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6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41篇
林业   18篇
农学   16篇
基础科学   24篇
  43篇
综合类   141篇
农作物   35篇
水产渔业   35篇
畜牧兽医   75篇
园艺   34篇
植物保护   1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目的】研究链霉菌(Streptomyces thermovulgaris)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中的作用及其生物学机理。【方法】以含水量为60%~65%的小麦秸秆段为原料,按菌料质量比1∶120接种链霉菌菌剂,以不接种链霉菌组为对照,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BIOLOG法和分光光度法研究链霉菌对小麦秸秆堆肥体系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在整个堆肥过程中,接种(+M)和不接种(-M)处理的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均呈现高-低-高的变化趋势,真菌数量呈降低的趋势。接种链霉菌菌剂,改变了堆体中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堆体细菌总代谢活性(AWCD)和细菌群落多样性均增加。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在整个堆肥过程,不接菌处理堆体细菌群落结构典型变量值的变异很小,而接菌处理的变异较大。整个堆肥过程,接菌处理的蔗糖酶活性比不接菌处理高50.07%,蛋白酶活性高21.63%。【结论】接种链霉菌菌剂能够提高堆体细菌数量,提高堆体蔗糖酶和蛋白酶活性,但接种处理堆体中细菌群落稳定性低于不接菌处理。  相似文献   
142.
综述了单胞藻各种浓缩方法——自然沉降法、化学浓缩方法和离心浓缩方法的研究概况,详细评述了近年来国内外采用超滤技术作为浓缩、分离过程的研究和应用进展,以及超滤作为膜分离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单胞藻浓缩领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3.
锦州地区玉米螟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玉米是锦州地区主要的农作物,但因种植结构过于单一又连年重迎茬,玉米螟危害加重。总结了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及危害特点,并提出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锦州地区玉米螟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4.
R-K蒸散模型用于华北平原冬小麦农田的参数校正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华北平原冬小麦田蒸散特征,并对蒸散估算模型在冬小麦田的适用性和稳定性进行分析,该文利用涡度相关系统对2013-2015年冬小麦田的蒸散量进行观测,以气象数据为基础对估算模型Rana和Katerji模型(简称R-K模型)进行修正;利用修正后模型对日蒸散量进行预测;并与FAO-PM模型的预测值及涡度相关系统的测量值进行对比,来说明R-K模型在冬小麦田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冬小麦田蒸散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日蒸散量在1月底最小,返青期开始逐渐增大,于4、5月份达到最大值;2个冬小麦生长季总蒸散量分别为436.3和334.8 mm。统计参数的对比说明修正后R-K模型对冬小麦田日蒸散量的预测效果优于FAO-PM模型。敏感性分析说明R-K模型对气象因素不敏感,稳定性良好。R-K模型对冬小麦不同生长阶段的蒸散量预测效果在后期表现最佳,其次为发育期、中期和初期,越冬期表现最差。该研究可为利用模型估算蒸散量及指导农田精确灌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5.
玉米已成为辽宁省第一大粮食作物.由于全省的气候条件比较复杂,不同生态区对玉米品种要求不同,决定了我省玉米品种类型的多样性.近年来,由于我省生产上玉米品种比较繁多,给玉米生产带来不同影响,使我省大部分地区的玉米品种得不到更新,严重影响了这些地区的玉米生产.针对此种情况,锦州农业科学院紧紧围绕玉米升级计划,加强高产、优质、多抗性的玉米新品种选育工作,并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锦单18号的成功选育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46.
共轭亚油酸在反刍动物中的营养调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共轭亚油酸(CLA)是一种主要从反刍动物脂肪和牛奶产品中发现的天然活性物质,是一类含有共轭双键的十八碳二烯酸(亚油酸)异构体混合物。亚油酸和亚麻酸在反刍动物瘤胃内通过异构化和生物脱氢反应形成CLA,反式脂肪酸在动物细胞内经A9-脱氢酶的脱氢作用也能形成CLA。饲料、瘤胃微生物、瘤胃PH值以及品种等都对CLA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就CLA的营养调控作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47.
