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综合类   10篇
畜牧兽医   24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研究通过手术去势对白来航、寿光鸡母鸡发育的影响,结果发现:去势后母鸡在鸡冠、肉垂、脚距和羽毛外型特征雄性化明显,出现第二性征的性反转现象.  相似文献   
22.
肝脏是机体的重要器官,功能复杂,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动物增殖发育的报道多集中在小鼠[1-3],检测NOR的研究多见于区别于某些肿瘤的良恶性、分级和分型以及对预后判断[4-6].在鸡的肝脏发育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7],本试验运用常规的H.E.染色方法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嗜银蛋白(NOR)染色对其进行了研究,探讨其在发育过程中的规律.  相似文献   
23.
盐酸小檗碱 绿原酸和黄芩苷对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檗碱、绿原酸和黄芩苷是清热类中药黄连、金银花和黄芩的重要化学成分,分别属于生物碱、有机酸和黄酮类化合物,体外抑菌试验多认为其具有显著的抑菌作用,故被广泛认为是上述中药在有效治疗感染性疾病的物质基础[1-3],但是已有的体外抑菌试验多用中药的粗提物进行,由于提取工艺、中药材来源及药材质量的不同,得出的抑菌浓度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4.
采用乙酰胆碱酯酶组化法,研究了山羊子宫内胆碱能神经的分布,结果,山羊子宫颈是经较丰富,在浆膜和肌层内有神经束伴血管而行并分支分布于血管壁,在粘膜及其皱褶上皮下,粘液腺上皮有神经丛分布,妊娠时子宫颈部的神经分布与未妊娠时相比无明显变化,子宫角部神经密度均低于子宫颈部,其内环行肌层中及其与内膜交界处神经密度略高,神经束伴血管而行并分支分布于血管壁,在子宫腺上皮下及内膜上皮下无神经分布,妊夺时作胎盘内无神经分布外,仍有神经束伴血管而行交分支分布于血管壁,在分布于血管壁的神经纤维减少,结果提示,胆碱能神经主要支配山羊子宫内血管壁及颈部粘液腺上皮和粘膜上皮,妊 时子宫颈部胆碱能神经无明显变化,而子宫角内支配血管壁的胆碱能神经纤维减少。  相似文献   
25.
口蹄疫146S病毒粒子抗原对微血管内皮细胞分泌IL-1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白介素1(IL-1)是免疫与炎症反应启动的重要调节因子。为了研究微血管内皮细胞(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MVECs)在口蹄疫病毒(foot and mouth disease virus,FMDV)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本试验采用ELISA方法检测了FMDV 146S抗原对体外培养大鼠心肌膜MVECs分泌IL-1α和IL-1β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正常情况下大鼠心肌膜MVECs能够低水平的分泌IL-1α和IL-1β,FMDV 146S刺激后其分泌量显著增加。结果表明,MVECs通过上调IL-1分泌,在FMDV抗原的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26.
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HB-2(sh)/2002滴鼻感染30日龄健康仔猪,分别于3、7、14、28、42天宰杀,用免疫组化法对呼吸道,泌尿道,生殖道和消化道的主要器官以及脑和主要淋巴器官中的病毒抗原进行了定位分析。结果表明,在各个时间段,病毒抗原阳性率最高的器官为呼吸道、消化道沿途的淋巴结,组织中的阳性细胞多数为巨噬细胞和树突细胞,从个别猪的脑、心肌、肝和呼吸道上皮的细胞检测到阳性信号,同时发现该毒株主要在巨噬细胞和呼吸道腺上皮细胞复制。  相似文献   
27.
小型猪消化器官的组织发育滕可导秦德超(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北京海淀100094对于猪胃、肠、胰和肝的组织结构已经有很多报道[1,2]。但对以上各器官显微结构的年龄变化未见系统的资料。在生产实践中不同品种和日龄的器官形态学资料具有更大的实用价值。医...  相似文献   
28.
为探讨仔猪小肠肌问神经元类型与仔猪发育的关系,本研究采用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0、5、28日龄仔猪小肠肌间神经元进行了定性研究和定量测定.结果表明神经元大小和形态与神经元的发育直接相关,0日龄时,神经元多为幼稚型,5~28日龄时神经元逐渐趋于成熟;0日龄小肠各段的肌间神经元教量分别为十二指肠272.11±49.21、空肠173.89±30.95、回肠177.22 4±40.58,均显著高于5和28日龄相应肠段;28日龄仔猪十二指肠肌间神经丛 NADPH 阳性神经元占神经元总群的百分比(NADPH 百分比)显著高于0日龄,其余肠段 NADPH 百分比随日龄增加无明显变化;肌间神经丛 NF 阳性神经元占神经元总群的百分比(NF 百分比)也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本研究揭示仔猪出生后肌间神经丛在形态和不同亚群神经元比例上均有一调整期.  相似文献   
29.
为研究干酪乳杆菌对发育期腹泻模型大鼠回肠黏膜结构及黏蛋白2(MUC2)含量的影响,利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过碘酸雪夫(PAS)染色法、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blot)及RT-PCR方法,以36只4周龄SD雄性大鼠为试验对象,随机分成6组,每组6只。采用5%硫酸镁溶液灌胃构建腹泻模型,10~8 CFU/mL干酪乳杆菌(LcZhang)液灌胃进行预防治疗,生理盐水灌胃作为空白对照。结果表明:干酪乳杆菌预防(6 h)组回肠V/C值、杯状细胞数量、MUC2蛋白含量及MUC2 mRNA的表达量比腹泻(6 h)组分别增加了10.89%、9.28%、26.44%和66.67%(P=0.00,P0.01,P0.01,P0.05);干酪乳杆菌预防(48 h)组回肠V/C值比腹泻(48 h)组显著增加了12.20%(P=0.00)。以上结果显示,饲用干酪乳杆菌进行预防能够显著提高腹泻大鼠回肠V/C值及杯状细胞数量,促进MUC2的合成,表明干酪乳杆菌可以有效维护4周龄大鼠肠道健康,减轻腹泻对大鼠肠道黏液屏障的损害,加强肠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30.
以皮下注射卵白蛋白(OVA)致敏的大鼠为模型,用甲苯胺蓝染色法和CD34免疫组化法,研究黄芪多糖粉针剂对大鼠皮肤组织内肥大细胞与微血管的影响。结果显示:皮下注射OVA刺激后,大鼠皮肤内CD34+微血管与肥大细胞密度分别从33.6和77.2个/mm2升高至67.2和180.0个/mm2,肥大细胞出现脱颗粒现象,且多聚集在微血管周围;黄芪多糖(APS)对OVA诱导的CD34+微血管与肥大细胞密度升高有显著下调作用,分别降至39.7和99.7个/mm2;且显著降低肥大细胞的脱颗粒现象。结果表明,通过下调微血管内皮细胞表面CD34的表达、减少肥大细胞在微血管旁的聚集与脱颗粒,从而抑制炎性细胞与微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可能是黄芪多糖(APS)发挥抗炎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