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2篇
农学   23篇
基础科学   1篇
  42篇
综合类   99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56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81.
分析了食饵具有自私和无私两种行为的自治捕食者-食饵模型.证明了在适当条件下稳定极限环的存在性及物种的持久性.  相似文献   
82.
小麦中外源遗传物质鉴定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小麦近缘植物外源遗传物质不断导入普通小麦,对小麦中外源遗传物质的鉴定方法的研究不断得到深入。目前,鉴定方法有传统的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及生化标记与原位杂交、分子标记等。本文从不同层次对这些鉴定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对其优缺点和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形态标记简单直观,但其数目少,多态性差;染色体计数和染色体构型分析能反应染色体在结构和数目上的变化,但无法确定外缘染色体的来源与易位位置,且费时费力;染色体分带对带有特征带的整条或大片段易位特别有效,对不显带的小片段无能为力;同工酶和种子贮藏蛋白常被用来鉴定部分同源染色体归属,稳定性好,但其标记的数量比较有限;分子原住杂交能准确鉴定是否含有外缘染色体,但无法明确附加、代换及易位的哪一条外源染色体或染色体片段;RFLP、RADP、AFLP、SSR、SCAR和STS等分子标记以多态性高、不受季节环境影响而被广泛采用,但其在染色体定位上还需与其它鉴定方法相结合。小麦中外源遗传物质鉴定的准确性依赖于以上鉴定方法相互结合,相互验证。  相似文献   
83.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撑绿竹地上部秆、枝、叶的氮磷钾养分含量的变化规律,旨在揭示撑绿竹的需肥规律,为其规范化种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氮磷钾的年吸收量、各器官的养分年吸收量以及地上部各器官的养分吸收总量均是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规律,在处理4时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84.
以贵州锦屏县新化乡欧阳村农户油茶园油茶为试验对象,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考察不同氮、磷、钾配比对油茶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茶叶片氮、磷、钾含量均随着氮、磷、钾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施磷过高则抑制了锌吸收的效果;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可明显提高油茶叶绿素含量、新生枝条数目和果实座果率,尤其是氮肥施用量的提高可明显增加油茶叶片叶绿素含量、新生枝条数量和座果率。单株施用尿素0.32~0.48kg、过磷酸钙0.64kg、氯化钾0.15~0.45kg可明显提高油茶的座果率;单株施用尿素0.16~0.32kg、过磷酸钙0.32~0.96kg、氯化钾0.30~0.45kg增产效果最佳;单株施用尿素0.16kg、过磷酸钙0.96kg、氯化钾0.45kg使得油茶含脂肪量增加最明显。  相似文献   
85.
为探明岩溶环境下稻田轮作黑麦草的高产机理,采用LI-6400光合测定仪对稻田轮作黑麦草的光合日变化特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从黑麦草光合生理指标的日变化看,净光合速率(Pn)呈双峰曲线,即在上午9:30~10:30、下午13:30~14:30分别出现一次高峰,但下午的峰值低于上午,两峰间在12:30出现一次低谷,并产生午休现象;叶片气孔导度(Gs)也呈双峰曲线,两峰出现在9:30和14:30,低谷出现在12:30,与净光合速率出现低谷的时间一致;叶片蒸腾速率(Tr)、光合有效辐射(PAR)、叶室温度(Tc)和叶片温度(TI)均呈单峰曲线,最大值均出现在中午12:30;相对湿度(RH)的日变化趋势正好与光合有效辐射相反,呈倒单峰曲线,其最小值也出现在12:30。2)从黑麦草光合生理指标的相互关系看,净光合速率出现的高峰先于气孔导度,蒸腾速率与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呈同步趋势;随着黑麦草光合有效辐射量的增加,胞间CO2浓度降低、水分利用效率提高、叶片净光合速率逐渐增强;相对湿度和有效辐射量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黑麦草进行光合作用。因此,每天上午10:30和下午14:30的有效辐射量最适合黑麦草叶片进行光合作用。  相似文献   
86.
探讨了食品毒理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探索了如何在教学中体现食品专业的特色,提高教学质量,为我国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合格的人才.  相似文献   
87.
以高羊茅茎基部组织的mRNA为模板,引用基于多年生黑麦草VRN1基因序列设计的引物,进行RT-PCR分析,同时结合3’RACE和5’RACE方法从高羊茅中扩增出VRN1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FaVRN1。该序列cDNA全长1222bp,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ORF,152~889bp),编码蛋白为245个氨基酸,具有典型的MADS-盒和K-盒结构域,有许多磷酸化位点。与其他禾本科植物的春化基因蛋白产物比较,具有高度的保守性,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都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88.
高羊茅在低氮胁迫下的蛋白组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高羊茅在低氮胁迫条件下的蛋白水平变化,我们采用iTRAP技术分析了氮胁迫30 d的高羊茅叶片中蛋白组学的变化.一共检测到595个差异蛋白(295个上调,300个下调),分别参与了多个不同的代谢途径.在高严谨筛选标准下,氮代谢,氧化还原反应以及胁迫相关代谢等多个途径的基因被明显上调表达.通过生理生化测定发现,叶绿素,可溶性蛋白以及游离氨基酸的含量显著下降,而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以及谷胱甘肽合成酶(GS)等活性氧清除酶活性显著升高.采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验证蛋白组学数据发现所有挑选的基因都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分析显著富集的14-3-3基因家族的表达,发现其都能被低氮胁迫诱导,因此胁迫相关的基因可能是调节高羊茅抵抗多种不同逆境的关键基因.本文首次在高羊茅中采用蛋白组学的方法分析低氮胁迫条件下基因的表达变化,获得重要候选基因,并对其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9.
不同气象因子与黔草1号种子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个不同气象因子与黔草1号种子产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气象因子与种子产量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其相关作用差异明显。其中,春季均温与种子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10℃的积温和秋季均温与种子产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说明春季均温高、≥10℃的积温多、秋季均温较高对黔草1号增产较显著;在与黔草1号种子产量呈负相关的气象因子中,冬季日照时数与种子产量关系较大,说明冬季日照时数少对增产有利,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90.
为明确秸秆还田比例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于2019—2021年生长季在贵州省思南县塘头镇进行了田间小区定位试验。试验设6个处理:CK为不施肥,S0为常规施肥,S1(常规施肥+秸秆还田5 t/hm2)、S2(常规施肥+秸秆还田10 t/hm2)、S3(常规施肥+秸秆还田15 t/hm2)、S4(常规施肥+秸秆还田20 t/hm2)。结果表明:2019—2021年秸秆还田均以S3处理产量最高,分别比S0处理增加20.16%、8.66%、14.40%,2019年产量增幅最高。造成产量差异的原因是秸秆还田提高了水稻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结实率,进而显著提高产量。秸秆还田与水稻籽粒产量的拟合分析表明,在籽粒产量最高处秸秆还田量为15.43 t/hm2。秸秆还田均能提高年份间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收获指数,在2019年,氮肥偏生产力以S3处理最高,而氮素收获指数以S4处理最高,分别比S0增加42.81%和24.30%;在2020年以S3处理最高,分别比S0增加55.98%和22.61%;在2021年以S3处理最高,分别比S0增加21.75%和15.88%。秸秆还田增加了年份间氮素生理利用率,均以S3处理最高,比S0处理分别增加72.97%、76.14%和52.98%,且年份和秸秆还田处理这2个因素对氮素生理利用率和氮素农学效率有极显著的提高。因此,综合水稻产量、秸秆还田拟合结果以及氮素利用率,秸秆还田量以S3处理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