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综合类   16篇
畜牧兽医   7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炎消热清的镇痛作用及其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炎消热清(AEE)的镇痛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采用热板法和扭体法考察AEE的镇痛效果,并观察热刺激下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DDC)、氟哌啶醇(Hal)、L-色氨酸(L-Trp)、赛庚啶(CYP)等药物对AEE镇痛作用的影响,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热刺激所致疼痛小鼠全脑中的前列腺素E2(PGE2)含量。结果表明,AEE可明显减少醋酸扭体试验中小鼠的扭体次数,降低热刺激小鼠疼痛反应;可显著降低热刺激所致疼痛小鼠全脑中PGE2的含量和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对痛觉的敏感度,与氟哌啶醇之间存在明显的协同效应,与L-色氨酸和赛庚啶之间拮抗效应显著。说明AEE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镇痛机制可能与其降低小鼠全脑中的PGE2含量以及增加去甲肾上腺素(NE)的含量、阻断多巴胺(DA)受体有关。  相似文献   
42.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疫苗缺乏交叉免疫或完全无交叉免疫,发病后无特效药物治疗.有些中药具有抑杀病毒的作用,且能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具有非特异性的抗病毒功能,用于鸡IB的临床防治收效甚好,所用方剂与西药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针对研发防治鸡传支中药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研究的思路和途径,应避免仅对草拟方剂做简单的临床验证,需要对中药方剂的药效学、药理学、药代动力学、毒理学、中药化学及作用机理做深入研究,以及科学严谨的试验设计支持,大量试验数据证明,以期进一步完善并扩大中药在防治畜禽传染性疾病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43.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绿色无抗奶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中药由于具有抗菌、消炎、低毒、无残留或低残留等特点,因此,用中药治疗乳房炎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44.
氢溴酸槟榔碱对小鼠小肠推进的时效及量效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将氢溴酸槟榔碱开发为驱畜禽绦虫新药,同时为确定临床用量等提供科学依据,进行了氢溴酸槟榔碱对小白鼠小肠推进率的时效及量效关系的研究。结果显示,小肠推进率随给药剂量增大而增大,表明氢溴酸槟榔碱对小鼠在体肠自发性蠕动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关系。  相似文献   
45.
"复方葛黄消炎液"刺激性及急性毒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复方葛黄消炎液”进行了兔点眼刺激试验和小鼠急性毒性试验(口服试验和腹腔注射试验),并计算其半数致死量(LD50)。结果表明该药无刺激性;7只小鼠(分2组)口服剂量从10mL/kg增加到15mL/kg,小鼠仍健康存活,表明该药安全无毒;通过50只小鼠(分5组)腹腔注射试验,其LD50为7.686g。  相似文献   
46.
用稀盐酸从槟榔生药中提取槟榔碱(Arecoline),将提取物依次用乙醚、高浓度酒精溶解过滤,然后和适量的氢溴酸反应制成氢溴酸盐,用薄层层析鉴定氢溴酸槟榔碱,用高效液相测定其含量,熔点熔程法鉴定纯度。结果稀盐酸提取法提取槟榔碱在成本和提取率方面均明显优于高浓度酒精提取法。  相似文献   
47.
牛呼吸道疾病的病原学与防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牛呼吸道疾病的出现多是由牛疱疹病毒1型(BHV-1)、牛呼吸道合包体病毒(BRSV)、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牛副流感病毒3型(BPIV3)、牛冠状病毒(BCV)、牛支原体、出血性败血性巴氏杆菌等病原的单独或混合感染造成的。文章针对这几种病原的病原学及相应的防制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8.
观察阿司匹林丁香酚酯对大鼠血液学成分及血液生化指标成分的影响,为其临床开发应用提供依据。选择成年健康W 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阿司匹林丁香酚酯组、阿司匹林对照与丁香酚药物对照组,连续灌服相应药物2周,在最后1次灌药后每组各取1/2大鼠,股动脉取血,留下的1/2动物停止给药后继续观察1周再取血。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与全自动血液生化分析仪测定大鼠的红细胞、血小板、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碱性磷酸酶等血液学、血清生化各项指标。结果:阿司匹林丁香酚酯对大鼠血液成分及血液生化有一定的影响,且影响较阿司匹林小;具有显著降低大鼠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含量的作用,且强于阿司匹林与丁香酚。试验表明阿司匹林丁香酚酯对血液及血液生化指标影响较低,较对照药具有更好的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49.
为阐明塞拉菌素的毒性,指导临床用药,对其原料药和制剂进行了口服和经皮2个途径给药对小鼠和大鼠的急性毒性试验。预试验中小鼠和大鼠一次性口服不同剂量的塞拉菌素原料药和制剂,测定LD0和LD100,再根据简化寇氏法分组正式试验,测定LD50和95%可信限。结果测得小鼠口服塞拉菌素原料药的LD0、LD100、LD50和95%可信限分别为4 g/kg、12.6 g/kg、8.72 g/kg和7.73~9.82 g/kg;大鼠口服塞拉菌素原料药的LD0、LD100、LD50和95%可信限分别为1.6 g/kg、5 g/kg、2.51 g/kg和2.24~2.82 g/kg;小鼠口服塞拉菌素制剂的LD0、LD100、LD50和95%可信限分别为4.2 g/kg、8.4 g/kg、7.71 g/kg和7.26~8.19 g/kg;大鼠口服塞拉菌素制剂的LD0、LD100、LD50和95%可信限分别为3.4 g/kg、8.4 g/kg、6.62 g/kg和6.10~7.53 g/kg。由于LD50值均在501~150 00 mg/kg,故塞拉菌素原料及制剂判断为低毒或实际无毒物质。小鼠和大鼠分别透皮给予高剂量塞拉菌素制剂10 g/kg,未见毒副反应,表明临床用药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50.
针灸学是我国传统中医学的一支奇葩,应用针刺腧穴治疗疾病具有悠久的历史,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在应用针刺治疗卵巢疾病方面,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近年来,随着对针刺腧穴调控雌性生殖内分泌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其机理方面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也取得了长足进展,现就近年来针刺腧穴治疗卵巢疾病及对雌性生殖内分泌激素调节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