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4篇
林业   9篇
农学   10篇
  38篇
综合类   61篇
农作物   15篇
畜牧兽医   27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3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密肥互作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完善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栽培技术体系,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试验法,研究了不同密度和施肥水平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6.75×104株·hm-2种植密度下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4.50×104株·hm-2密度处理。不同施肥处理条件下,玉米穗 行数和产量均以施纯氮180 kg·hm-2,施过磷酸钙144 kg·hm-2处理最高;玉米百粒重和 水分利用效率均以施纯氮210 kg·hm-2,施过磷酸钙168 kg·hm-2最高;6.75×104株·hm-2密度下施纯氮210 kg·hm-2,施过磷酸钙168 kg·hm-2处理互作效应显著,玉米百粒重、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其他处理。说明6.75×104株·hm-2密度下施纯氮210 kg·hm-2,施过磷酸钙168 kg·hm-2是当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生产中比较理想的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  相似文献   
102.
胡麻产量形成模型是胡麻生长模型中的重要子模型,其准确性关系到整个模型的模拟性能。本研究拟构建能较准确预测不同生产情况下胡麻的产量形成模型,为胡麻实际生产提供科学指导。模型利用2012—2013年胡麻西北主产区定西和榆中试验站不同肥料、不同播种方式、不同种植密度和不同氮磷水平的试验结果,以胡麻生理生态过程为主线,分别构建了产量构成因素法(基于品种遗传参数:单位面积蒴果数、每果粒数、粒重与水肥胁迫因子、累积光合速率)的产量形成模型和基于粒壳比法(基于粒壳比和蒴果干物质总量)的产量形成模型;利用2014—2015年试验区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较广泛验证。验证结果表明,产量构成因素法对定西地区不同肥料、不同播种方式、不同种植密度产量模拟值的RMSE平均为133.47 kg×hm~(-2),粒壳比法的RMSE平均为195.51 kg×hm~(-2);利用最小二乘法计算的决定系数R2产量构成因素法与粒壳比法分别为0.819 8和0.743 9。榆中地区12个氮磷处理水平产量构成因素法平均RMSE值为140.70 kg×hm~(-2),粒壳比法的RMSE平均为193.22 kg×hm~(-2);产量构成因素法与粒壳比法预测的产量值与观测值R2分别为0.832 9和0.805 8。结果表明,产量构成因素法对产量的模拟效果优于粒壳比法,针对不同品种不同栽培方式,把单位面积蒴果数、每果粒数与粒重作为品种遗传参数的产量构成因素法能更精确模拟胡麻的产量,具有较高的预测性和通用性。  相似文献   
103.
【目的】针对陇东地区热量资源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特点,筛选适宜在陇东旱塬种植的高水分利用效率和高光合效率的复种玉米品种.【方法】通过田间试验,比较研究油菜收获后复种‘德美亚1号’‘德美亚2号’‘CX350’‘金顿302’‘新玉40’‘新玉54’6个玉米品种的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6个玉米品种的叶面积指数和叶片叶绿素SPAD值均表现为‘德美亚2号’最大;6个品种开花后的净光合速率(Pn)和气孔导度(Gs)均随生育进程的推进而逐渐降低,其中在花后50d内‘德美亚1号’和‘德美亚2号’的Pn和Gs始终高于其他品种.6个品种胞间CO_2浓度(Ci)随生育进程的推进而逐渐增加,其中‘金顿302’在花后50d内具有较高的Ci,最高达306.7μmol/mol,且该品种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百粒质量和产量均为‘德美亚2号’最大,较最小的‘金顿302’分别高20.23%和16.50%.【结论】综合以上指标,认为‘德美亚’品种是当地首选的复种玉米品种,其次可选‘新玉’系列品种.  相似文献   
104.
为了探明地肤地上部水浸提液对胡麻的化感机理,以盆栽试验结合实验室分析,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地肤地上部水浸提液对胡麻抗氧化性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浓度地肤地上部水浸提液胁迫下,胡麻的SOD、POD活性均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MDA含量呈平稳上升趋势;在同一处理时间段,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SOD、POD活性促进(抑制)率变大,MDA含量增大。表明地肤地上部水浸提液化感物质对胡麻保护性酶活性和膜脂过氧化作用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5.
干旱胁迫及复水对豌豆根系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干旱胁迫及复水对豌豆根系脱落酸(ABA)、吲哚乙酸(IAA)、赤霉素(GA)和玉米素(ZT)等4种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均导致各生育期豌豆根系ABA和IAA含量增加,GA和ZT含量减少,且随干旱胁迫程度的加重变化量增大.同时对各生育期豌豆根系内源激素比例产生影响,对ZT与ABA、GA与ABA、GA与IAA、ZT与IAA比例影响较大,对ZT与GA、IAA与ABA比例影响较小.旱后复水可对各生育期豌豆根系内源激素含量产生补偿效应,其补偿量决定于豌豆生育时期、干旱胁迫强度和复水历时.同时促进各生育期豌豆根系内源激素比例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06.
