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39篇
水产渔业   21篇
畜牧兽医   1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温度和饲料脂肪水平对松浦镜鲤免疫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了不同温度(16、23、30℃)与不同饲料脂肪水平(5%、8%、11%、15%)对松浦镜鲤Cyprinus carpio Songpu mirror幼鱼(体质量为5.51 g±0.05 g)免疫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试验在36个盛水150 L的循环水族箱中进行,共饲养70 d.结果表明:1)16℃时,肝胰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增加而降低,低脂组(5%、8%)显著高于高脂组(11%、15%)(P<0.05);15%脂肪组肝胰脏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高于8%脂肪组(P<0.05),低脂组(5%、8%)脾脏MDA含量显著高于15%脂肪组(P<0.05).2)23℃时,肝胰脏溶菌酶(LYZ)活性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15%脂肪组肝胰脏LYZ活性显著低于8%脂肪组(P<0.05),5%和15%脂肪组肝胰脏SOD活性显著低于8%和11%脂肪组(P<0.05);肝胰脏MDA和脾脏SOD、MDA均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增加显著升高(P<0.05).3)30℃时,15%脂肪组肝胰脏LYZ活性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5%脂肪组血清IgM质量浓度显著低于11%脂肪组(P<0.05).4)各温度下,饲料脂肪水平对松浦镜鲤幼鱼脾脏LYZ、血清ALP、C3、c4以及脾脏CAT活性均无显著影响(P>0.05);5)各饲料脂肪水平下,温度都对松浦镜鲤幼鱼免疫和抗氧化指标均产生了显著影响(P<0.05).综合以上结果,从鱼体免疫角度推测松浦镜鲤幼鱼在16℃和23℃时饲料脂肪添加量分别不宜超过8%和11%.  相似文献   
22.
选取初始体重为(5.51±0.05)g松浦镜鲤幼鱼756尾,随机分成12组,分别在16、23、30℃温度水平下投喂5%、8%、11%和15%脂肪水平饲料,研究不同温度下脂肪水平对镜鲤肝脏游离脂肪酸、血清生化和肝脏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23℃时随着脂肪水平的升高镜鲤肝脏游离脂肪酸(FFA)显著升高(P<0.05),30℃时15%脂肪组显著高于其他脂肪组;血清生化指标在各温度水平下变化各不相同,在16℃时,镜鲤血清中总蛋白(TP)、球蛋白(GLB)、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CHOl)和血糖(GLU)浓度随着脂肪水平的增加而升高,其中15%脂肪组血清ALT、AST、TG和CHOL浓度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23℃时血清中TP、白蛋白(ALB)、GLB、ALT、AST、总胆红素(TBIL)和间接胆红素(IBIL)的浓度随着脂肪水平的增加而呈升高趋势,而30℃时只有ALT和AST随脂肪水平的增加而升高,其中ALT浓度11%和15%脂肪水平显著高于5%和8%脂肪组(P<0.05),AST 15%脂肪组显著高于5%和8%脂肪组(P<0.05);其他指标在各脂肪水平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组织切片分析显示,各温度下随着脂肪水平增加镜鲤肝细胞相继出现排列不规则、空泡化、细胞核偏移和肿胀等营养性脂肪肝症状,16℃时表现较明显.16℃时饲料脂肪水平超过8%,23℃和30℃时饲料脂肪水平超过11%时对其血清生化和肝组织结构产生影响并易导致镜鲤幼鱼产生营养性脂肪肝症状.  相似文献   
23.
为研究鲑鳟鱼的血细胞形态学差异,采用光镜及电镜技术对白点鲑Salvelinus malma(体质量49.07 g±12.05 g)、红点鲑Salvelinus leucomaenis(体质量83.23 g±15.07 g)、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体质量60.12 g±11.86 g)和金鳟Oncorhynchus mykiss(体质量42.04 g±10.26 g)4种鲑鳟鱼外周血细胞的组成、大小、显微及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种鲑鳟鱼外周血细胞中可见红细胞、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血栓细胞及单核细胞,其中,红细胞占大多数,淋巴细胞数量仅次于红细胞,大淋巴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密度在4种鲑鳟鱼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4种鲑鳟鱼的成熟红细胞形态结构相似,血栓细胞形态多样,其他种类白细胞形态结构相似,白细胞均以血栓细胞和淋巴细胞为主体;白点鲑血栓细胞最多,成群结队排列,红细胞数量也较多,红细胞长径和短径均最大,单核细胞中富含细胞器,嗜中性粒细胞分叶较多;红点鲑红细胞和淋巴细胞数量也较多;虹鳟红细胞密度最小,淋巴细胞最多,嗜中性粒细胞长径和短径最大;金鳟红细胞和白细胞密度最大,淋巴细胞和血栓细胞长径和短径最大。研究表明,4种鲑鳟鱼外周血细胞的显微和超微结构特征与其他鱼类相似,但不同物种间血细胞数量和大小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24.
