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4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48篇
林业   44篇
农学   26篇
基础科学   29篇
  54篇
综合类   272篇
农作物   29篇
水产渔业   103篇
畜牧兽医   95篇
园艺   29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601.
介绍了吉林省洮南市幸福乡2001年~2004年稻田养蟹成功经验。重点抓住养蟹田工程建设、放养前准备、水稻栽插、河蟹饲养管理、水质调控、水稻施肥、河蟹捕捞等技术措施,获得稻蟹双赢。  相似文献   
602.
为研究Ⅱ型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不同分离株毒力强弱及生物学特性的差异,该研究从患病和健康草鱼体内分离到Ⅱ型GCRV各一株,分别命名为ZH180804和CQ180701,并从细胞培养特性、致病性、基因组带型、基因序列差异、遗传进化关系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ZH180804对草鱼和稀有鲫的致死率分别为80%和100%, CQ180701对草鱼和稀有鲫的致死率分别为0和10%,初步表明ZH180804为强毒株,CQ180701为弱毒株,且弱毒株感染过的草鱼对强毒株的攻击感染具有较好的免疫保护;2株分离株在草鱼鳔细胞(GSB)、稀有鲫卵细胞(GRE)及稀有鲫尾鳍细胞(GRF)中均能增殖但不产生致细胞病变效应(CPE),且ZH180804株的增殖量是CQ180701株的1 000倍以上;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结果显示,2株分离株基因组带型相似,但S7、S8、S9、S10与S11节段的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2株病毒的S7与S11节段的基因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8%和99%。基于S7与S11节段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构建的遗传进化树显示,2株分离株聚在同一个分支上,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研究表明,从患病和健康的草鱼中分离的2株Ⅱ型GCRV有较多共性,但其复制能力、致病性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603.
草鱼源致病性维氏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贵州兴义某水库网箱养殖的患病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肝脏中分离出菌落大小、形态一致的细菌,编号为GZ09007。经革兰氏染色、生理生化反应等表型鉴定为气单胞菌(Aeromonas)。通过扩增16S rRNA和gyrB基因序列并构建系统发育树,进一步鉴定该菌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该菌株具有act、aer、lip、exu、fla、ser等毒力相关基因,不具有alt、ast、gca T和ahy B等毒力相关基因。人工感染试验表明该菌对草鱼、鲫、团头鲂和鳙均具有强致病性,半数致死量LD_(50)分别为7.45×10~5、1.27×10~5、1.76×10~5和5.36×10~4 CFU·(g·B·W)~(-1)。药物敏感性试验表明该菌对萘啶酸、恩诺沙星和左旋氧氟沙星等12种药物敏感,对新霉素、呋喃唑酮中度敏感,对氨苄西林耐受。研究结果表明维氏气单胞菌GZ09007是引起此次草鱼发病的致病菌。  相似文献   
604.
过量氮肥对不同蔬菜中硝酸盐积累的影响及调控措施研究   总被引:43,自引:1,他引:42  
叶菜类蔬菜中硝酸盐含量随氮肥用量增加呈上升趋势,其中菠菜最为明显,追肥后10d出现硝酸盐积累高峰。茄果类蔬菜果实顺肖酸盐的含量不受氮肥品种和施用量的影响,氮肥对提高蔬菜品质有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605.
【目的】制备基因I型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VP7蛋白合成肽抗体并验证其特异性,为研究VP7外衣壳蛋白在基因I型GCRV病毒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及研制基因工程疫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GCRV GZ1208株为模板进行RT-PCR扩增,运用在线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对VP7蛋白B细胞表位进行功能预测,选择位于VP7蛋白第26~39位氨基酸的多肽序列进行人工合成,与钥孔血蓝蛋白载体蛋白偶联后免疫新西兰白兔以获得VP7蛋白合成肽抗体,然后采用Western blotting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验证VP7蛋白合成肽抗体对基因I型GCRV的特异性识别能力。【结果】VP7蛋白氨基酸序列在基因I型GCRV中高度保守,其合成肽抗体效价约1∶256000。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融合蛋白VP7约在55 kD处出现单一的特异性条带,而GZ1208株和JX0901株样品约在30 kD处出现对应的特异性条带,与预期结果基本一致;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结果表明,VP7蛋白合成肽抗体可特异性识别感染基因I型GCRV的草鱼脑细胞(GCB),感染细胞中出现特异性绿色荧光信号,而感染其他基因型GCRV及正常未感染病毒的GCB细胞中均无特异性绿色荧光出现。【结论】制备获得的VP7蛋白合成肽抗体能特异性识别基因I型GCRV,而不识别其他基因型毒株,可用于草鱼出血病的临床诊断和基因I型GCRV的病原学研究。  相似文献   
606.
