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20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15篇
  19篇
综合类   69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27篇
畜牧兽医   112篇
园艺   14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41.
王冲  娄玉杰 《家畜生态》2004,25(3):10-13
本试验以绵羊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常规养分测定、消化试验和瘤胃降解试验(尼龙袋法),对生物纤维饲料的常规养分、饲用价值、瘤胃降解特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生物纤维饲料中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无氮浸出物、钙和磷的含量分别为:65.61%、21.97%、1.88%、3.00%、7.79%、30.97%、0.85%和1.13%;绵羊对生物纤维饲料的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粗灰份、无氮浸出物和能量的消化率分别为74.71%、84.81%、72.24%、72.68%、45.41%、77.52%、77.76%;同时测得生物纤维饲料原样中的消化能为10 100kJ/kg;生物纤维饲料干物质的有效降解率为61.75%,而蛋白质的有效降解率为73.73%。  相似文献   
142.
菏麦28是以菏泽市农业科学院培育的大穗型中早熟超高产品种漯9908为母本,以高产大穗型品种潍麦8号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系谱选择,培育出的新型大穗小麦新品种。该品种穗大、粒多,同时又具有一定群体数量,具有丰产性好、综合性状好的优点,2020年通过山东省审定,适宜在山东省高肥水地块种植。  相似文献   
143.
君子兰未成熟胚四倍体诱导及染色体数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冲  雷家军  邢桂梅  姜闯 《园艺学报》2011,38(7):1371-1376
 以君子兰(Clivia miniata Regel.)品种‘胜利’为试材,采用一种新型外植体未成熟胚,利用秋水仙素与组织培养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秋水仙素浓度、处理时间和不同胚龄对未成熟胚诱导加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MS + NAA 2.0 mg · L-1 + BA 1.5 mg · L-1培养基上,0.01%秋水仙素处理180 d胚龄的未成熟胚20 d诱变效果最佳,四倍体诱变率最高,达30.8%,形态变化率达36.5%,死亡率为34.1%。经0.03%秋水仙素处理120 d胚龄的未成熟胚30 d诱变效果也较好,四倍体诱变率较高,达24.0%,形态变化率达21.1%,死亡率为46.7%。经染色体数观察,加倍处理后代中存在2x、4x和混倍体植株。随机调查了267株加倍处理植株,得到30株四倍体(2n = 4x = 44)、194株二倍体(2n = 2x = 22)和43株混倍体,平均四倍体诱变率为11.2%。秋水仙素处理出现的植株生长缓慢,生根明显较晚,叶片变宽变短等形态变化可以作为加倍的初期有效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44.
从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结构和组成部分的贡献率出发,采用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分类找出了近年来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的主要决定因素:土地流转和农业技术进步;以及工资性收入增长的主要决定因素:城市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并结合当前国家在三农方面的相关政策和改革重点,提出了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5.
蚯蚓与丛枝菌根真菌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植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欢  李晓林  张俊伶  王冲  向丹 《土壤学报》2011,48(4):847-855
蚯蚓和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都是有益的土壤生物,对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和植物吸收利用营养元素具有重要影响。本文综述了蚯蚓对AM真菌取食、传播和侵染的影响、蚯蚓与AM真菌相互作用的效应和机制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AM真菌与蚯蚓互作改善植物营养和生长以及协同修复土壤重金属方面的作用,以期为今后研究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6.
王冲  李润寅 《水产科学》2001,20(2):24-25
1997年4-5月,引进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发眼500万粒,利用孵化器流水孵化,水温17-28℃,经35-60h,获仔鱼210万尾,孵化率42%,稚鱼采取流入培育,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水丝蚓和少量配合饲料,水温20-21℃,经80d培养,平均体重5g,获稚鱼152万尾,成活率72.4%,幼鱼采取循环水培育,投喂水丝蚓,卤虫成全和配合饵料,经270d培育,幼鱼平均体重200g,存池数73万尾,成活率48%。  相似文献   
147.
贵州省铜仁地区位于黔东武陵山区,气候特征为气温温和,雨量充沛。全区可进行水产养殖的面积为18.8万亩,有效灌溉稻田面积100万亩,几乎所有地区都可实现自流灌溉;大部分河段年最高水温在27℃左右,最低水温在6.9℃以上,部分河段水温常年稳定在11℃~25℃,并有丰富的冷、热水资源。另外本地区河流水质十分优越:溶氧含量大于8毫克/升;生化耗氧量低于2毫克/升;PH值7~8;总硬度为60~160毫克/升。铜仁地区还有丰富的流水和冷水资源,为特种水产的养殖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特别是将各种水资源配合使用,将会使养殖对象常年处于适温范…  相似文献   
148.