为探讨施氮对黄土高原半湿润地区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通过田间长期定位试验,设置0 kg·hm~(-2)(N0)、100 kg·hm~(-2)(N100)、200 kg·hm~(-2)(N200)、300 kg·hm~(-2)(N300)和400 kg·hm~(-2)(N400)5个施氮水平,比较分析了不同处理间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0~200 cm土层土壤剖面水分动态变化及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与未施氮(N0)处理相比较,施氮处理的冬小麦籽粒产量、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干物质量和干物质量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增加,而各生育时期土壤水分含量降低。两年的冬小麦耗水量和籽粒产量均表现为N100、N200N0N300、N400;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干物质量水分利用效率均呈增加趋势,但N200与N300及N300与N400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综合来看,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200 kg·hm~(-2)时冬小麦既能高产,也可高效利用土壤水分。  相似文献   
148.
陇草1号是以不育系Tx623A为母本、苏丹草恢复系89105-2选为父本选育而成的杂交饲草高粱新品种。2016 — 2017年参加甘肃省饲用高粱区域试验,2 a 10点(次)折合平均鲜草产量97 008.15 kg/hm2,较对照增产5.86%。生育期120 d左右,株高329 cm,茎粗1.26 cm,平均分蘖数2.18个,茎秆含糖量131~156 g/kg。干重百分比中,粗蛋白87.0 g/kg、粗灰分84 g/kg、木质素71.8 g/kg、中性洗涤纤维(NDF)629 g/kg、酸性洗涤纤维(ADF)337 g/kg。茎中氢氰酸(HCN)含量8.64 mg/kg,叶中氢氰酸含量15.8 mg/kg。高抗丝黑穗病,发病株率为1.8%;抗叶斑病,抗高粱蚜。  相似文献   
149.
根据试验结果,总结提出了甘肃旱作农田饲用甜高粱丰产栽培技术,包括播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利用等。  相似文献   
150.
目的 探索长沙地区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中医体质分布特征及其与生活方式的相关性。方法 采取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来自于长沙地区工薪阶层的体检人群进行中医体质类型的抽样调查。结果 1.NAFLD的中医体质分布如下:(1)第一体质构成比:平和质42.9%、痰湿质17.1%、湿热质10.2%、阳虚质9.9%、气虚质6.2%、阴虚质6.0%、气郁质4.5%、血瘀质1.9%、特禀质1.3%;(2)不同性别、年龄NAFLD患者的中医体质构成比不一(P<0.01);2.NAFLD主要中医体质与生活方式存在相关性:(1)痰湿质中保护因素:睡眠较好(Exp(β)=0.432,P=0.023);危险因素:很少运动(Exp(β)=2.524,P<0.01);(2)湿热质中保护因素:偶吸烟(Exp(β)=0.326,P=0.003)、不饮酒(Exp(β)=0.266,P<0.01)、偶饮酒(Exp(β)=0.487,P=0.011)、清淡饮食(Exp(β)=0.105,P=0.002);(3)阳虚质中保护因素:睡眠较好(Exp(β)=0.318,P=0.01);危险因素:很少运动(Exp(β)=4.378,P<0.01)。结论 1.长沙地区NAFLD患者中医体质分布以平和质、痰湿质、湿热质、阳虚质为主,存在兼夹体质;不同性别、年龄的NAFLD患者中医体质分布不同。2.NAFLD中医体质与饮食、烟酒、睡眠、运动关系密切,其中很少运动是体质最重要的影响因素。(1)痰湿质以偏咸及肉荤饮食、常饮酒、常失眠、很少运动为主;其中睡眠较好为保护因素,很少运动为危险因素;(2)湿热质以辛辣饮食、嗜烟酒、很少运动为主;其中少烟酒、清淡饮食为保护因素;(3)阳虚质以清淡饮食、常失眠为主;其中很少运动为危险因素,睡眠较好为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