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8篇
林业   1篇
农学   10篇
  46篇
综合类   28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4篇
植物保护   2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结合统计方法、地统计学方法和GIS技术,以吉林省通榆县为例,分析其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通榆县土壤有机碳含量普遍较低,平均值仅为0.76%,变幅0.13%~3.72%.利用局部Moran's I指数检验法得到土壤样点中存在的14个异常值及其位置,剔除异常值后的变异函数理论模型块金效应小、决定系数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结构性因素(气候、母质、地形、土壤类型等)对其空间变异的贡献较大.通榆县土壤有机碳含量自西向东逐渐增加,且呈近似南北向的条带状梯度变化,这与该区域地势西高东低的空间格局存在较强的相关性(r=-0.64).统计检验表明,通榆县内西部土壤有机碳含量明显低于东部.西部干旱少雨、土壤质地偏沙,且地势较高等环境因子是形成上述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2.
三江平原过去50年耕地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本文对三江平原建国以来耕地变化方式及与其它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在过去50多年里,三江平原耕地面积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建国初期的1954年,耕地面积为17133.81 km2,所占比重仅为15.91%;2005年耕地为55688.45 km2,面积比为51.17%,耕地面积净增加了38554.64 km2,年均耕地增加面积为755.97 km2。通过耕地与其它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分析表明,湿地开垦对耕地的增加贡献最大,其次为林地与草地。通过垦殖指数及其变化模型分析表明,三江平原不同历史时期耕地面积的变化速率存在很大的时空差异;区域本身人口急剧增加、国家有计划的农垦移民、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是导致本区耕地面积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三江平原区域自然条件,尤其是地势、地貌与土壤条件同样影响着三江平原耕地面积的变化。  相似文献   
43.
近40年气候变化对松嫩平原玉米带单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的焦点问题之一,松嫩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研究过去的气候变化对其作物产量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选取松嫩平原玉米带为典型区,进行过去气候变化对作物产量影响的实证研究。借鉴相关研究成果,首先确立基准时段,进而建立气温影响系数,来表征气温对玉米单产的影响程度,从而分析过去气候变暖对松嫩平原玉米带玉米单产增加/减少的贡献率。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作物生育期气温条件与以前相比已经发生了显著改变。如果以1961-1969年为基准时段,则相对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90年代的气候变暖对玉米增产的贡献率分别为3.55%、5.86%和9.48%。如果以1970-1982年为基准时段,则20世纪90年代气候变暖对玉米增产的贡献率相对于70年代和80年代分别为17.98%和26.78%。  相似文献   
44.
松嫩平原作物现实生产力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松嫩平原主要作物—玉米和大豆现实生产力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以阐明区域尺度作物生产力的重要控制因子。相关分析表明,玉米现实生产力与生长季降水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最好,与年总太阳辐射之间的相关性次之,其次为与年平均气温之间的相关关系;大豆现实生产力与年降水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最好,与年总太阳辐射之间的相关性稍差;大豆现实生产力与平均温度之间呈现较弱的负相关。不同坡度条件下玉米和大豆现实生产力水平并不存在显著差异,表明对于松嫩平原而言,坡度不是影响作物现实生产力水平的主要因素。不同类型耕作土壤对玉米和大豆现实生产力的影响分析表明,对于玉米而言,6类不同土壤条件下的玉米现实生产力存在以下规律:黑土>草甸土>黑钙土、暗棕壤和盐碱土>风沙土。不同土壤条件下的大豆现实生产力存在差异:黑土>草甸土>暗棕壤>黑钙土和盐碱土>风沙土。以500mm降水量等值线为界线,将松嫩平原分为东西两个部分,研究其作物生产力的差异。结果表明,松嫩平原东西两个部分玉米和大豆现实生产力水平在统计学上均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5.
尾状核胆碱能神经系统与多种镇痛机理(吗啡、脑内电刺激、针刺镇痛)有关.在激光镇痛中尾状核内胆碱能神经系统是否参与而起作用,迄今国内外未见报道.为研究此问题,首要解决的是尾状核定位和埋管技术.由于马的颅脑手术一直被认为是禁区,  相似文献   
46.
