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3篇
林业   11篇
农学   16篇
基础科学   23篇
  31篇
综合类   28篇
农作物   14篇
畜牧兽医   20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11.
水稻第11染色体抗稻瘟病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稻瘟病抗性基因的不断发掘与分离克隆,抗病基因在水稻基因组遗传图谱和物理图谱的分布及不同类型抗病基因的结构特点逐渐明了。目前鉴定的水稻抗稻瘟病基因主要分布在除第3染色体以外的其余染色体上,其中第11染色体上分布的稻瘟病抗性基因数目至少有24个。此文概述了水稻抗瘟病基因在基因组的分布和抗性基因的结构特点,重点介绍了水稻基因组第11染色体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定位、克隆以及抗病基因类似物和抗性基因在该染色体上的分布特点,并对稻瘟病抗性基因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2.
水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分别由真菌病原菌Magnaporthe oryzae (M. oryzae)和细菌病原菌 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Xoo)引起,是造成世界范围内水稻减产的主要病因,水稻-稻瘟病菌及水稻-白叶枯病原菌互作已成为研究植物-病原菌互作的模式系统。本文归纳了目前已克隆的抗稻瘟病及白叶枯病基因与其分子结构和功能,概括了近年来鉴定的一些病原菌相关分子(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及稻瘟病菌和白叶枯菌分泌的效应蛋白,并总结了针对稻瘟病菌和白叶枯菌介导的病原物分子诱导的抗病反应(PAMP-triggered immunity,PTI)和效应蛋白诱导的抗病性(Effector-triggered immunity,ETI)及其信号传导途径的研究成果,指出效应蛋白-抗病蛋白间互作将为探索植物-病原菌间互作提供新的分子基础,并为水稻抗病育种实践提供借鉴与指导。  相似文献   
113.
大气氮沉降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为更好地了解氮沉降增加对草地土壤质量的影响,2013年7月,以白羊草(Bothrichoa ishaemum)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人工构建白羊草种群小区,在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人工干旱大厅进行模拟氮沉降的控制试验。本试验设置了裸地(LD)、对照(N0)和3个氮(尿素)添加处理,依次为2.5 g·m-2·year-1(N2.5),5.0 g·m-2·year-1(N5.0)和10 g·m-2·year-1(N10.0),探讨了氮沉降对白羊草群落土壤总有机碳(TOC)和易氧化有机碳(OC)各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N2.5)氮添加提高了白羊草土壤TOC含量,高浓度(N10.0)氮添加降低了土壤TOC含量;氮添加降低了白羊草土壤Cactive(活性碳组分)/TOC比例,增加了Cpassive(惰性碳组分)/TOC比例;在N5.0和N10.0氮添加水平,Cpassive/TOC趋向于达到50%;土壤活性系数随氮添加浓度的增加而降低。综上所述,随着氮添加浓度增加土壤Cactive与Cpassive含量趋于平衡,土壤碳库更加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14.
基于MODIS影像数据的陕北黄土高原植被区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被区划是造林种草的理论依据之一,研究植被区划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利用MODIS影像数据提取陕北黄土高原的归一化植被指数和反照率,然后对其进行决策树分类,提取两者在过渡区域的分类级别,并对其进行空间分析,得出两条分界线:吴堡-绥德-清涧-延川西部-延长西北部-延安市-甘泉北部-志丹;定边中线-靖边-横山-榆林中线-神木.第一条线以南为森林区,第二条线以北为干草原、沙化草原区,两条线中间的区域为森林草原区.这一结果可得到该区气候、土壤和植被实际分布等理论的支持.与以前利用经验方法的研究结果基本相同.表明,用MODIS影像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对大面积范围植被区划具有精度高、速度快、成本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5.
黄土丘陵区县南沟流域生态恢复的生态经济耦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一套简单、易于操作的小尺度生态经济耦合效应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模型。【方法】基于生态经济协调理论,在继承传统指标的基础上,引用了2个创新性指标——能值可持续性指数(ESI)和生态压力指数(EFPI),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县南沟流域生态恢复的生态经济耦合进行评价。【结果】县南沟"农-经济林果型"生态恢复模式的生态经济处于基本协调状态。【结论】"农-经济林果型"模式有效地改善了流域生态条件,促进了经济发展,产生了生态经济耦合效应。  相似文献   
116.
