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1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44篇
林业   6篇
农学   26篇
基础科学   5篇
  11篇
综合类   140篇
农作物   26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72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51.
【目的】研究不同中草药添加剂对滩羊泌乳性能的影响及作用机理,为滩羊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配制提供参考。【方法】将24只妊娠滩羊母羊随机分为A、B、C、D4组,其中A组为对照组,B、C、D组为试验组,每组6只,每只为1个重复。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B、C、D分别饲喂基础日粮中添加Ⅰ、Ⅱ、Ⅲ3种中草药添加剂后混合而成的日粮;饲喂期为产前10d至产后15d,其中产前添加剂饲喂量为每只25g/d,产后为50g/d。试验期每天测量母羊产奶量,从试验期第3天开始,每5d采1次血样,测定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和催乳素(Prolac-tin,PRL)含量。【结果】3种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均可不同程度地提高母羊产后1~15d的日产奶量,且具有后续效应,其中B、C、D试验组1~15d的日产奶量分别较对照组提高了6.93%,1.72%和5.21%;1~30d的日产奶量分别较对照组提高了5.76%,2.49%和4.38%,B、D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3种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均可提高血浆GH含量,但不同的中草药添加剂的提高程度略有差异;不同的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对血浆PRL含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在整个试验期,B、C组母羊血浆的PRL含量始终高于对照组,而D组的PRL含量在用药期低于对照组,但停药后又高于对照组。【结论】中草药饲料添加剂通过调节血浆PRL和GH含量改善滩羊的泌乳性能。  相似文献   
152.
创新科研管理服务模式 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科学研究经过上百年的沉淀,积累了丰富的科研成果,具有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基础。但一直以来,农业科技成果高产出、低转化的现象未能得到有效改善。如何创新高等农业院校科研管理服务模式,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是农业高校科研可持续发展,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通过构建有利于科研成果转化的政策环境,建立基于网络化科技成果转化互动平台,组建高校科技服务公司等方法创新科研管理服务模式,对于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也为高校科技创新开拓新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53.
甜高粱分蘖去留与糖产量及氮素利用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田条件下采用人工去除分蘖的方法,研究了两种种植密度下甜高粱高产品种分蘖特性对糖产量及其干物质生产和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常规种植密度(每公顷75 000株)下,保留分蘖较单茎秆植株对主茎和分蘖茎含糖量影响较小;在较低种植密度(每公顷37 500株)下,保留分蘖植株主茎含糖量明显下降,分蘖茎含糖量与单茎秆植株接近。在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保留分蘖植株较单茎秆植株开花前和开花后茎秆、叶片和穗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增加,保留分蘖显著提高了总生物量,达21.9%和81.6%,总糖产量分别增加了17.1%和63.8%。保留分蘖植株开花后氮素向茎秆分配比高,同时,保留分蘖植株叶片氮积累及分配比例明显提高,叶片干重占植株总干重比例显著增加,单位氮素糖生产效率下降,但未达显著水平。常规密度和较低密度下分蘖茎糖产量的补偿效应分别可达20%和62%以上,说明常规种植密度下保留分蘖利于增加甜高粱糖产量,并能够达到简化栽培管理和降低经济人力投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4.
半干旱区玉米降解地膜覆盖栽培综合效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针对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降水量少,特别是玉米生育期降水分布不均,玉米产量稳定性差等问题,采用降解地膜覆盖、不覆盖、普通地膜覆盖3种栽培模式,对土壤温度、水分、土壤理化性状、土壤微生物及玉米产量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降解地膜覆盖具有显著的增温保墒作用,可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加土壤速效养分,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提高玉米的产量。降解地膜覆盖较不覆盖地膜增产14.51%;使用的降解地膜在7月下旬可分解至6级,重量减少66.35%,降低了地膜对土壤环境的污染程度。  相似文献   
155.
“卵移植”是胚胎或受精卵移植的过程。其特点是从优秀母牛(供体)取出受精卵,经过冷冻保存、运送,再给其它乳牛(受体)移植到子宫角或输卵管内,使其发育并分娩。该犊牛具有与供体母牛相似的特性。因此,它对充分发挥优良母牛的繁殖潜力,推广利用优良雌性配子,加速畜群改良等具有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6.