为研究饵料中维生素K3添加水平对松浦镜鲤(Cyprinus carpio Songpu carp)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寻找维生素K3产生毒性的敏感指标,为饲料中维生素K3的添加限量提供数据.在水温24℃,溶氧7.46~8.61mg/L条件下,在以豆粕和鱼粉为蛋白源的基础饲料中(维生素K1含量0.54mg/kg,维生素K2未检出)添加不同水平的维生素K3(甲萘醌烟酰胺亚硫酸盐,甲萘醌≥49.9%),得到甲萘醌实际浓度为0,2.92,4.86,9.71,19.48,38.66,980.00 mg/kg 7组试验饲料,饲喂初始体质量为(2.58±0.16)g的松浦镜鲤,饲养试验时间为60d.结果表明:饲料中维生素K3添加水平对松浦镜鲤血清中的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补体C3、C4的含量以及谷-草转氨酶的活性均无显著影响(P>0.05).在最高剂量组(980 mg/kg)中,血清中谷-丙转氨酶的活性显著大于2.92 mg/kg试验组,肌酐含量显著大于9.71 mg/kg试验组(P<0.05);尿素氮在高剂量组(≥38.66 mg/kg)的含量是其他试验组的2~3倍.可见,60d投喂不添加维生素K3的日粮不会对松浦镜鲤幼鱼血清生化指标产生不利影响,肾脏对维生素K3的反应早于肝脏,当维生素K3添加量≥38.66 mg/kg时,会影响松浦镜鲤的肾脏功能.  相似文献   
25.
26.
为研究不同变温条件下施氏鲟幼鱼消化酶活性和血清生化指标变化情况,试验设置一个恒温对照组(22±0)℃和四个变温组(22±1)℃、(22±2)℃、(22±3)℃及(22±4)℃,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鱼,养殖周期42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22±3)℃组十二指肠和瓣肠淀粉酶,十二指肠蛋白酶活性均显著降低(P0.05)。各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十二指肠脂肪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但(22±3)℃组和(22±4)℃组脂肪酶活性显著低于(22±1)℃组(P0.05)。各试验组瓣肠脂肪酶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2±2)℃组和(22±3)℃组瓣肠蛋白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黄嘌呤氧化酶(XOD)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22±1)℃组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22±4)℃组AST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2±1)℃组、(22±2)℃组和(22±4)℃组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2±2)℃组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其他各试验组。综上,(22±2)℃变温模式可显著提高瓣肠蛋白酶活性,同时提高代谢酶活性和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27.
几种添加剂对哲罗鲑生长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哲罗鲑Hucho taimen在室内玻璃钢水族箱中用流水饲养,研究了小肽、柠檬酸、氯化钠和大蒜素对哲罗鲑(6.35g±0.21g)摄食、生长、体成分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养殖周期为56d,水温9.2—14.1℃。结果表明:在基础饲料中添加质量分数为1%的小肽后,显著提高了哲罗鲑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P〈0.05),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含量也显著升高(P〈0.05),而体成分与对照组差异不大(P〉0.05);饲料中添加质量分数为0.5%柠檬酸和1.0%氯化钠对哲罗鲑摄食率、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影响不显著(P〉0.05),0.5%柠檬酸组哲罗鲑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饲料中添加25mg/kg大蒜素显著降低了哲罗鲑的摄食率、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P〈0.05),鱼体水分升高(P〈0.05),粗蛋白和粗脂肪降低(P〈0.05),血清生化指标变化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28.
