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农学   2篇
  5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一) 1982年秋天,日照市水产研究所还是个无资金、无技术,一穷二白早就“断奶”的“弱病儿”。 宋全山,这个刚刚毕业于青岛海洋大学的高材生,怀着报效家乡、报效大海的满腔热血迈进了水产研究所的大门。 当时日照的水产育苗绝大部分是自然育苗,经济效益低下。宋全山决心寻求一条人工育苗的新路子。 道路从调查沿海理化生态开始。1986年冬天,他起早贪黑,有时全天24小时观察冰下对虾的生活习性,测量出两万多组数据。人跑瘦了,手冻肿了,而当他经过分析后发现,中国对虾有在冰下越冬的可能时,他心里却异常的热乎。于是,他又开始研究对虾室外越冬技术。 1987年9月,宋全山又大胆地将具有广阔养殖开发前景的真鲷鱼人工工厂化育苗技术作为自己的攻关课题。冬去春来,整整3年,每一个环节都写出10万字的笔记。功夫不负有心人。1991年,他的实验成功了,培育出真鲷鱼苗种480多万尾,并顺利通过了专家鉴定。他的实验单位育苗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