为了改良籼稻恢复系R747及其杂交种的稻瘟病抗性,以携带广谱抗稻瘟病基因Pi9的籼稻品系75-1-127为供体亲本,以R747为受体及轮回亲本,利用Pi9基因内功能标记,开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实践。获得了如下主要结果:室内接种试验表明,75-1-127与R747对来自国内外不同稻区的24份稻瘟菌菌株的抗菌谱差异显著,抗性频率分别为91.7%和41.7%,两亲本在田间自然病圃苗瘟抗性表现分别为高抗和高感;根据Pi9基因序列信息开发了一个共显性多态标记SPL-1,该标记在75-1-127和R747基因组中分别扩增出一条745 bp和一条850 bp的条带,标记基因型对稻瘟病抗感表型的选择效率为100%;从BC6F3株系中遴选出一个高抗苗瘟的改良恢复系R747-Pi9,并用它与不育系培矮64S、P88S和桃1A分别配制出高抗稻瘟病的杂交种;利用分布于水稻全基因组不同位点的220个SSR标记,分析了改良抗病恢复系R747-Pi9与受体亲本R747的遗传背景差异,结果表明R747-Pi9对R747的背景回复率为0.94。本研究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连续回交育种,成功定向改良了恢复系R747及其杂交种的稻瘟病抗性。  相似文献   
117.
PEG-6000胁迫下玉米品种萌发期抗旱性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以收集的52个推广应用的春播玉米为供试材料,运用渗透压为0.5 MPa的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测定各品种发芽率、耐旱萌发指数等10个鉴定指标。以鉴定指标的相对值作为抗旱性评价指标,应用多种分析方法对各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并对品种进行综合评价和分类。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各指标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发芽势可用于玉米萌发期抗旱性的快速与初步鉴定。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与耐旱萌发指数4项指标可作为抗旱能力的主要鉴定指标,种子吸水率与胚根胚芽长、贮藏物质运转率可作为间接抗旱鉴定指标。根据供试品种隶属函数值,利用聚类分析将其分为4个不同的耐旱等级,筛选出17个抗旱型品种。  相似文献   
118.
黄土丘陵区纸坊沟流域植被恢复的土壤养分效应   总被引:61,自引:4,他引:61  
经过 2 0 a多的人工恢复和封禁措施 ,纸坊沟流域内的植物群落对土壤养分产生明显影响 ,植被对土壤养分的作用表现为 ,在植被作用下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全磷、速效磷向土壤上层富集 ,但不同植被对养分的影响不同。从土壤剖面来看 ,植被对 0— 2 0 cm土壤养分作用大于 2 0— 4 0 cm;从植被生活型来看 ,草本对 0— 4 0 cm土壤养分的提高作用大于乔木和灌木。土壤全氮与土壤有机质之间有良好的线性相关关系 ,土壤全磷与土壤有机质之间也有一定的线性相关关系 ,其中 0— 2 0 cm相关性好 ,但 2 0— 4 0 cm相关性较差 ,说明土壤有机质的累积和分解对土壤全磷和全氮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9.
为了评估退耕还林(草)工程对黄土高原坡耕地土壤剖面水分含量变化的影响,通过整合分析研究了退耕还林(草)工程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退耕还林(草)使草原区和森林草原区土壤含水量显著降低,且随深度增加土壤水分含量呈下降趋势;而森林区土壤含水量未发生显著变化,且随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先增大再减小;退耕还林(草)导致3个分区中森林草原区土壤水分亏缺最严重。因此,干旱半干旱区进行植被恢复应依据当地自然条件和树种特性,选择合适植被恢复模式。  相似文献   
120.
黄土沟壑区不同坡位白羊草群落物种多度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种多度分析是研究群落结构和分析群落生态学机制的重要方法,以黄土沟壑区地带性白羊草群落为对象,研究了坡位对白羊草群落物种多度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坡位对白羊草群落物种多样性有显著性影响,坡中的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Patrick指数显著低于坡上和坡下(p<0.05),坡上和坡下上述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坡上、坡中和坡下的群落Pielou均匀度指数和Alatalo均匀度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2)采用Zipf、Zipf-Mandelbrot、几何序列、分割线段、优势优先5种生态位模型对不同坡位上白羊草群落的物种多度分布格局进行模拟,发现仅前两个模型能很好地拟合白羊草群落在坡上、坡中和坡下的多度分布格局。说明尽管在不同坡位上白羊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不同,但不同坡位上群落的形成过程和机理基本一致。本研究支持了Zipf模型和Zipf-Mandel-brot模型能较好的描述演替后期群落分布格局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