人工养殖黑龙江茴鱼肌肉营养成分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常规生化分析方法对人工养殖黑龙江茴鱼的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黑龙江茴鱼肌肉鲜样中水分含量为79%、蛋白质含量为17.93%、脂肪含量为1.57%、灰分含量为1.8%。黑龙江茴鱼肌肉含有18种氨基酸,总量占鲜样的18.28%,其中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占鲜样的7.68%,支链氨基酸与芳香族氨基酸的比值(F值)为2.34,4种鲜味氨基酸占鲜样的6.83%,其必需氨基酸构成比例符合FAO/WHO的标准;根据AAS,黑龙江茴鱼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缬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色氨酸;而根据CS,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色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蛋+胱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89.50。综合分析认为,黑龙江茴鱼是一种食用安全、营养价值较高的鱼类,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29.

本研究旨在探讨二甲基-β-丙酸噻亭(DMPT)对哲罗鱼(Hucho taimen)生长性能、肌肉成分和蛋白质代谢的影响。选取1 800尾初始体质量为(4.20±0.02) g的健康幼鱼, 随机分为6, 1个对照组, 5个处理组, 每组3个重复, 每重复100尾。各处理组分别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02%0.05%0.1%0.2%0.5%DMPT, 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室内流水饲养周期为56 d。结果表明, 饲料中DMPT添加量为0.2%, 哲罗鱼增重率和摄食率达最大值; DMPT添加量和增重率进行二次曲线回归分析, 得出DMPT最适添加量为0.24%DMPT添加量为0.05%, 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水平显著提高(P<0.05); 添加0.2%DMPT, 血清总蛋白、球蛋白水平和谷草转氨酶水平显著提高(P<0.05); 添加水平0.02%~0.5%, 哲罗鱼肝和肌肉蛋白质水平显著升高(P<0.05), 胃、肠道蛋白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 添加水平0.05%, 脏体指数显著降低(P<0.05); 各处理组肌肉脂肪和灰分含量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 各组间血清谷丙转氨酶、肌肉氨基酸组成及含量未呈显著差异(P>0.05)。综上可见, 饲料中添加0.2%DMPT可明显提高哲罗鱼生长性能, 添加0.02%~0.5%DMPT可增加哲罗鱼肌肉和肝蛋白储存。

  相似文献   
30.
本试验旨在研究变温条件下不同投喂水平对施氏鲟幼鱼消化酶、代谢酶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水温设恒温[(22.0±0.1)℃]和变温[(22±2)℃]2种模式,并根据投喂水平分为6组,分别为恒温100%饱食组(HW-100组)、变温100%饱食组(BW-100组)、变温90%饱食组(BW-90组)、变温80%饱食组(BW-80组)、变温70%饱食组(BW-70组)、变温60%饱食组(BW-60组)。将平均体重为(34.9±0.8)g的施氏鲟幼鱼随机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鱼,养殖周期为42 d。结果表明:变温条件下,在60%~80%范围内,随着投喂水平的降低,胃及瓣肠蛋白酶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与HW-100组相比,BW-60组与BW-70组的胃和瓣肠蛋白酶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变温条件下,十二指肠和瓣肠淀粉酶活性及瓣肠脂肪酶活性均随投喂水平的降低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BW-80组十二指肠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HW-100组及BW-100组(P0.05),BW-80组和BW-90组瓣肠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所有变温投喂组瓣肠脂肪酶活性均显著低于HW-100组(P0.05)。除BW-70组外,各变温投喂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活性均显著高于HW-100组(P0.05)。与HW-100组相比,BW-60组、BW-70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降低(P0.05)。在变温条件下,在60%~90%范围内,鱼体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黄嘌呤氧化酶(XOD)活性均随着投喂水平的降低整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均在投喂水平为80%时降至最低值。与HW-100组相比,BW-60组、BW-70组及BW-100组血清T-AOC显著升高(P0.05),且BW-60组和BW-90组血清XOD活性显著升高(P0.05)。综上所述,在周期性变温条件下,施氏鲟幼鱼可通过提高蛋白酶活性,即提高对饲料蛋白质消化效率的方式来补偿其对饲料蛋白质摄入的不足。与恒温100%饱食相比,变温条件下各投喂水平均可提高施氏鲟幼鱼血清ALT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