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8篇
农学   2篇
  2篇
综合类   63篇
畜牧兽医   228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为获得高纯度的鸡鲍氏3型志贺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及其亚单位O抗原多糖(O-polysaccharide,O-PS),采用改良热酚水法提取鸡鲍氏3型志贺菌的LPS,并联合使用葡聚糖凝胶层析得到高纯度的LPS;采用酸水解法联合葡聚糖凝胶层析获得高纯度的O-PS。生化方法检测结果显示所提纯LPS和O-PS纯度高,兔回肠襻试验结果显示所提纯的LPS活性好。本试验结果表明提取的LPS和O-PS可进行特异性研究及制备有效的候选疫苗。  相似文献   
112.
抗猪瘟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生物学特性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对猪瘟病毒(CSFV)建立更加有效的临床检测方法.用纯化的猪瘟兔化弱毒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Sp2/O骨髓瘤细胞融合.经ELISA方法筛选和3次亚克隆,最终获得了5株能稳定传代并分泌抗猪瘟病毒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C7,C9,G9,G10和4E8,其分泌的单克隆抗体(McAb)为IgG1(G9,4E8)和IgG2a(C7.C9,G10)亚类.经鉴定,5株单抗细胞培养上清效价为1:1 600~1:3200,腹水效价为1:51200~1:102400.交叉试验及特异性抗原阻断试验表明,所制备的McAb与其他抗原无交叉反应性,均完全针对猪瘟病毒(CSFV)抗原决定簇,具有高度特异性.稳定性试验表明,制备的杂交瘤细胞株经连续传代25代和经3次冻存复苏后,仍能稳定分泌特异性抗体.抗CSFV McAb的成功制备,为进一步研究CSFV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快速诊断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3.
为了解鸭源鸡杆菌(G.anatis)菌毛蛋白Flf A的分布情况及功能,对18株G.anatis中国分离株的flfA基因进行扩增和分子克隆,应用相关软件对其核苷酸序列及氨基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18株G.anatis均具有flfA基因,核苷酸同源性为70.2%~99.8%,氨基酸同源性为63.1%~98.8%,有6~8个B细胞抗原表位,且这些优势的抗原表位多位于保守序列区,表明G.anatis不同菌株间可能存在交叉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14.
为研究伪狂犬病病毒(PRV)的致病机制,将PRV QBA株按0.5个感染复数(MOI)的剂量接种PK-15细胞,分别在感染后0、1、2、4、6、8、12、24 h收取细胞并提取microRNA(miRNA),采用茎环引物实时荧光定量PCR(RT-q PCR)检测prv-miR-LLT11a的表达时相。RT-q PCR扩增结果显示,熔解曲线峰值单一,扩增曲线拐点清晰。RT-q PCR检测结果表明,PRV QBA株感染PK-15细胞1 h后,prv-miR-LLT11a表达量极显著升高,随后表达量下调,在感染6 h后表达量降至最低,感染8 h后表达量持续急剧升高。  相似文献   
115.
河南省部分地区猪场猪瘟免疫状况监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养猪业在河南省一直处于稳步快速发展之中,饲养规模逐年扩大,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但由于规模化猪场引种过于频繁及中小型猪场收购猪饲养比例增大等原因,使得许多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也变得相当复杂.猪瘟作为目前危害养猪业最严重的疫病之一,其流行形式也出现了新的特点,临床主要表现为非典型,且免疫种猪的隐性感染带毒现象极为严重,从而给净化和控制该病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掌握我省猪瘟的抗体水平变化规律及疫情流行状况,从而为有目的、有重点地开展相应的免疫预防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我们于2004年3月至2005年3月对河南省部分地区规模化及中小型猪场进行了较大范围的猪瘟抗体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6.
为提高猪圆环病毒2型(PCV2)的增殖规模及单位体积内的病毒滴度,本研究利用转管微型反应器,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对PCV2在PK-15细胞中复制特性和增殖动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转管(内置0.6 g纸片载体)中接种约2.98×107个DF-1细胞,培养7 d细胞增至1.93×108~2.0×108个,并确定培养7 d时为最佳接毒时间;病毒的最佳接种剂量为120.8 MOI,最佳收毒时间为接毒后的100 h,可达5.53E+06以上。细胞数增长与糖耗间呈明显平行关系,在细胞生长期内(168 h)平均每个细胞耗糖量为3.09×10-8g/24 h,可以根据糖耗量的多少推测细胞生长状态和数量。相同培养液中利用转管微型反应器培养PK-15细胞生产PCV2最终获得的病毒液毒价比转瓶培养毒价提高1.65倍。本实验为PCV2在生物反应器中大规模培养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7.
118.
1 发病情况某鹿场共饲养600只鹿,从未进行任何疫苗的免疫接种.于1999年12月1日凌晨2时开始有鹿发病,到中午不同圈舍先后有8头病鹿死亡,发病急死亡快.死亡鹿均体格健壮,最先死亡鹿为马鹿.死前口吐白沫,因怀疑中毒,静脉注射葡萄糖、维生素C抢救无效死亡.死后腹胀明显,黏膜发绀,皮下胶样浸润,其中1头天然孔有血液流出,血液不凝.  相似文献   
119.
用三个厂家生产的乙型肝炎(HB)ELISA试剂盒及聚合酶链反应(PCR)对牛、猪和羊血清分别进行了乙型肝炎病毒抗原(HBV-Ag)、抗体(Anti-HBV-Ab)及DNA的检测。ELISA共检出阳性牛血清13份(13/136),其中HB_sAg阳性8份,HB_eAg阳性5份;阳性猪血清4份(4/36),其中有HB_sAg阳性3份,HBeAg阳性1份。全部阳性血清和部分阴性血清共120份经用PCR检测HBVDNA均为阴性,未扩增出特异性DNA片段。此结果初步表明,无论家畜血清中有无HBV-Ag,均无感染性HBV粒子存在,因此没有足够的证据担心家畜会在HBV的传播上对人类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120.
含“兔瘟”病毒肝脏在—30℃保存65~645天,血凝价约下降1~3个滴度,并均有致病性病毒存在。说明在低温保存一定时间的病科。其病毒的血凝价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对其致病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