【目的】蚯蚓和丛枝菌根真菌处于不同的营养级,但在促进植物生长和提高土壤肥力等方面却都发挥着积极作用。研究蚯蚓菌根互作及其对玉米吸收土壤中的氮、磷养分的影响,可为提升土壤生物肥力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田间盆栽方式,以玉米为供试作物,研究蚯蚓(Eisenia fetida)与丛枝菌根真菌(Glomus intraradices)互作及其对玉米养分吸收的影响。试验设置P 25和175 mg/kg两个水平。每个磷水平进行接种与不接种菌根真菌以及添加与不添加蚯蚓,共8个处理。调查了玉米生长、养分吸收以及真菌浸染和土壤养分的有效性。【结果】两个磷水平下,蚯蚓和菌根在增加玉米地上部和根系生物量方面有显著正交互作用(P0.05)。接种菌根真菌的各处理显著增加了玉米的侵染率及泡囊丰度、根内菌丝丰度等菌根指标。同时添加蚯蚓和接种菌根真菌的处理(AM+E)显著提高了菌根的侵染率、菌丝密度、丛枝丰度和根内菌丝丰度但是泡囊丰度有所下降。两种磷水平下,AM+E处理玉米地上部和地下部含氮量和含磷量均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处理。在低磷条件下,地上部氮磷总量的增加分别是添加蚯蚓和接菌的作用;而地下部磷总量的增加主要是菌根真菌的作用。在高磷条件下,单加蚯蚓显著增加玉米氮磷的总量,而接种菌根真菌对玉米氮磷吸收的影响未达显著性水平。在高磷条件下,单加蚯蚓的处理显著提高玉米地上地下部生物量(P0.05),而单接菌的处理效应不显著,蚯蚓菌根互作通过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实现对玉米生长和养分吸收的调控。在低磷条件下,单接菌显著提高了玉米的生物量(P0.05),单加蚯蚓的处理具有增加玉米生物量的趋势。菌根真菌主要促进玉米对磷的吸收,蚯蚓主要矿化秸秆和土壤中的氮磷养分增加土壤养分的有效性,蚯蚓菌根互作促进了玉米根系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并形成氮磷互补效应。【结论】无论在高磷还是低磷水平下,蚯蚓菌根相互作用都提高了玉米地上地下部生物量、氮磷吸收量同时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蚯蚓菌根相互作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取决于土壤养分条件。在高磷条件下(氮相对不足),蚯蚓菌根互作通过调控土壤微生物量碳、氮调控玉米生长和养分吸收。低磷条件下,菌根主要发挥解磷作用,蚯蚓主要矿化秸秆和土壤中的氮素,蚯蚓和菌根互补调控土壤中氮、磷,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养分吸收。  相似文献   
149.
警犬作为一项特殊的警用装备,不但具有生物特性,而且具有警用用途,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以警犬技术作为切入点开展"安保进校园、社区"和"警营开放日"活动有着较强的可操作性,这既是公安机关与群众交流、展示良好形象的重要窗口,又是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平安建设的重要举措,对于提升警犬工作的社会影响力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0.
以亚洲百合杂种系的3个不同倍性品种"布鲁拉诺"(‘Brunello’,4x)、"耀眼"(‘Dazzling’,3x)和"多安娜"(‘Pollyanna’,2x)与东方百合杂种系的2个二倍体品种"西伯利亚"(‘Siberia’,2x)和"索邦"(‘Sorbonne’,2x)为试材,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法和胚培养法,研究了亚洲百合与东方百合几个品种正反交授粉后花粉萌发及花粉管生长过程和不同方法处理幼胚对胚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以期获得亚洲百合与东方百合远缘杂交新品种。结果表明:除"耀眼"外,杂交中其它百合品种柱头上的花粉均能萌发并形成花粉管,但多数花粉管在授粉72h后表现出顶端膨大、缠绕折叠或出现胼胝质等异常现象,只有少量花粉管到达子房。其中,"布鲁拉诺"×"西伯利亚"、"布鲁拉诺"×"索邦"、"索邦"×"布鲁拉诺"和"索邦"×"多安娜"组合花粉管在授粉120h后到达子房;而"西伯利亚"×"布鲁拉诺"、"西伯利亚"×"多安娜"、"多安娜"×"索邦"和"多安娜"×"西伯利亚"组合中,花粉管生长缓慢甚至在花柱中停止生长,授粉120h后仍未伸向子房。同时,通过胚培养获得了种间杂种,胚培养时以授粉后40d左右胚龄为宜;最佳幼胚处理方法为剥离种皮和胚乳,只取幼胚的方法;MS+NAA 0.01mg·L~(-1)+BA 0.1mg·L~(-1)是胚培养的最适培养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