为明确施肥量和种植密度对优质小麦灌浆期生理特性的影响, 采用多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试验方法, 对优质冬小麦"陇鉴301"的籽粒灌浆期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 并就施肥量、种植密度2因素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不同肥密水平对小麦灌浆进程均产生影响.中肥高密度处理对小麦灌浆最有利, 高肥高密度处理下产量最高, 为4 188.09 kg·hm-2.肥密水平对冬小麦3项光合指标均产生影响, 但影响的具体程度因光合指标和处理而异, 高密度中肥处理有利于提高叶片光合速率, 高密度高肥处理有利于提高叶片蒸腾速率, 高肥水平则有利于提高叶片的气孔导度.灌浆、产量及生理特性的肥密互作效应达极显著水平, 且具有正向的互作值.为提高小麦产量, 生产上应依据品种特性来协调确定施肥量和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07.
研究了不同前茬(冬油菜茬、冬小麦茬)与不同施氮量(N0,0 kg·hm~(-2);N120,120 kg·hm~(-2);N240,240 kg·hm~(-2))对半干旱黄土高原夏玉米产量和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显著增加了夏玉米产量,与不施氮比较,冬油菜茬和冬小麦茬分别增产9.76%~24.88%和12.56%~22.50%,且冬油菜茬的产量高于冬小麦茬6.40%~11.05%。同一茬口不同处理间夏玉米田土壤总有机碳(TOC)含量为N_(240)N_(120)N_0,N_0、N_(120)和N_(240)处理下冬油菜茬土壤TOC含量分别高于冬小麦茬1.07~1.70、1.07~1.93 g·kg~(~(-1))和0.77~1.60 g·kg~(~(-1))。两种前茬下,夏玉米出苗至成熟土壤易氧化有机碳(EOOC)和颗粒有机碳(POC)含量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冬油菜茬土壤EOOC和POC含量分别高于冬小麦茬0.09~4.91 mg·kg~(~(-1))和0.05~0.27 g·kg~(~(-1))。施氮对土壤EOOC和POC的贡献率分别为0.34%~3.45%和10.14%~51.41%。综上分析,施氮有利于增加半干旱黄土高原夏玉米产量,并能促进土壤有机碳库的积累。在本试验区同等肥力土壤条件下,复播夏玉米以冬油菜茬为优,且施氮量以240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108.
胡麻器官生长与干物质分配的准确模拟是预测胡麻产量的关键模型。利用2012-2013年定西和榆中试验站胡麻不同播种方式(残膜直播、覆盖新膜播种、揭残膜后直接播种),种植密度(3×106(D1)、4.5×106(D2)、6×106(D3)、7.5×106(D4)、9×106(D5)、1.05×107(D6)、1.2×107(D7)粒·hm-2)和氮磷水平的试验,采用关键遗传参数叶片生物量、蒴果生物量、收获指数增长率、最大收获指数、籽粒含油量、碳水化合物含油率、籽粒水分含量等确定各器官物质分配比例,基于农业生产系统模型(APSIM)构建胡麻干物质分配与器官生长模拟模型,2014-2015年试验数据用于模型验证。结果表明,定西试验区不同肥料、播种方式的地上部总干重模拟结果分别为:RMSE值平均1.7652 g·plant-1,R2平均0.8649,不同播种方式模拟RMSE值平均1.8928 g·plant-1,R2平均0.8453;不同种植密度、氮磷处理水平的地上部总干重平均RMSE值分别为1.5344 g·plant-1、1.9371 g·plant-1,平均R2分别为0.9135、0.8267,各器官干重茎、叶、果的平均RMSE值分别为1. 7751、2. 6371、1. 9785 g·plant-1,R2分别为0.9344、0.8077、0.9118。检验结果表明,模型可较好模拟胡麻地上部总干重和地上部各器官干重的变化动态。  相似文献   
109.
为明确水氮耦合效应对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丘陵沟壑区胡麻耗水特性的影响,筛选出适宜当地的灌水量和施肥量,采用三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以轮选2号(V1)、定压22号(V2)2个胡麻品种为主区,3个灌水量0(W1)、1 200(W2)和1 800 m^3·hm-2(W3)为副区,3个氮肥梯度0(N1)、60(N2)和120 kg·hm-2(N3)为副副区,研究水氮耦合对胡麻不同生育时期的耗水特性、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量和施氮量主要影响100 cm以上土层土壤含水量,表现为W3>W2>W1,N3>N2>N1,成熟期0~100 cm土层平均土壤含水量W3较W2、W1分别高9.04%和30.93%,N3较N2、N1分别高5.96%和9.68%;品种、灌水、氮肥对产量有显著影响,V2较V1增加8.94%,W3、W2较W1分别增加40.35%和27.42%,N3、N2较N1分别增加13.86%和8.50%,除VXN外,各处理两因素间交互作用显著(P<0.01),而三因素间交互作用不显著;农学利用率随着灌水量、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偏生产力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综合评价水氮互作效应对胡麻耗水特性、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建议在试验区条件选择V2品种、灌水为1 800 m^3·hm-2,施氮量为60 kg N·hm-2。综上,适宜的水氮耦合模式在增加旱地胡麻籽粒产量、促进土壤水分吸收的基础上,能够保证胡麻的高产高效。本研究结果为旱区胡麻高产栽培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0.
零上低温处理对不同甘蓝型油菜品种抗寒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鉴定甘蓝型油菜品种的抗寒性,采用人工气候箱控温的方法,对从国外引进的12个甘蓝型油菜品种进行零上低温处理,以观测不同品种抗寒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降低,各品种叶片的含水量下降,细胞膜相对透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增加,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含量上升,其中4个品种(系)表现出较强的抗寒性,2个品种(系)的抗寒性则相对较弱。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细胞膜相对透性和可溶性糖含量与甘蓝型油菜品种抗寒性的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