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7篇
农学   46篇
基础科学   2篇
  1篇
综合类   35篇
农作物   18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55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主要粮食作物种质资源抗病性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要粮食作物种质资源抗病性评价研究进展*梁克恭戴法超王晓鸣(中国农业科学院品种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81)从我国现有的农作物种质资源中,充分发掘和利用对主要农作物病虫的各类抗性,是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的一项经济有效措施。70年代以来,我...  相似文献   
82.
 病毒病是影响云南省蚕豆生产的重要病害。对采集的蚕豆病毒病标样进行了组织印迹法检测,表明菜豆黄花叶病毒(BYMV)是最主要的病原。据此,以BYMV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用BYMV的5个中国云南蚕豆分离物和1个叙利亚蚕豆分离物侵染的蚕豆叶片总RNA为模板,RT-PCR扩增获得了长度为907bp的目标片段。序列分析显示,此片段中包含822bp的外壳蛋白序列。6个分离物间的外壳蛋白核苷酸和推导编码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86.4%~100.0%和96.7%~100.0%。与GenBank登录的34个具有完整外壳蛋白序列的BYMV分离物进行同源性和系统进化树分析的结果表明,6个分离物在核苷酸和氨基酸水平上与其它分离物的同源性分别为79.1%~97.9%和83.5%~98.5%,BYMV中国蚕豆分离物与日本蚕豆分离物同源性最高。外壳蛋白基因的序列特征揭示,在BYMV中的蚜传相关基序为NAG。  相似文献   
83.
大豆疫霉多态性SSR标记开发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FastPCR软件在大豆疫霉全基因组中搜索到1 234个含2~4个重复基元精确SSRs。选择260个SSRs设计引物,经对大豆疫霉5个分离物的基因组DNA检测,有212对(81.5%)有效扩增出SSR特征条带,112对(52.8%)扩增多态性。用18对多态性SSR引物分析了来自美国、中国黑龙江省和福建省大豆疫霉分离物的遗传多样性,在73个分离物中共扩增出112个等位变异,变异范围为4~9,平均为6.22个,表明选择的引物对具有高的多态性。在3个大豆疫霉群体中,黑龙江省和福建省分离物的遗传距离最近,美国和福建省分离物的遗传距离最远。UPGMA聚类将73个分离物划分为6组,其中8个美国分离物(72.73%)和53个中国分离物(85.48%)被聚类在一起,表明大豆疫霉中国分离物与美国分离物可能具有共同的祖先,中国分离物可能为外来种。  相似文献   
84.
以SSR标记对普通菜豆抗炭疽病基因定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由菜豆炭疽菌引起的菜豆炭疽病是危害我国菜豆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 鉴定和发掘新的抗病基因对于菜豆抗病育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来自安第斯基因库的我国菜豆抗炭疽病地方品种红花芸豆与感病地方品种京豆杂交的F2群体为试验材料, 通过人工接种菜豆炭疽菌81号小种进行抗病性鉴定, 发现该分离群体中抗病植株数与感病植株数符合3∶1的分离比例, 确定红花芸豆对菜豆炭疽菌81号小种的抗性由显性单基因控制, 将此基因命名为Co-F2533。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SA)和微卫星多态性分析(SSR)技术对红花芸豆中的抗炭疽病基因进行分子标记鉴定, 用Mapmaker3.0计算标记与目的基因间的遗传距离, 发现B6连锁群上的4个SSR标记BM170、Clon1429、BMD37、Clon410与抗炭疽病基因Co-F2533连锁, 遗传距离分别为6.6、18.4、20.9和30.9 cM, 这些SSR标记与Co-F2533基因在B6连锁群上的排列顺序为Clon1429-Co-F2533- BM170-BMD37-Clon410。根据基因所在连锁群的位置、抗病基因的基因库来源可知Co-F2533是一个新的来源于安第斯基因库的抗炭疽病基因。  相似文献   
85.