吉林省西北部内陆盐水的浮游生物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1年在吉林省白城地区盐度0.5~4.4g/L的6个碳酸盐型水体中,采集了浮游生物水样。共检出浮游生物114种,其中浮游植物46种,浮游动物68种。结果表明,浮游生物的总种数和多样性指数均随盐度升高而降低。盐度和离子组成是决定内陆盐水浮游生物种类组成和分布的主要因子,碱度、pH、离子系数等也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07.
黄芪多糖除蛋白质方法与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Sevag法除黄芪粗多糖中蛋白质的最佳条件,并比较Sevag法和反复冻融法的除蛋白质效果,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研究不同溶剂比例、用量、处理时间对蛋白质去除的影响。结果显示,Sevag法除蛋白质最佳条件为氯仿:正丁醇=4:1,多糖溶液:Sevag试剂=2:1,搅拌时间为25min。Sevag法与反复冻融法除蛋白质的最适次数为4次,前者除蛋白质的效果优于后者,从而优化了去除黄芪粗多糖中蛋白质的方法,可为黄芪多糖的研究与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608.
温度骤降对南美白对虾仔虾抗氧化机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测定温度骤降后南美白对虾仔虾肌肉中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 dedismutase,SOD)、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的活性和丙二醛(Malondiadehyde,MDA)的含量,评价温度骤降对南美白对虾仔虾抗氧化机能的影响。结果显示:温度由24℃骤降到21℃时,样品中CAT、SOD、ACP、AKP的活性及MDA的含量分别为0.00479~0.00554kU/gport、0.832~0.908kU/gport、0.00219~0.00241U/gport、0.000659~0.000706U/gport及0.465~0.501mmol/L;温度由24℃骤降到18℃时,样品中CAT、SOD、ACP、AKP的活性及MDA的含量分别为0.00420~0.00554kU/gport、0.791~0.908kU/gport、0.00197~0.00243U/gport、0.000643~0.000706U/gpoa及0.467~0.844mmol/L。由于温度降低到21℃与对照组的温差不大,故各个指标的变化程度不是很明显:而温度降低到18℃后,各指标呈现出了一定的变化趋势,说明温度骤降对南美白对虾仔虾有一定的影响,是南美白对虾健康与存活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09.
王庆  夏庆利  程水源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24):5825-5828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制约着广大农户融入农业市场化的进程,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农业的生产、农产品的流通和消费等3个环节分析了农业比较效益低下的成因,提出了以建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实现农业规模经济和提高农民在市场竞争中地位的途径,从而有效促进农业的增效和农民的增收.  相似文献   
610.
金丝小枣浆烂果病症状、危害及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金丝小枣浆烂果病严重危害我国北方枣树,并且逐年加重。本研究通过室内分离培养与田间调查,经多年多地试验,查明此病的症状、危害及病原菌。结果显示:金丝小枣浆烂果病在河北、山东、天津的产区普遍发生,以河北泊头市发病最重。该病在枣果进入白熟期(8月20日左右)开始发病,形成侵染点明显的红色近圆形软腐病斑。1998—2000年3年平均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36.7%和26.9。依据柯赫氏法则对金丝小枣浆烂果病病原菌进行了研究,根据病原菌形态特征,病原菌有性阶段鉴定为囊孢壳菌(Physalospora obtuse,(Schw.)),无性世代鉴定为梭壳孢菌(Fusicoccum sp.)。经黑光灯诱导后,囊孢壳菌在室内PDA培养基上可形成子座与分生孢子器。有性世代的子囊壳与子囊孢子只发现于越冬后的病枣果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