时间都呈略微偏低状态。中间水体的表面水温与多年平均值相比,在2005年的前3季的状况比较一致,都呈现了初冬偏暖,春季偏冷,夏季略微偏热的变化特征;秋季则南部的区域偏暖,北部区域与多年平均状况差不多。  相似文献   
44.
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黄鳍金枪鱼渔获时空分析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沈建华  崔雪森 《海洋渔业》2006,28(2):129-135
中西太平洋的金枪鱼围网渔业目前的年产量约在1×106t左右,其中黄鳍金枪鱼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对围网捕获的黄鳍金枪鱼渔获数据进行时间序列以及空间位置变化等时空分析,试图找出其变化规律以及趋势。结果表明,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渔船数的增加,中西太平洋围网捕获的黄鳍金枪鱼渔获量分布,从太平洋岛屿近海逐渐向太平洋热带中部海域扩展。渔获量经度重心随着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业的发展有向东移动的趋势,70年代在128°E附近,到80年代在145°E左右,90年代在152°E左右,近年在155°E左右。而黄鳍金枪鱼渔获量纬度重心位于赤道区域,70年代在3°30′N附近,80年代在0°30′N左右,90年代在0°40′S左右,近年在1°20′S左右。经纬度5°×5°小区范围内10年内的最高总产量则从70年代的8×104t,增加到90年代超过20×104t。渔获量空间分布除了随着渔业发展向外海扩展以外,还受到被称为南方涛动的ENSO现象的明显影响,一般来说渔获量经度中心在厄尔尼诺年比较偏东,在拉尼娜年比较偏西,渔获量纬度重心在厄尔尼诺年或次年比较偏南,在拉尼娜次年比较偏北。此外,黄鳍金枪鱼渔获量经度重心在厄尔尼诺年变化比较大,渔获量纬度重心在厄尔尼诺年或次年变化比较大。  相似文献   
45.
<正>随着茧丝绸行业的复苏,蚕茧价格大幅回升,蚕农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因茧价提高而带来的丰厚利益,广大蚕农养蚕积极性大大提高,普遍增植桑树,养蚕积极性空前高涨。要获得好收成就必须重视养蚕前的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46.
47.
沈建华  丁农  邱萍 《中国蚕业》2002,23(1):27-29
菁松×皓月是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育成的一对春用蚕品种,因为其茧丝质成绩优良,多年来一直是浙江省春蚕当家品种.但近几年来随着乡镇工业的迅速发展,农村氟化物污染严重,菁松×皓月由于其耐氟能力较弱,时常出现氟化物中毒现象,造成蚕茧欠收.能否对菁松×皓月进行改良,在保持其茧丝质优良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其耐氟能力,一直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据报道,林昌麒等通过对200多个资源品种进行耐氟性鉴定,发现了带耐氟显性主效基因的载体品种T6,用T6与菁松、皓月原种杂交,再连续回交固定,已经选育出耐氟改良品种菁松F×皓月F,该品种在保持原菁松×皓月主要优良经济性状的同时,耐氟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全龄耐氟在90mg/kg以上.2000年春从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引进菁松F×皓月F进行耐氟性测定及常规饲养比较,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8.
分析了20世纪70年代至今美国Reid种质在中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中的研究与应用,结果表明优良玉米自交系5003、U8112、掖478、掖107、铁7922、丹9046等和玉米杂交种掖单2、4、12、13号、沈单7号、本玉9号、成单14、雅玉2号、登海11、郑单958和东单60等对中国玉米育种研究和生产应用产生了重大影响,做出了巨大贡献。其间利用的主要杂优模式为美国Reid与旅大红骨、四平头、Lancaster、美国P78599种质、综合种选亚群和Suwan亚群等。新世纪如何继续沿用原有杂优模式和创建新的杂优模式都值得玉米育种家高度重视,为中国玉米育种和生产再上新的台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9.
由黑潮派生的各种暖流在冬季对东海而言是重要的热能来源,它们的态势会极大地影响东海的温度分布,从而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变化和发展。通过对2003年度冬东海暖流主干温度、暖舌前锋位置进行空间分析,并与历史状况比较显示今冬的黑潮、台湾暖流和对马暖流都接近历史最强水平,而黄海暖流也比多年平均略强一些。同时期沿岸水体的表面温度与历史的比较结果显示出与多年平均差不多的状况,且在整个冬季表现出明显地随沿岸气候变化的波动状态。所以,2003年度冬暖流的强势对暖流附近海域有一定的影响但并未波及沿岸海域。而对黑潮与其他暖流、沿岸水体以及中西太平洋热带表面水温的相关分析表明,黑潮对对马暖流、台湾暖流有很强的影响作用,但对黄海暖流、沿岸水体的影响不明显,此外,黑潮的水温变化则与中西太平洋热带海域水温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50.
北太平洋巴特柔鱼渔业2001年低产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沈建华 《水产学报》2003,27(4):350-357
中国在1993年开始试捕北太平洋巴特柔鱼后,数年间在该海域无论是船只数也好(年年维持在三、四百艘左右),渔获量也好(年产量在10×104t左右),中国的鱿钓船队已发展成为该渔业的主要生产力量。但2001年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折,年产量跌到7×104t多。通过对2001年的渔海况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1年度从海况方面而言,2001年存在的不利于柔鱼生长、集群的因素主要有:黑潮大蛇行、黑潮势力偏弱、北部水温过低和渔汛期流隔不明显。从资源情况而言,西部资源较大幅度的下降是使得渔获量减少的主要原因。而饵料不足也是渔获量降低的原因之一。此外,对东部渔场鱿鱼洄游、分布规律了解不够,使得这一群体未得到充分利用。所以,2001年低产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且在不同海区其主要原因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