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9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29篇
  13篇
综合类   76篇
农作物   15篇
水产渔业   12篇
畜牧兽医   84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为探究自主研制的果园立式单轴开沟机刀片数量对开沟质量及功耗的影响及刀片在作业过程中受力最大的部位,采用离散元法建立了4刀片刀具开沟过程的仿真模型,并运用转速—扭矩测量平台获得了开沟过程中刀具的真实功耗,得出仿真模型的误差为9.3%,从而验证了离散元法对刀具开沟过程进行模拟的可行性。运用该仿真模型分别对刀片数目为3和5的刀具开沟过程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当刀片数目为3时刀具的功耗最小,刀片数目为4为时开沟效果最好。通过分析4刀片刀具工作时的受力情况,得知其在工作开始时功耗波动较大,底端刃口处始终受到较大力的作用,因而应对其进行耐磨处理。  相似文献   
22.
梅花鹿瘤胃液85℃水浴20 min,接种于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挑取菌落,经纯化培养后观察其个体和菌落形态特征,对分离菌株进行生理生化性状鉴定,最后通过对细菌16S r RNA测序,建立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7株分离菌中2株与枯草芽孢杆菌的序列相似度在99.93%以上,1株与地衣芽胞杆菌的序列同源性达99.76%,3株与赖氨酸芽孢杆菌的序列相似度在99.58%,1株与解木糖赖氨酸芽孢杆菌的序列相似度达99.37%。结合生理生化性状鉴定结果,可确定7株分离菌中3株为芽孢杆菌科芽孢杆菌属成员,4株为芽孢杆菌科赖氨酸芽孢杆菌属成员。  相似文献   
23.
探讨砒砂岩区不同宽度沙棘缓冲带生态调控效益的差异,对有效防治土壤侵蚀生态建设具有现实意义。采用野外典型取样和室内测定方法,研究了缓冲带内及带外下坡土层的物理化学性质、土壤崩解速率和缓冲带内沙棘细根的比根长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缓冲带宽度的增加,缓冲带带内及带外下坡土壤的物理及化学性质优化程度逐渐提高。随沙棘缓冲带带宽的逐渐增加,土壤内细根的比根长也随之增加。沙棘缓冲带能有效降低沙棘缓冲带内及带外下坡土壤的崩解速率,并且带宽与土壤崩解速率呈负相关。比根长与崩解速率在0.05检验水平下显著负相关,当缓冲带带宽大于15 m时,林带内土壤中的细根比根长不再具有差异性,故15 m带宽的沙棘缓冲带为最适宽度。  相似文献   
24.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热性、高接触性传染病。口蹄疫病毒的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患病猪死亡率高,对我国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有十分大的影响。通过免疫接种、做好卫生消毒管理、加强饲养管理、建立生物安全的综合性措施对口蹄疫进行预防,并在发生疫情后及时采取封锁隔离,紧急扑杀的方式能够较好的控制口蹄疫的大规模扩散和传播。本文主要论述了猪口蹄疫在养殖生产中的危害及防控技术。  相似文献   
25.
利用RAPD技术对不同地区及不同季节发生危害的柞蚕寄生蝇进行了遗传多态性研究。选取11个随机引物对14份供试材料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共扩增出140条稳定条带,其中128(91.43%)条为多态性条带,表明柞蚕饰腹寄蝇(Blepharipa tibialis)、秋柞蚕寄生蝇(未命名)及栗蚕寄生蝇(未命名)间具有丰富的多态性。各材料间的遗传距离在0.0214~0.5143之间,利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14份供试材料可聚为两大类:栗蚕(Dic-tyoplocajaponica)寄生蝇与寄生柞蚕的寄生蝇各聚为一类,其中来自河南省的柞蚕饰腹寄蝇自成一类,来自东北地区的柞蚕饰腹寄蝇与秋柞蚕寄生蝇又各自聚为一类。  相似文献   
26.
本试验旨在探讨饲粮维生素A添加水平对育成期雄性蓝狐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氮代谢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选择90只健康雄性蓝狐,随机分成6组,每组15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各组饲粮以干物质基础的维生素A添加水平分别为0(Ⅰ组)、5 000(Ⅱ组)、10 000(Ⅲ组)、15 000(Ⅳ组)、20 000(Ⅴ组)和25 000 IU/kg(Ⅵ组)。预试期7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1)饲粮维生素A添加水平对蓝狐末重、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均无显著影响(P0.05)。2)饲粮维生素A添加水平对蓝狐干物质采食量、干物质排出量、干物质消化率和蛋白质消化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Ⅲ组脂肪消化率显著高于Ⅰ、Ⅳ、Ⅴ和Ⅵ组(P0.05)。3)饲粮维生素A添加水平对蓝狐食入氮、粪氮、尿氮、氮沉积、净蛋白质利用率和蛋白质生物学价值均无显著影响(P0.05)。Ⅴ组血清尿素氮含量显著低于Ⅰ、Ⅲ、Ⅳ和Ⅵ组(P0.05)。4)饲粮维生素A添加水平对蓝狐血清维生素D含量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Ⅵ组血清维生素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Ⅱ组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显著高于Ⅲ和Ⅳ组(P0.05),Ⅰ、Ⅱ、Ⅲ和Ⅳ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显著低于Ⅴ和Ⅵ组(P0.05),Ⅰ、Ⅱ、Ⅲ和Ⅳ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含量显著高于Ⅵ组(P0.05)。Ⅰ、Ⅱ、Ⅲ组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高于Ⅳ组(P0.05),显著低于Ⅴ和Ⅵ组(P0.05);Ⅰ组血清总胆固醇含量显著高于Ⅵ组(P0.05),显著低于Ⅱ、Ⅲ和Ⅳ组(P0.05)。由此可见,在本试验条件下,饲粮添加5 000 IU/kg以上的维生素A对育成期蓝狐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饲粮添加10 000 IU/kg维生素A显著提高了脂肪消化率。饲粮维生素A添加水平对育成期蓝狐血清生化指标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7.