抗病育种——控制玉米叶斑病的最佳解决方案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玉米叶斑病的发生特点决定了该类病害必须通过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加以有效控制。通过对我国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弯孢叶斑病和灰斑病发生历史的回顾、调查信息整理和2008年发生现状的分析,结合病原菌生理小种或致病类型的变化、玉米抗叶斑病基因的发掘和研究进展,提出我国未来抗玉米叶斑病育种的策略:构建品种抗性、产量性状平衡取舍的育种新思维,倡导中等抗性/水平抗性的选择和利用,开展抗病多基因(质量基因/数量基因)聚合育种,并逐渐向多病害兼抗品种选育发展。  相似文献   
86.
玉米叶斑病药剂防控技术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玉米生长后期叶斑病田间防治操作困难的问题,于2012年和2013年在黑龙江省黑河市和河南省西平县分别针对春玉米的大斑病、夏玉米的小斑病及南方锈病进行了叶斑病防控措施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选用保护性与治疗性兼顾的内吸性杀菌剂,在玉米10~13叶期(大喇叭口期)采用一次机械喷雾的方式进行田间作业,有效降低了玉米生产后期的叶斑病发生程度:大斑病病株率、发病级别和病情指数分别下降32.0%~71.1%、0.66~1.11和51.7%~81.4%;小斑病发病级别和病情指数分别下降0.48~1.10和20.9%~35.7%;南方锈病发病级别和病情指数分别下降0.25~0.60和7.4%~12.0%;保护了中下部叶片并推迟田间大斑病的初发时间;由于延长了叶片功能期,降低了病害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可挽回春玉米损失2.4%~2.7%,可挽回夏玉米损失2.0%~8.6%。玉米生长中期阶段的喷药对后期叶斑病的防控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87.
硫酸锌防治玉米茎基腐病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硫酸锌1000倍液对肿囊腐霉与禾谷镰刀菌的抑菌半径分别为1.6mm、2mm,而同一浓度的杀菌剂普力克为3.4mm与0。盆栽试验结果表明,4~6gZnSO分批施入再接肿囊腐霉的发病率在25%~17%,接禾谷镰刀菌的发病率在17%,均低于对照区50%。10ml普力克分批施入盆土内,然后分别接入两菌,均未见发病。ZnSO以667m1.5~2kg的用量与其他肥料组配成种肥,在大田防治玉米茎基腐病的效果为79.65%~86.58%。  相似文献   
88.
对我国籽粒菜豆资源抗炭疽病和角斑病特性进行了人工接种条件下的鉴定与评价,发掘出一批具有良好抗病性的资源和同时兼抗两种病害的资源。结果分析表明,在不同地域来源的菜豆资源中抗病性表现出地理差异,同时在不同粒色、粒重和生长习性的资源间抗病性存在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9.
普通菜豆种质资源的收集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至“八五”期末,我国对普通菜豆种质资源已收集编目4029份,其中国内地方品种3845份,分别来自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选育品种3份;国外引进种质179份;其它2份。已入库安全保存3328份。对已入库种质的58%进行了品质分析,39%进行了抗病虫鉴定,18%进行了抗逆性评价。  相似文献   
90.
对来自黑龙江省伊春、绥化、鹤岗和佳木斯地区的88个大豆菌核病菌分离物进行了生长特性和菌丝体亲和型研究.结果表明,4个地区的分离物菌落形态、菌丝生长速率、菌核产生位置、菌核数量及重量均有差异.88个分离物按菌落特征分为5型,每种菌落形态分离物之间在菌丝生长速率、菌核数量及重量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菌丝体亲和型测定表明,88个分离物共分为29个菌丝体亲和群(MCC),其中24个(82.8%)亲和群由自身亲和的单个分离物组成,最大的亲和群由来自绥化、鹤岗和佳木斯地区的43个分离物组成.同一亲和群内分离物的生物学特性也不一致.表明黑龙江省大豆菌核病菌具有较丰富的多样性和遗传异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