安康地区利用家鱼产卵池培育匙吻鲟苗种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匙吻鲟(Polyodon spathula)又称匙吻白鲟、鸭嘴鲟,属鲟形目、匙吻鲟科,是原产于美国密西西比河和密苏里河流域的一种古老的大型淡水经济鱼类。其适应性强、生长迅速,以摄食浮游动物为主。匙吻鲟的卵、肉具有极高的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独特的长吻体型又使其具有较高的观赏性。上世纪60年代匙吻鲟人工繁殖的成功使得匙吻鲟的人工养殖成为可能。我国南方省份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采用包括池塘和网箱养殖等不同方式进行养殖。匙吻鲟繁殖周期长,苗种价格昂贵,  相似文献   
157.
通过对近几年农业高校在科技管理和服务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分类介绍和分析,总结出应对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8.
淮麦24(淮核0303)是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以太谷核不育小麦为母本,采用轮回选择法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该品种2004~2006年度通过江苏省淮北片小麦区试,2006~2007年度通过江苏省淮北片小麦生产试验,2007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苏审麦200703。淮麦24于2007年申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并获得公告,公告号为:CNA003912E。1育种设计为选育适宜江苏淮北地区种植的高产多抗广适小麦新品种,我们以太谷核不育小麦为母本,在全国广泛征集优良冬春性小麦材料为父本,在淮安开展较大规模冬春轮回选择育种。育种设计…  相似文献   
159.
超高产夏玉米花粒期不同部位叶片衰老与抗氧化酶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超高产玉米叶源衰老特征, 揭示其抗氧化关键酶及膜脂过氧化特性, 为玉米衰老调控和高产栽培提供依据, 本研究在大田条件下, 以我国创高产纪录的夏玉米为例, 从单株水平上对高产纪录试验(EHYR)和普通生产田(MCFF)玉米叶片衰老及抗氧化酶特性比较表明, EHYR产量达19 349 kg hm-2, 是MCFF的2.28倍。MCFF和EHYR叶片分别在开花后30 d和50 d进入速衰期, MCFF叶片衰老比EHYR提前20 d;速衰期EHYR叶面积降幅比MCFF低5.7%。EHYR在籽粒灌浆后期, 中上部叶片净光合速率较高, 可溶性蛋白含量明显高于MCFF, 而MDA含量则维持较低水平。在叶片衰老过程中, 自开花后20 d开始, EHYR上部和中部叶片SOD活性较高, 下部叶片则以SOD、POD和CAT三者活性较高;MCFF仅中部叶片POD和CAT活性较高。EHYR叶片衰老程度与CAT活性极显著负相关, MCFF叶片衰老与SOD和POD活性显著负相关, 且二者叶片衰老进程中SOD、POD、CAT的直接作用大于间接作用。与MCFF相比, EHYR叶片除具较高SOD和POD活性外, 在籽粒灌浆后期同时保持较高CAT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是降低膜脂过氧化程度, 延缓叶片衰老的重要原因。开花后20 d是EHYR与MCFF叶片衰老出现差异的生理临界点, 因而在此时期之前调控更有利于延缓衰老。  相似文献   
160.
以吉林省过去50年来大面积种植的8个春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1980s、1990s、2000s和2010s各2个代表性品种),采用整体研究思路和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析不同年代主栽玉米品种生理成熟后茎秆质量变化规律与农艺性状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年代更替品种的植株农艺性状更加优化,适应密植群体;节间长度分布更加优化,上部节间长度增加,下部节间长度相对降低。以基部第3节间的穿刺强度、第4节间的断裂强度和第5节间的弯折强度综合衡量茎秆质量,2010s年代品种完熟期至收获期茎秆基部节间质量明显优于1980s、1990s和2000s年代品种,降低生理成熟后植株倒伏的风险。1980s、1990s、2000s和2010s年代品种完熟期后21 d第3节间的穿刺强度降幅分别为42.8%、47.5%、36.2%和31.3%;第4节间的断裂强度降幅分别为57.1%、52.6%、45.8%和51.8%。2010s年代品种收获期子粒产量最高,分别较1980s、1990s和2000s年代品种显著增加57.2%、23.1%和18.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