本试验旨在研究半胱胺对冬毛期雄性水貂生产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及氮代谢的影响。试验采用双因子试验设计,影响因素为半胱胺添加水平和添加方式。选取167日龄、体重相近的健康雄性水貂56只,随机分为7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Ⅰ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Ⅱ、Ⅲ、Ⅳ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基础上添加60、90、120 mg/kg半胱胺的试验饲粮,半胱胺添加方式为连续添加,Ⅴ、Ⅵ、Ⅶ组试验饲粮分别同Ⅱ、Ⅲ、Ⅳ组,半胱胺添加方式为间隔添加(连续添加1周,间隔1周)。预试期7 d,正试期51 d。结果表明:1)Ⅲ、Ⅴ、Ⅵ、Ⅶ组的平均日增重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和Ⅳ组(P0.01),料重比极显著低于对照组和Ⅳ组(P0.01);间隔添加组的平均日增重、料重比极显著优于连续添加组(P0.01);90 mg/kg组料重比极显著低于120 mg/kg组(P0.01)。各半胱胺添加组的毛皮品质均有所改善,Ⅵ、Ⅶ组皮长及针毛、绒毛长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间隔添加组针毛长度极显著高于连续添加组(P0.01),90 mg/kg组针毛长度显著高于60和120 mg/kg组(P0.05)。半胱胺添加水平和添加方式的交互作用对平均日增重、料重比及针毛、绒毛长度产生了显著或极显著影响(P0.05或P0.01)。2)各半胱胺添加组粗蛋白质消化率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干物质、粗脂肪消化率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3)各半胱胺添加组粪氮排出量较对照组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1),Ⅵ组氮沉积显著高于对照组及Ⅱ、Ⅳ组(P0.05),间隔添加组氮沉积、净蛋白质利用率、蛋白质生物学价值较连续添加组显著升高(P0.05)。由此可见,饲粮添加半胱胺能够促进冬毛期雄性水貂的生长,并提高毛皮品质、营养物质消化率及氮代谢。综合考虑各项指标,在本试验条件下,冬毛期雄性水貂饲粮中半胱胺的最适添加水平为90 mg/kg,添加方式为间隔添加(连续添加1周,间隔1周)。  相似文献   
28.
地果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力和快速生长繁殖特性,可作为新型的园林绿化及园艺观赏植物。截至目前,关于地果在园林园艺方面的功能及应用研究鲜有报道。基于地果茎叶极强的繁殖能力和常绿观赏特性,本文从容器选择、造型设计和培育养护等环节描述了一种地果垂吊式创艺盆栽的设计和培育方法,并对该创艺盆栽在园林及园艺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9.
mcr-1基因是研究细菌耐药机制时从耐药菌株中发现的一种质粒介导的多黏菌素类耐药基因,mcr-1的发现突破了对耐药机制的认知,随着研究的深入,更多机制被揭示,其变异体也被发现.论文就mcr基因的分布及传播和引起多黏菌素耐药机制,与人、动物环境的关系和传播风险等进行了综述,以期能够对多黏菌素耐药性的认识和mcr基因的研究...  相似文献   
30.
为了解决联合收获机-运输车协同作业时,运输车粮箱装载不均匀,导致粮箱装载利用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维点云的动态均匀装载方法。该方法利用相机获取运输车粮箱内装载物的三维点云作为状态反馈信息,建立装载均匀性评估方式,以最均匀装载状态为目标,通过实时调整卸料装载点位置,使粮箱保持在均匀的装载状态。针对装载物相互遮挡对相机形成视觉盲区的问题,通过建立装载物的堆体模型和相机的遮挡模型,以最小期望误差为目标对盲区内装载物高度进行估计,并据此进行点云填充,从而得到能完整反映粮箱装载状态的三维点云。在搭建平台进行的实验中,对粮箱装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轻载、中载和重载3种装载状态进行测量,并对盲区点云位置进行估计,其盲区估计的平均误差低于5 cm。仿真结果表明,动态均匀装载方法能在有限装载周期内,将粮箱从任意的初始装载状态装载为均匀状态。单次装载量的平均高度增量为2 cm、粮箱的初始装载状态为空载时,装载物的最大高度方差为1 cm2。单因素仿真结果表明,稳定状态下的装载物高度方差与单次装载量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