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8篇
综合类   22篇
水产渔业   62篇
畜牧兽医   7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51.
中华鳖非寄生性肝病组织病理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潘连德 《水产学报》1998,22(2):129-135
运用病理解剖,显微与亚显微组织病理学研究方法,详细研究了温室养殖中华鳖非寄生性肝病的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表明,肝脏是该病最严重的病灶,按病程发展的病理变化和典型临床症状,划分为I~Ⅳ时期。病鳖表现出肝损害所致的组织炎症反应,肝细胞水样变性和脂肪变性,肝性水肿和血肿,肝细胞坏死,肝组织硬变和腹水等病理特征。随着病程的发展,肝脏由功能不全到功能衰竭,直至病鳖死亡。文中还探讨了该病的致病因和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2.
介绍了鳖鳃腺炎的一般临床症状、病原学和病理学研究现状以及实际生产中的防治办法。对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环境因素和其他因素的研究进行了阐述,总结了目前生产中预防和治疗的方法,提出对"鳃腺炎"病名的质疑,疾病模型的研究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3.
54.
在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的抢救、暂养、养殖和放流工作中,采用水产动物医学的临床诊治技术和方法,对中华鲟的健康和疾病进行跟踪检验、诊断、预防和控制,以保障中华鲟自然资源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总结几年来对中华鲟病害防治临床实践的经验,发现细菌性烂鳃病、细菌性烂鳃和胃充气并发症是常发性疾病,一旦发生且治疗不及时,死亡率极高.细菌性烂鳃和胃充气并发症是一种未见报道的鲟鱼常见病,不同规格的中华鲟都有发病,诊断时要注意与临床症状相似的鳔充气、肠充气加以区别.  相似文献   
55.
中华鳖的集约化养殖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得到空前发展,但食源性和药源性等非寄生性疾病极为突出和严重。这类疾病的病因涉及到养殖工艺、营养与饲料、毒物与毒理、疫病防治等交叉学科,病症多样,危害严重。1996年以来,我国的一些温室养鳖场相继发生中华鳖非寄生性肝病(潘连德,1998),由于这种病的诊断复杂(潘连德,1999),治疗困难,各地出现许多误诊和误治现象。另外,诸如水质恶化疾病(川崎义一,1987)、“鳖蜡样质症”(延东 真,1977)、“脂质代谢异常症”(福田博业,1960,1961)等非寄生…  相似文献   
56.
随着集约化养殖工艺的逐步深化,由环境条件等因素引起的非寄生性鱼病日趋严重,尤其是由于饲料营养失衡、强化投饲、饲料中含有有毒物质、乱用药和滥用药,造成鱼类肝、肾、脾损害及其综合症肆虐,并继发传染性疾病,罹病养殖动物临床症状复杂、诊治困难。这类疾病中,最...  相似文献   
57.
在池塘环境下,对自然发生鱼气泡病时水体的溶氧过饱和度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在池塘水平均溶氧值相差不大的条件下,水体分层不明显的池塘比水体分层严重的池塘更易发生慢性气泡病。在实验室中模拟出各种与调查池塘溶氧过饱和度相似的环境,将鱼体质量均为50 g的100尾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随机分为4组,在不同溶氧饱和度条件下(50%~100%、100%~150%、150%~200%、200%~250%)饲养20 d,对自然发病和人工条件下发病的大口黑鲈进行临床检查和组织病理观察。结果表明:自然发病鱼和人工条件下发病鱼的临床症状一致,均表现为眼球角膜突出、不透明,鳃丝、眼球后极和鳍条基部等处出现气泡;两者的组织病理变化一致,均表现为眼球视网膜与脉络膜脱离,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肥大、增生,随后坏死消失,脉络膜丛出现大量气泡,角膜血管化;肝脏、肾小管、肠道微绒毛和鳃丝复层上皮等处细胞空泡化,未成熟血细胞增多,血细胞破裂后含铁血黄素沉着,导致炎性细胞浸润。  相似文献   
58.
世界上一些渔业发达的国家,十分重视对养鱼单产有重要影响的水质、鱼病、水生生物及饵料消化等方面的指标控制和检测的研究,有的国家还以法规的形式颁布了有关项目的具体指标。我国也制定了“渔业水质标准”,以加强对水质的检测。然而,这些检测工作多限在实验室内进行,适于野外实地检测的研究报道甚少。国内以往研制的一  相似文献   
59.
60.
用不同浓度硫酸铜、异噻唑啉酮对采自养殖池塘的黄丝藻藻华染毒,分时采样,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叶绿素a(Chll a)含量,用相应的试剂盒测定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硫酸铜、异噻唑啉酮对黄丝藻24、48、72、96 h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分别为5.551、4.543、3.646、2.898mg/L和13.712、9.858、8.680、5.114 mg/L.随着浓度的升高,硫酸铜、异噻唑啉酮对黄丝藻的毒性越来越强,浓度为2.40 mg/L时黄丝藻Chll a含量、SOD、CAT活性较低,而MDA含量较高,说明此时黄丝藻细胞已经完全解体.浓度为0.42 mg/L时,各个测量值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说明低浓度两种除藻剂96 h内对黄丝藻的毒性较小.结果说明两种除藻剂都可以抑制或者杀死黄丝藻藻华,并且硫酸铜对黄丝藻藻华的毒性较异噻唑啉酮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