利用地形和遥感数据预测土壤养分空间分布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4  
在GIS支持下,选择地形因子和遥感植被指数,建立土壤养分空间分布预测模型,应用回归克里格(Kriging)方法,预测吉林省农安县土壤养分(有机质和全氮)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1个环境因子中,相对高程、坡度、地形起伏度、坡度变率、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地面粗糙度和地形湿度指数与有机质具有显著相关性,而与全氮的相关性不显著。相对高程、坡度、地面粗糙度、河流动能指数以及NDVI在土壤养分的多元回归预测模型中贡献较大,是预测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的最优因子。有机质和全氮在研究区的空间分布格局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的趋势,这种分布格局受地形和植被的综合作用,同时与土壤类型密不可分。精度检验结果表明,回归克里格方法能够提高土壤养分空间分布预测精度,是一种有效的空间分布插值方法。  相似文献   
47.
吉林省西部景观动态特征及其生态环境安全响应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吉林省西部景观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生态环境出现了不断恶化的趋势。探讨其景观变化与生态环境安全响应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基于吉林省西部长时间序列的土地利用数据.利用ARCGIS数据集成分析平台.研究了该区景观组分变化、景观结构变化、景观组分转移过程及其生态环境安全响应。结果表明: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各景观组分的面积比重变化显著;景观破碎度、分离度增大,而连接度减小;研究区景观动态变化的主要贡献组分是耕地、草地、湿地和盐碱地.土地荒漠化趋势明显。农业政策和农业需求是景观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水文变化与环境因子对组分变化有重要的影响。本区不合理的景观变化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安全问题。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生态环境安全问题和区域安全格局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8.
[目的]研究三江平原2010年表层(0—30cm)土壤有机碳储量空间分布规律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有机碳空间分布的影响。[方法]采用地统计学和GIS相结合的方法。[结果](1)2010年三江平原表层土壤有机碳总储量为1161.28Tg;(2)表层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变异性较大,中部和西南地区较低,东北、西北、东南地区较高;(3)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有所不同,旱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最大,为412.10Tg,草地最小,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为2.31Tg;(4)不同植被类型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大小顺序为:沼泽湿地林地草地水田旱地,沼泽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为147.84Mg/hm2。[结论]三江平原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存在较大的分异性,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受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49.
黄土塬区作物生产潜力分析——以长武试区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一个地区的作物生产潜力可以发现提高产量的主要障碍因子 ,为合理进行农业生产规划提供依据。以长武试区冬小麦和春玉米为例 ,计算了黄土塬区光温潜力、气候潜力 ,并与实际产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该区光温潜力多年平均值冬小麦为 6 910 .5 kg/hm2 ,春玉米为 10 718.6 kg/hm2 ,年际变化不大 ;气候生产潜力多年平均值冬小麦为 6 190 .3kg/hm2 ,春玉米为 876 8.7kg/hm2 ,年际波动较大。 1986— 1990年 ,试区作物产量潜势实现率较低。1990— 1994年 ,小麦和玉米大田产量已经接近当地的气候生产潜力。今后的农业生产中应注意稳定化肥用量 ,使 N,P比更加合理 ,并大力推广地膜及秸杆覆盖技术 ,增施有机肥 ,加强田间管理等  相似文献   
50.
利用1961-2000年的逐月气候资料,分析了松嫩平原农业气候因子的变化特征与趋势。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的大气候背景下,过去40年中松嫩平原地区年平均气温显著升高,增温速率在0.4℃/10a以上,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平均气温上升趋势更加明显。各个季节及作物生长季平均气温与时间序列的回归趋势均达到显著水平,冬季增温速率最大。年平均最高气温和冬季平均最高气温增加显著。年平均最低气温、四季平均最低气温和作物生长季最低气温增加均较显著,冬季和春季平均最低气温增加速率较大。对降水量的分析结果表明,除1961-1980年作物生长季降水呈明显减少趋势外,年总降水量和各季节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在过去40年中并无明显的增加或减少趋势。此项研究结果可以为松嫩平原农作物布局、种植结构调整等农业生产管理决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